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的细胞关系
口腔种植材料植入体内后,与骨组织和龈组织接触,还与两者之间的血液和组织液接触。在种植界面上,就存在长期的细胞代谢关系,这种代谢来源于血液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糖蛋白、粘多糖,以及从细胞来的细胞膜外物质等,在它们之间不断地产生物理和化学结合反应。可以通过这种结合界面的组织分析和结合强度测定,以了解界面的pH值变化、各价阳离子、酶、蛋白质和其他细胞的附着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特别是血清蛋白和细胞外物质的存在,对提高细胞结合性有良好的作用。
植入初期,在材料表面最先吸附细胞,以后吸附面逐渐扩大,附着力也不断增加,而吸附的主要因子,就是血清蛋白。接着是钙离子和镁离子开始吸附,同时,细胞外的蛋白质和糖蛋白类的结合作用又使细胞——材料之间的附着力不断增强,而且在吸附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细胞的吸收和新生。
这一代谢现象,从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也得到证实。编者采用人宫颈癌传代细胞、人羊膜上皮细胞、小鼠肺或纤维细胞对金属、陶瓷、高分子三大类种植材料80余种,进行琼脂覆盖法、细胞增殖度法和细胞总体倍增法三种体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亲水性高、化学稳定性好的种植材料,细胞结合强度高于亲水性高而化学稳定性较差的种植材料,更明显高于疏水性的种植材料,特别是疏水性、化学稳定性差的种植材料的细胞结合强度最差,表现在细胞结合后又很快产生吸附层的分解而导致脱落,还发现容易产生细胞变性和坏死。在种植材料中,已证实羟基磷灰石陶瓷、氧化铝陶瓷和玻璃陶瓷的表面,还有一水层结构存在,这种水层结构即使在10-7真空中,加热500℃以上都很难除去,表明这类陶瓷的极性很强,有很高的亲水性,能迅速被细胞润湿而产生很强的结合力。这类陶瓷种植材料对细胞形态也没有影响,对细胞膜也无破坏作用,对细胞增殖过程中的生长形态也不造成影响,对细胞的增殖速度和数量也无抑制作用,而且在材料和机体组织界面上,还能迅速形成细胞群,表明这类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是很高的。
(二)骨细胞关系
口腔种植材料与骨细胞的界面关系,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骨接触界面关系,二是骨结合界面关系。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1.骨接触界面关系:一般是界面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没有新生骨形成,仅是类骨质或软骨样细胞和数微米薄的纤维性膜形成,这种界面状态是一种异物的反应,不仅妨碍了新骨生长,还可能成为骨的破坏因素。这种纤维性膜愈厚,并且减薄和消失过程越慢,其种植效果越差,因为材料被厚厚的纤维膜包裹后使材料与机体组织之间的代谢受阻,新生血管不能长入,新生骨不能形成,而且材料与膜之间容易形成死腔造成积液,一方面使膜趋于疤痕化而变硬,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材料周围的细胞坏死。临床表现,在种植的初期,种植体还比较稳固,但随即而来的是松动脱落,导致失败。编者对钛合金(Ti-6Al-4V)、多晶和单晶氧化铝陶瓷、热解碳和聚砜五种材料植入动物颌骨内后,分期取样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作对比观察,结果发现钛合金与机体组织界面有纤维性膜存在,纤维方向基本上与种植体平行,而且这种纤维与材料表面附着很紧密。随时间的推移,纤维膜存在逐渐变薄的趋势,逐渐形成0.2~1微米的薄层骨,纤维束之间仍有钙盐沉积,种植体稳固。多晶氧化铝陶瓷界面的纤维膜很薄并逐渐消失,钙化出现较早,有明显的新骨形成现象,种植体稳固。单晶氧化铝陶瓷和热解碳与组织之间均有一层厚而致密、排列整齐、并与种植体轴向平行的纤维性膜,象一个屏障将材料与机体组织分开,随时间的推移,纤维性膜稍有变薄,但一直存在不消失。种植体早期比较稳固,以后就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聚砜与机体组织界面的纤维膜形成快而厚,在短期内就导致种植体 脱落。从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因材料的不同,有的仅能形成骨接触界面,最终导致松动脱落而失败;有的随时间推移,而存在向骨结合界面发展的趋势。
2.骨结合界面关系:骨结合界面与骨接触界面存在质的差异,骨结合界面的形成,与材料的性质有明显关系。比如生物玻璃、玻璃陶瓷、羟基磷灰石陶瓷等材料,已公认为与骨组织具有特异性的骨反应,能形成骨结合界面。(图58)这种界面的特征是:①作为骨形成基质在血液和组织液中钙、磷离子在界面集聚。②界面pH值处于碱性,有利于骨形成。③材料表面在轻微溶解后,很快出现蛋白质的吸附沉积,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表面与柔软的、厚1~2微米的无定形凝胶层相结合,其离子和含量均与骨相似,对骨芽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形成新骨和钙化后,凝胶层全被骨中羟基磷灰石充满,与周围的骨产生结合。④在种植体承受负荷情况下,在界面仅仅可能出现约1微米的间隙,随时间的推移,将可达到完全的骨结合状态。(图59)编者采用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玻璃陶瓷和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制作的三种不同的种植体,进行动物颌骨内植入实验、人体下颌骨内植入实验、以及在种植牙根上修复义齿的三年动态观察,同样证明了这三种材料具有上述特征。
图58 生物陶瓷种类与骨形成关系
A.磷灰石类材料形成骨双向生长 B.铝锆钛类材料形成骨单向生长(www.xing528.com)
图58 生物陶瓷种类与骨形成关系
A.磷灰石类材料形成骨双向生长 B.铝锆钛类材料形成骨单向生长
图59 材料表面溶解后的骨结合图示
1.骨胶原纤维 2.磷灰石晶体 3.骨
4.表面胶体结合层 5.材料溶解后表面
骨结合的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骨传导性生长、二是骨诱导性生长,它们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骨传导性生长,是指种植体植入骨内后,材料与骨直接接触以传导方式产生骨结合。骨诱导生长,是指种植体植入骨内后,能诱发骨的活性,加速新骨形成,产生骨结合,更重要的是植入到非骨区内,也能使周围非骨组织逐渐转变为骨,而产生骨结合。这种特殊现象,往往是种植材料中加入了骨诱导因子或称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简称BMP)的结果。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M.R.Urist首次报道,采用经特殊处理的脱钙骨植入骨内的实验,结果发现,它不是通过传导性骨生成,而是通过诱导性骨生成,并且在原来没有骨的部位能促进新骨形成。到1968年,对这一现象才有了新的认识,并从脱钙骨中提出了一种骨诱导因子,并证明了它是一种低分子多肽物质,能与骨基质中的胶原和骨中的羟基磷灰石产生结合,而具有骨诱导活性。在对骨产生诱导过程中,作为诱导因子,可以刺激DNA的合成和细胞复制,并通过作用于未分化间质细胞膜或细胞浆内的受体,能诱导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软骨细胞,而最后形成骨。还发现骨的形成量,与植入BMP的量或种植材料中含BMP的量成正比关系。因此,含有BMP的种植材料,植入骨内后,不仅与骨产生骨传导性生长作用,还能产生骨诱导生长作用。若植入到非骨区内,就显示出它能产生骨诱导生长作用。1987年Urist M.R还发现BMP与可溶性磷酸三钙的复合体植入肌肉内,它所诱导产生的骨量,是单独植入BMP所诱导产生骨量的12倍。当植入骨内后,周围所产生的骨量,显著高于单独植入可溶性磷酸三钙所产生的骨量,并且骨形成的速度更快、更完全,达到非常良好的骨结合状态。目前,很多学者都证明了,BMP或含有BMP的种植材料在非骨组织内能诱导产生软骨和骨组织的能力,在骨组织内能诱导加速骨形成的结果。表明在骨界面中确实存在骨传导生长和骨诱导生长两种作用。因此,在研究种植骨界面时,对骨接触与骨结合,骨传导和骨诱导的概念必须分清楚,它们是不相同的概念,绝不能混淆。编者在1988年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从仔牛骨中提出了含这种物质的胶状蛋白原,与羟基磷灰石陶瓷粉,按不同的比例制成复合材料,进行了动物植入实验,在骨区和非骨区内,也同样都证实了这种复合材料具有骨诱导生长作用,而且这种胶状蛋白原含量愈多,骨形成量也愈高,也未发现任何不良的免疫排斥现象。
图59 材料表面溶解后的骨结合图示
1.骨胶原纤维 2.磷灰石晶体 3.骨
4.表面胶体结合层 5.材料溶解后表面
骨结合的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骨传导性生长、二是骨诱导性生长,它们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骨传导性生长,是指种植体植入骨内后,材料与骨直接接触以传导方式产生骨结合。骨诱导生长,是指种植体植入骨内后,能诱发骨的活性,加速新骨形成,产生骨结合,更重要的是植入到非骨区内,也能使周围非骨组织逐渐转变为骨,而产生骨结合。这种特殊现象,往往是种植材料中加入了骨诱导因子或称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简称BMP)的结果。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M.R.Urist首次报道,采用经特殊处理的脱钙骨植入骨内的实验,结果发现,它不是通过传导性骨生成,而是通过诱导性骨生成,并且在原来没有骨的部位能促进新骨形成。到1968年,对这一现象才有了新的认识,并从脱钙骨中提出了一种骨诱导因子,并证明了它是一种低分子多肽物质,能与骨基质中的胶原和骨中的羟基磷灰石产生结合,而具有骨诱导活性。在对骨产生诱导过程中,作为诱导因子,可以刺激DNA的合成和细胞复制,并通过作用于未分化间质细胞膜或细胞浆内的受体,能诱导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软骨细胞,而最后形成骨。还发现骨的形成量,与植入BMP的量或种植材料中含BMP的量成正比关系。因此,含有BMP的种植材料,植入骨内后,不仅与骨产生骨传导性生长作用,还能产生骨诱导生长作用。若植入到非骨区内,就显示出它能产生骨诱导生长作用。1987年Urist M.R还发现BMP与可溶性磷酸三钙的复合体植入肌肉内,它所诱导产生的骨量,是单独植入BMP所诱导产生骨量的12倍。当植入骨内后,周围所产生的骨量,显著高于单独植入可溶性磷酸三钙所产生的骨量,并且骨形成的速度更快、更完全,达到非常良好的骨结合状态。目前,很多学者都证明了,BMP或含有BMP的种植材料在非骨组织内能诱导产生软骨和骨组织的能力,在骨组织内能诱导加速骨形成的结果。表明在骨界面中确实存在骨传导生长和骨诱导生长两种作用。因此,在研究种植骨界面时,对骨接触与骨结合,骨传导和骨诱导的概念必须分清楚,它们是不相同的概念,绝不能混淆。编者在1988年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从仔牛骨中提出了含这种物质的胶状蛋白原,与羟基磷灰石陶瓷粉,按不同的比例制成复合材料,进行了动物植入实验,在骨区和非骨区内,也同样都证实了这种复合材料具有骨诱导生长作用,而且这种胶状蛋白原含量愈多,骨形成量也愈高,也未发现任何不良的免疫排斥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