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在液体中运动时,由于惯性作用,从弹丸四周流过的液体无法及时回流到弹丸后方,造成弹丸后方形成一液体空腔,该现象称为空腔效应。
弹丸在液体黏性阻力作用下损失的动能将转化为液体的动能和势能,液体运动和空腔扩张都会相应地加大对容器结构的破坏作用。空腔效应一般包括空腔形成和坍塌两个阶段。空腔形成后,随着空腔扩张,空腔壁面速度逐渐减小,当空腔壁速度为零时,空腔将达到其最大直径,且此时液体的总能量全部转化为势能。随后空腔将发生坍塌,其势能又再次转化为动能。忽略该过程中热效应所引起的内能变化,可建立如图4.2所示的空腔生长模型。
图4.2 液体中空腔生长模型
假设弹丸击穿容器前壁面后,沿+x方向继续在液体中直线运动,则弹丸速度的衰减可通过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为
式中,mp为弹丸质量;t为时间;vp为弹丸在液体中的运动速度;ρl为液体密度;S为弹丸截面积;Cx为阻力系数。
弹丸动能随运动距离的变化关系,即dEp/dxp为
基于点源分布理论,假设沿弹丸运动轨迹分布着无数点,则弹丸与液体空腔运动状态均可通过这些点描述。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一点处,弹丸动能损失等于该点对应液体所获得的总能量(动能与势能之和)。对于弹丸运动轨迹上的点,通过流体势能方程的线性化处理可得到各点轴向和径向速度分量。在弹丸侵彻所形成的空腔壁面上,壁面径向速度vr与该点处强度ζ成正比
式中,r为径向距离;ζ为点强度;ξ为弹丸侵彻轨迹上的任意一点。
在有限半径R内,液体动能El为
联立式(4.14)及式(4.15)可得
式中,N=ln(Ω/a),a为ξ处空腔半径,Ω/a取值通常在15~30范围。
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弹丸在x=ξ处的动能损失等于dx间隔内液体的动能与势能之和。液体在dx间隔内的势能dEx可用空腔壁面在dx距离内扩展所增加的体积进行描述,表述为
式中,p0(x)为x处的大气压力;pc(x)为x处的空腔压力。假设空腔压力在x方向上保持不变,定义pg=p0(x)-pc(x),则能量守恒方程可表述为
定义变量A(x)和B(x)为
故点强度ζ可表达为
在空腔壁面上有r=a,故式(4.20)可进一步表述为
式中,a′(x)为a(x)的一阶导数,即x处的空腔壁面速度。
联立式(4.20)与式(4.21)可得
结合边界条件t=tp,a=Dp/2,上式积分可得
故空腔半径a(x)可表述为
式中,tp为弹丸到达xp位置所用时间。(www.xing528.com)
相应的空腔壁面扩展速度可由上式求导所得
空腔形成及不断扩大后,将最终发生坍塌。空腔坍塌是指在弹丸运动轨迹上,所形成的空腔发生连续闭合并最终完全消失的过程。
研究表明,空腔形成时间与其坍塌所需时间并不相等,坍塌时间要略长于形成时间。假设空腔在某一特定位置开始坍塌,此处空腔壁面速度为0,空腔在x处的初始坍塌时间Tc(x)可表述为
式中,tp(x)为弹丸运动到x处所用时间;A(x)/B(x)为空腔形成时间,即空腔半径从0开始扩展至其最大半径所用时间。
由于弹丸侵彻下的空腔坍塌过程十分复杂,一般假设空腔坍塌时间等于空腔形成时间,则位置x处空腔坍塌完成时间Tr可近似表述为
空腔坍塌过程中会产生复杂应力场,使容器内压力再次升高并出现振荡现象,因此空腔坍塌过程对容器结构的破坏作用同样不可忽略。
在侵彻效应与空腔效应联合作用下,弹丸在液体中所引起的液压冲量将持续上升,且容器后壁面受液体中冲击波作用将逐渐向外隆起变形,其受力状态如图4.3所示。为分析后壁面受压时壁面挠度及挠度变化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做如下假设:后壁面在变形过程中材料密度不变;后壁面相邻粒子间不因剪切运动产生相互作用力;忽略边缘效应。
图4.3 容器后壁面载荷分布
容器后壁面所受压力载荷可表述为
取后壁面上一面积微元ΔS,式(4.28)可表述为
式中,ρ为后壁面材料密度;h为后壁面厚度;p(t)为壁面所受压力;u为壁面微元速度。
对式(4.30)积分,壁面微元速度可表述为
对速度积分,可得相应微元位移
理论分析表明,容器后壁面挠度及挠度变化速度均与壁面单位面积质量成反比,且当壁面材料密度一定时,挠度及挠度变化速度与壁面厚度成反比;容器后壁面挠度变化与作用于后壁面压力大小及作用时间相关。
若将容器后壁面变形过程视为水平冲击问题,引入动荷因数Kd
式中,δst为后壁静位移;v为液体作用于后壁面的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
则容器后壁面变形挠度δ可表述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容器后壁面挠度与直接作用于容器后壁面的液体速度密切相关,也即取决于弹丸传递至液体的动能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