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过去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电磁干扰危害尚未充分暴露,对电子设备抗干扰的认识不足,因此对抗干扰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间的差距较大。我国第一个抗干扰标准是1966年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制定的部级标准《船用电气设备工业无线电干扰端子电压测量方法与允许值》(JB 854—66)。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组织地、系统地研究并制定国家级和行业级的电子设备抗干扰标准和规范。1981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电磁兼容相关标准《飞机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试方法》(HB 5662—1981)。此后,我国在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研究与制定方面开始飞速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电子设备抗干扰学术组织纷纷成立,学术活动频繁开展。1984年,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在重庆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性电子设备抗干扰学术会议。1992年5月,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这标志着我国电子设备抗干扰学科的迅速发展并参与国际交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高新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航空、航天、通信、电子、军事等部门,电子设备抗干扰技术受到格外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建立了一批试验和测试中心,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电磁干扰和敏感度自动测试系统及试验设备。一些军事部门、企业、研究所及大学陆续建立了研究实验室,电子设备研究、设计及制造单位也都纷纷配备了抗干扰设计、测试人员,电子设备抗干扰工程设计和预测分析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电磁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其危害性已日益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原国家环境保护局针对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射,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于1997年3月25日发布实施《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对六种进口商品实施电磁兼容强制检测的通知》(122号文件),规定对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开关电源、电视机、音响设备等6种进口商品,自1999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电磁兼容检测。1999年,国家质量监督局发布了《EMC认证管理办法》。(www.xing528.com)
现在,我国已将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要求纳入了俗称“3C”的国家强制性电子产品认证范围,规定从2003年5月1日起凡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未经认证不得出厂、进口和销售,从而保证电子产品的质量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国内部分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电子设备抗干扰原理、技术和设计课程,翻译和编写了一批教材,在电子设备抗干扰工程设计和预测分析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并逐渐开始实际应用。从近几年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情况看,我国急需大批电子设备抗干扰工程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