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特色创新:街道设计导则

上海特色创新:街道设计导则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从上海城市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地域特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借鉴国际相关实践经验,明确了《导则》定位、引导要素和引导方式,并在内容、工作组织等方面体现出创新价值,填补了我国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空白,为未来其他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2016年11月,《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市民公开发行。

上海特色创新:街道设计导则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从上海城市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地域特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借鉴国际相关实践经验,明确了《导则》定位、引导要素和引导方式,并在内容、工作组织等方面体现出创新价值,填补了我国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空白,为未来其他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住建部将《导则》作为“有用的城市设计”进行宣传推广。

1.结合理念创新,重塑相关工作价值导向

(1)提升街道属性与职能认知。

突破了街道交通功能的认知局限,提出街道具有三大属性五大职能。街道的多重属性包括: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五大职能是指展现城市形象、促进绿色交通、塑造宜居生活、改善城市环境以及推动经济繁荣。

(2)由“主要重视机动车交通”向“全面关注人的流通和生活方式”转变。

针对车辆通行效率优先的导向,提出由“主要重视机动车交通”向“全面关注人的流通和生活方式”转变,不再把机动车的“排堵保畅”作为考量道路建设、管理的唯一目标,而是以实现人和物的积极、顺畅流动为根本目的。

(3)由“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

图9 街道设计理念四个转变

针对建筑、道路相互分离的情况,提出由“道路红线管控”向 “街道空间管控”转变,突破红线边界,对街道管控的范畴和内容进行拓展,对人行道与沿街空间整体设计与统筹利用,将沿线建筑纳入引导范围,提供空间界定与丰富视觉体验。

(4)由“一般的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景观环境设计”转变。

针对街道环境人性关怀不足,提出由“一般的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景观环境设计”转变,强调街道设施设置与环境设计关注人的步行与活动需求。

(5)由“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转变。

针对街区“孤岛化”趋势,提出由“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转变,将割裂街区的边界转变为联系街区的纽带,沿街布局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促进商业与文化繁荣。

2.全面提升相关方法与技术

(1)形成面向沿街活动的街道分类与设计引导。

《导则》提出依据功能与活动对街道进行分类,形成对道路分级的有益补充,从不同维度定位街道,形成商业、生活服务、景观休闲、交通性与综合性五种街道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分别形成差异化的设施配置、绿化种植与街道空间形态同一条道路在经过不同功能片区时也应有不同的设计安排,使路段设计与周边功能环境相适应。

(2)形成慢行友好、公交优先、安全为本的设计标准。(www.xing528.com)

落实慢行友好与公交优先理念,并在道路空间分配的优先排序中,相应明确提出将步行交通排在首位,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非机动车。强调公共开放空间属性是街道的主要特征,要求街道从机动车交通空间向步行化生活空间回归,路权从“机动车为主”向“兼顾车行与步行,优化步行环境”转变。

(3)提出缩小路缘石转弯半径和红线圆角半径、缩窄红线宽度等关键参数。

目前,涉及道路的工程设计规范大多是从交通、市政的角度出发作出规定,比较强调道路的交通功能及工程属性,对整体景观和空间环境考虑较少,《导则》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出一些优化建议,形成对相关规范的协调、补充和完善。《导则》结合前期相关理论计算与仿真验证,提出缩小路缘石转弯半径和红线圆角半径、缩窄红线宽度等关键参数,达到增进交通安全,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4)强调沿街空间统筹利用,提出人行道功能分区,根据步行通行需求形成宽度推荐值。

《导则》提出将人行道划分为步行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利用通行区满足通行需求,结合设施带集中布设沿路绿化、市政与休憩等设施,紧邻临街建筑提供驻留与活动空间。步行通行区宽度应与步行需求相协调。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开发强度、界面业态、公交设施等因素,确定步行通行区宽度。

(5)形成因地制宜的行道树种植建议,强调与街道类型、宽度及空间条件相适应。

针对当前绿化相关规范统一的街道绿化要求,《导则》提出通过多种绿化方式增加街道绿量。实现行道树因地制宜种植。有条件的街道可连续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道。空间较为紧凑的街道应因地制宜,根据道路空间情况,合理选择行道树种植方式。如东西向街道南侧连续界面时可只在北侧种树;商业步行街在中央种两排树等。如街道特别狭窄,可以不种植行道树。

(6)从营造愉悦的步行感受角度,对沿街建筑立面提出设计引导。

可结合小地块出让的方式,形成多样化的立面样式,大型建筑通过分段设计化解建筑尺度。商业街道与生活服务街道沿街建筑立面设计纵向分段以25 ~ 40米为宜,鼓励首层店面进一步细分,提供迎合人视角与步行速度的视觉体验。

3.形成有利于宣传推广的表达形式

(1)以目标导向组织相关内容。

街道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工作。《导则》强调街道设计的整体性,以目标导向取代空间要素来组织条文,将与人的活动相关的要素全部纳入了引导对象,包括交通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附属功能设施、沿街建筑界面四大类型。同一目标下引导不同空间要素相互配合,并提出多种可能的措施。

(2)采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

《导则》的读者对象不仅仅有专业的管理者、设计师,还有包括街道沿线业主在内的普通市民。因此,导则在编排中极大地考虑了减少阅读障碍,增加趣味性,形式上色彩鲜明、设计美观,内容上行文通俗、辅以大量生动的照片和案例,希望让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普通市民也能够阅读与理解。

(3)《导则》出版发行与提供网络下载。

2016年11月,《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市民公开发行。为扩大《导则》的国际影响力,对其中主要内容进行了翻译。此外,导则也提供网络全文下载,使《导则》易获取,可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