我国自2001年起启动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系统推进国家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科学数据中心和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两种模式,形成系统全面的共享服务体系,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环境。目前在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基础与前沿等领域共24个部门开展的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已经初具规模。迄今为止,科学数据共享的理念已经在科技界得到广泛认可,形成了共享氛围和服务意识,逐渐改变我国科学数据封闭独享的局面。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科学大数据,提出积极推动由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公益性科研活动获取和产生的科学数据逐步开放共享。2016年7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科学数据汇交和共享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数据的汇交。
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实现形式,通过多单位整合海量科学数据。目前,已经在林业、地球系统、人口与健康、农业、地震、气象等领域支持建成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通过部门纵向整合、跨部门横向整合等方式整合科学数据资源,累计整合和规范化改造科学数据集近5 000个,数据达PB级。
3.3.3.2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手段和机制
科学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为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数据服务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传统的在线、离线数据下载服务外,部分数据机构积极面向科技创新和民生发展具体需求,研制形成了一批有针对性的科学数据产品。如面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出气象环境卫星遥感数据产品的管理和发布系统,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现有的数据管理与发布系统为基础,针对应急需要的特点,设计实现相关管理与发布流程、数据管理规范、应急数据产品内容、数据发布系统。
同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学数据资源单位主动开展专题服务,如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平台、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平台联合起来,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整合东北区域与粮食生产和黑土资源保护有关的科学数据,通过“数据-技术系统-培训咨询”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服务。《中国科学数据》在国内率先引入“数据论文”的概念,对具有科学价值的数据集进行描述,使数据的发现性、引用性、解释性和重用性更强。
3.3.3.3 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成效
随着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理论的不断深入,以及不同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持续努力,目前我国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在支撑国家重大科研产出和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民生等多个方面服务成效显著。(www.xing528.com)
仅2015年度,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支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134项;支持重大工程项目(课题)41项;支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792项,其他科技计划项目(课题)1 894项;支撑发表论文3 504篇,论著157部,专利93项,标准174个。
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从多方面支撑了重大基础研究,如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通过对实验获得的约60亿条数据记录进行处理及分析挖掘,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首次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sin 22q13,约为0.09,开启了未来中微子发展的大门。中国科学家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也获得了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如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牵头联合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等5家平台共同对青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情况进行了评估,得出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评估结论和大量的数据,为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任务提供遥感、冰川、湖泊、生态等数据,为《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西藏科研院所、企业提供了数据支撑服务。
随着我国科学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工作的不断推进,科学数据共享数量逐年增加,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发展。如为解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科技网将优质的人口健康科学数据资源、科技成果、农村适宜医疗技术推送到农村。通过制作包括国家处方集、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路径等30个专用数据库的3万余条信息资源、视频教学课件1 200多件等专用于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的数据资源产品,走出了一条“以科学数据带动农村医疗水平提升、资源共享惠及基层民生福祉”的新路。
3.3.3.4 科学数据的国际合作共享
随着我国科学数据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带动了科学数据资源获取和交换处理能力的快速增长。如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我国与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巴西等国的120°E+60°W子午线附近的近100个监测台站进行合作,共同对子午线附近空间环境进行监测,实现日夜24小时、全球纬度的同时观测,开展太阳剧烈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影响的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资源库(iProX)与国际的蛋白质组数据中心PRIDE(欧洲)和PEPTIDE ATLAS(美国)进行数据交换,共同为国际学术界提供公共的数据资源。截止到2016年1月28日,iProX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已收录215个项目产生的13 209个蛋白质谱数据文件。
同时,随着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在科学数据工作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14年我国向联合国捐赠了世界首套“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该套数据由联合国向各成员国、联合国系统机构和国际社会免费提供使用,目前已有近90个国家的2 000多名用户使用这一重要科学数据。该项工作在2015年欧洲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会暨世界地理信息论坛上获得“2015年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奖”。2015年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国际科学院联盟(IAP)、世界科学院(TWAS)和国际社会科学委员会(ISSC)四大国际主要科学组织共同发起一项名为“在大数据时代开放数据”的行动并发布宣言,宣言中集聚了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全球数据开放的部分倡议和成功案例,我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作为数据开放的典型案例被列入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