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具有如下的特点:
1)处理的信息量很大。如一幅256×256像素的低分辨率黑白(二值)图像,需要约64kbit的数据量;对高分辨率彩色512×512像素的图像,则需要768kbit数据量;如果要处理30帧/秒的电视图像序列,则每秒需要500kbit~22.5Mbit数据量。因此对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等要求较高。
2)占用的频带较宽。与语言信息相比,图像占用的频带要大几个数量级。如电视图像的带宽约5.6MHz,而语音带宽仅为4kHz左右。所以在成像、传输、存储、处理、显示等各个环节的实现上,技术难度较大,成本也高,这就对频带压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数字图像中各个像素是不独立的,相关性较大。在图像画面上,常有多个像素有相同或接近的灰度或颜色。就电视画面而言,同一行中相邻两个像素或相邻两行间的像素,其相关系数可达0.9以上,而相邻两帧之间的相关性比帧内相关性一般来说还要更大些。因此,图像处理中信息压缩的潜力很大。(www.xing528.com)
4)在理解三维景物时需要知识导引。由于图像是三维景物的二维投影,一幅图像本身不具备复现三维景物的全部几何信息的能力,很显然三维景物背后的部分信息在二维图像画面上是反映不出来的。因此,要分析和理解三维景物必须做适当的假设或附加新的测量,例如双目图像或多视点图像,这也是人工智能中正在致力解决的问题。
5)结果图像一般是由人来观察和评价的。对图像处理结果的评价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由于人的视觉系统很复杂,受环境条件、视觉性能、人的情绪爱好以及知识状况影响很大,对图像质量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视觉是模仿人的视觉,因而人的感知机理必然影响着计算机视觉的研究。例如,什么是感知的初始基元、基元是如何组成的、局部与全局感知的关系、优先敏感的结构、属性和时间特征等,这些都是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正在着力研究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