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血因子病毒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凝血因子病毒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有机溶剂/去污剂法处理凝血因子制品的核心病毒灭活,通常采用S/D法处理。凝血因子Ⅷ的S/D法处理通常针对低纯组分。已证明对含有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Ⅻ溶液进行巴氏消毒是较困难的,因为热处理可能造成活性的巨大损失,因此这些产品的病毒灭活首选S/D法处理。(三)纳米膜过滤或干热处理经过核心病毒灭活处理的产品,可通过纳米膜过滤或100℃干热处理30 min进行第二步病毒灭活/去除处理。新抗原可能使患者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

凝血因子病毒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一)有机溶剂/去污剂法(S/D法)处理

凝血因子制品(凝血因子Ⅷ、PCC、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Ⅻ等)的核心病毒灭活,通常采用S/D法处理。由于去除S、D的需要,S/D法处理应该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而不是对最终产品进行的。

凝血因子Ⅷ的S/D法处理通常针对低纯组分(例如冷沉淀)。常见工艺如下:以3或4倍体积缓冲液(三异丙基乙磺胺或枸橼酸盐缓冲液)或注射用水溶解冷沉淀,再用氢氧化铝做预纯化处理以部分除去其他凝血因子,继而用离心法分离。上清液用1 μm或0.45μm过滤器进行过滤以除去粒子,再进行S/D法处理。S/D组合通常是0.3%TNBP与1%吐温80或1%Triton X-100。S/D法处理温度通常接近25℃,处理时间为1~6 h。一般经过几分钟处理就能灭活4个数量级以上的脂包膜病毒。在S/D法处理后,蛋白溶液可能会通过层析法(例如能吸附凝血因子Ⅷ的DEAE阴离子交换柱)纯化,S、D在流动相中分离出去。要有效除去S、D,对层析柱进行充分洗涤非常重要。通常用10倍柱体积以上的平衡液进行洗涤。对于凝血因子Ⅷ和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通过增加缓冲液中的离子强度(氯化钠含量)进行洗脱。TNBP的残留量应低于10μg/g,吐温80的残留量应低于100μg/g。

应在特殊设计的容器里进行S/D法处理。它们通常用316 L不锈钢材质制成。容器应完全封闭,并配备适当的搅拌装置和控温装置。这类容器通常具有卫生光洁的内表面、冲洗装置阀门、用于添加S/D和取样(例如,用于控制pH的取样)的清洁入口、用于相关过程中监测(比如测量温度)的检测口。容器应该无“死点”,比如误差范围之外的温度区域,或不均匀混合的区域。温度监测设备应在处理全程提供连续、准确、永久的温度记录。

(二)巴氏消毒处理

凝血因子的核心病毒灭活处理也包括巴氏消毒处理。对凝血因子Ⅷ/vWF的巴氏消毒,需要加入高浓度的稳定剂,如糖类(如蔗糖)、多元醇类(如山梨醇或甘露醇)和(或)氨基酸类(如赖氨酸精氨酸)。由于需要去除这些稳定剂,该处理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而不是对最终产品进行的。在60℃热处理10 h后,通常用超滤法除去这些稳定剂。已证明对含有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Ⅻ溶液进行巴氏消毒是较困难的,因为热处理可能造成活性的巨大损失,因此这些产品的病毒灭活首选S/D法处理。(www.xing528.com)

巴氏消毒处理也应在特殊设计的容器(巴氏消毒柜)里进行。

(三)纳米膜过滤或干热处理

经过核心病毒灭活处理(例如S/D法处理或巴氏消毒处理)的产品,可通过纳米膜过滤或100℃干热处理30 min进行第二步病毒灭活/去除处理。

考虑到其除去小型病毒(包括人细小病毒B19)的能力,只要可行,15~19 nm纳米膜过滤是较好的选择。这种选择的另一个好处是对蛋白质结构影响不大,从而限制了产生新抗原的风险。新抗原可能使患者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15~19 nm纳米膜过滤已成功应用于人凝血因子Ⅸ、人凝血因子Ⅺ、人凝血因子Ⅷ等制品,特别是当这些制品被高度纯化并且有接近1 g/L的总蛋白含量时。高纯度vWF只能用35 nm孔径膜进行纳米膜过滤,因其几百万道尔顿的高分子多聚体很难通过更小孔径的纳米膜滤器。在大多数情况下,纳米膜过滤是对最终纯化蛋白组分进行过滤,之后及时进行除菌过滤、无菌灌装及冷冻干燥,从而避免下游病毒污染的风险。

干热处理是备用的第二步病毒灭活处理,可与S/D法处理组合。但是,它对人细小病毒B19的灭活作用有限。此外,人凝血因子Ⅷ和人凝血因子Ⅸ制品通常会损失15%~20%的活性。其优势是对无菌灌装后的产品进行处理,避免了下游病毒污染的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