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铁遭遇酸性氧化:原因与解决方案

钢铁遭遇酸性氧化:原因与解决方案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5 酸性氧化工艺2.钢铁酸性常温氧化以上介绍的钢铁氧化工艺是传统的高温氧化成膜工艺。钢铁常温酸法氧化原理 钢铁常温酸法氧化的成膜过程比较复杂。常温发黑实质上是钢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

钢铁遭遇酸性氧化:原因与解决方案

1.钢铁酸性高温氧化

钢铁采用酸性无硒高温氧化所得到的氧化膜,具有很高的附着力和较好的耐大气介质腐蚀的性能,甚至比碱性高温氧化膜强。而且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只要进行一次性处理,方法简单易行,处理液的温度也比碱性氧化法低,时间短,从经济上考虑也比较便宜。酸性氧化法所得到的氧化膜和碱性氧化膜一样都比较薄,但是酸性化法所用的设备防护要求比较严格,操作过程也要考虑安全性,所以这种方法的应用比碱性氧化法少。

酸性氧化工艺见表3⁃5。

3⁃5 酸性氧化工艺

978-7-111-60152-4-Chapter03-16.jpg

2.钢铁酸性常温氧化

以上介绍的钢铁氧化工艺是传统的高温氧化成膜工艺。由于处理温度高、能耗大、操作环境恶劣、酸或碱的消耗量大,成本相对较高。20世纪末开发了钢铁常温发黑工艺。这种工艺与高温氧化工艺相比,具有不受钢材种类限制、能在常温下操作、节电节能、高效且操作方便、氧化时间短、设备投资少、污染程度小、改善工作环境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溶液尚不够稳定、膜层结合力不牢、耐蚀性不够好、对预处理要求严格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或根据生产实践经验逐步加以解决。

(1)钢铁常温酸法氧化原理 钢铁常温酸法氧化的成膜过程比较复杂。据一些文献资料介绍,Se⁃Cu系常温氧化成膜过程中有氧化还原反应、扩散沉淀反应以及电化学反应等。它的主要反应首先是产生铜的置换,然后铜再与硒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生成一层黑色或深蓝色的硒化铜薄膜,覆盖于钢铁的表面。其主要反应如下:

首先是钢铁在溶液中的促进剂作用下,被溶液中的Cu2+置换,表面沉积铜,同时也产生Fe2+,即Fe+Cu2+══Fe2++Cu。接着再发生反应Cu2++Se2-══CuSe、Fe2++Se2-══FeSe等反应,CuSe、FeSe则沉积覆盖于工件的表面,成为黑色或蓝色的膜层。其反应机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1)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常温发黑实质上是钢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钢铁件浸入发黑液中立即发生下列的化学反应:

①工件表面的铁原子在酸的作用下溶解;②发黑液中的Cu2+离子在工件表面发生置换反应,表面产生金属铜;③亚硒酸和金属铜发生氧化反应,得到黑色的硒化铜(CuSe)。

这三个反应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以至于不可能直接区分,最终反应的产物为黑色无机物硒化铜(CuSe),其以化学键的形式与钢基体牢固结合,形成黑色膜。

2)扩散⁃沉积机理。活化的钢铁表面在常温发黑液中会自发地进行铜的置换反应。处于表面的铁原子与本体失去平衡,从而引起铁原子由本体向界面扩散,扩散出来的铁原子或离子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在界面处被亚硒酸氧化生成氧化铁,而亚硒酸则被还原为Se2-。氧化铁沉于工件表面成为黑色膜的组成部分,而Se2-与Cu2+在距离钢铁表面一定的位置生成CuSe后,再沉积于表面成膜。

3)化学与电化学反应机理。钢铁表面在H2SeO3溶液中的发黑过程是化学和电化学反应的综合过程,它们同时进行,不可分割。当钢铁件浸入发黑液中,首先是钢铁基体与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的铜沉积或吸附于基体表面,形成Fe⁃Cu原电池

978-7-111-60152-4-Chapter03-17.jpg

在阴极区还伴随下列反应:

978-7-111-60152-4-Chapter03-18.jpg

电化学和化学反应是连续并行的,其结果是形成十分稳定的CuSe沉积于钢铁表面,形成发黑膜。

因此,从反应中可看到,常温酸性发黑膜不是基体本身转化而成的Fe3O4,而是主要由CuSe、FeSe等构成的,其附着力及耐磨、耐蚀性不及碱性高温氧化膜的原因在此。要改善膜层的性能,只能靠控制反应速度、添加有利于增加表面结合力的活性剂等各项措施与方法。

3.常温发黑剂的组成

(1)主成膜剂 无论是硒化物系还是非硒化物系的常温发黑剂,Cu2+是生成黑色膜的基本成分。因此,对于硒化物系常温发黑剂,可溶性铜盐和二氧化硒(或亚硒酸)为必要成分;对于非硒化物系常温发黑剂,可溶性铜盐和催化剂或黑化剂是必要成分。它们之间的组成膜反应产物是构成发黑膜的主要成分。

(2)辅助成膜剂 若钢铁表面仅有主成膜剂形成的发黑膜时,发黑膜往往疏松,性能较差。加入辅助成膜剂以后,在进行主成膜反应的同时,自发辅助成膜反应,从而改变了发黑膜的组成和结构,提高了发黑膜的附着力和耐蚀性。

(3)缓冲剂 发黑剂的酸度对发黑成膜的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如果pH变化过大,不仅会影响发黑膜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发黑溶液自身的稳定性。例如,pH上升过高,会导致发黑溶液水解沉淀。加入适当的pH缓冲剂,可维持发黑液pH基本稳定,以利于发黑工艺的正常进行。

(4)稳定剂 随着发黑操作的进行,溶液中会因为铁的溶解而存在大量的Fe2+,在氧化剂的作用下生成Fe3+,从而导致处理溶液变混浊,并产生沉淀。加入稳定剂,可以阻止Fe2+向Fe3+的转变,维持发黑液的稳定,延长槽液寿命。

(5)速度调整剂 速度调整剂用于控制成膜反应的速度,防止产生没有附着力的疏松膜层。速度调整剂可以使发黑反应以适当的速度进行,有利于形成均匀、致密、附着力良好的膜层。

(6)成膜促进剂 钢铁表面与发黑剂间发生的成膜反应,在没有成膜促进剂存在时,反应速度缓慢,发黑膜薄,黑度和均匀性差。在发黑剂中加入成膜促进剂后,可显著提高成膜速度与膜层质量。

(7)表面润湿剂 钢铁表面与发黑剂的润湿性差,难以获得色泽均匀结合力强的发黑膜。加入适当的表面润湿剂,有利于提高发黑膜的性能。

4.常温发黑及发蓝的配方及工艺

钢铁常温发黑工艺见表3⁃6,常温发蓝工艺见表3⁃7。(www.xing528.com)

3⁃6 钢铁常温发黑工艺

978-7-111-60152-4-Chapter03-19.jpg

3⁃7 钢铁常温发蓝工艺

978-7-111-60152-4-Chapter03-20.jpg

5.钢铁常温氧化的工艺流程

(1)钢铁常温发黑的工艺流程 钢铁常温发黑的工艺流程如下:

钢铁工件→去油→水漂洗→酸洗→水漂洗→发黑→水漂洗→检查→干燥→浸油→成品。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如下:

1)常温发黑预处理。钢铁表面是否能与发黑溶液充分地接触是发黑膜层质量好坏的关键。常温发黑液呈酸性,所以没有脱脂污的能力。因此钢铁工件发黑前的表面脱脂除锈是很重要的步骤。不管采用何种脱脂除锈方法,一定要把油、锈彻底除干净,才能保证发黑工艺的作用,生成均匀的、连续的、具有附着力的膜层,才能充分发挥常温发黑节能、高效的特点。

2)常温发黑处理。将钢铁工件浸入发黑溶液中且适当搅动,使钢铁工件表面全面均匀地发黑上膜。发黑处理的时间与钢铁工件材料及发黑溶液的浓度有关。一般来说,刚均匀成膜即取出。工件从发黑溶液中取出以后。要在空气中停留1~3min,使膜层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与表面残留的液膜继续起反应,待膜层反应稳定后,才进行彻底清洗。这对提高黑膜与基体的结合力有好处。

3)钢铁常温发黑后处理。钢铁常温发黑膜是多孔网状结构,发黑工件经过水充分清洗后,必须要立即进行脱水封闭处理。脱水封闭处理得当,能显著提高工件的耐蚀防锈能力,并且能改善外观色泽。

4)常温发黑流程的具体操作。钢铁工件常温发黑流程的一般操作见表3⁃8。

3⁃8 钢铁常温发黑的工艺流程

978-7-111-60152-4-Chapter03-21.jpg

(2)钢铁常温发蓝的工艺及注意事项 钢铁工件常温发蓝的工艺流程如下:

碱脱脂→水洗→酸洗除锈→水洗→常温发蓝→水冲洗→沸水冲洗→浸封闭剂→成品。

1)表面预处理。常温发蓝溶液本身不具备脱脂能力,因此,工件在发蓝前必须要彻底清除表面的油和锈,这是保证发蓝膜层质量的前提条件。

可以根据钢铁工件表面油污程度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脱脂溶液及配方,也可以采用两次脱脂、两次酸洗的工艺。以便使表面在发蓝前达到洁净,使膜层确保均匀、牢固。

除锈一般可采用盐酸。对于锈蚀严重的、氧化皮厚的各种钢材工件,特别是角钢工字钢及热轧钢板制作的工件,可用强酸活化。

2)常温发蓝。将经过以上预处理的钢铁工件直接浸入发蓝溶液中,并且间歇地上下移动2~3次,待发蓝后马上取出彻底清洗并干燥。

不同材质的工件在发蓝溶液中的发蓝速度是不同的,铸铁最快,中、低碳钢次之。因此,应根据钢种的不同掌握好发蓝时间。随着发蓝液使用的次数增多,溶液中的Fe2+不断积累,药效下降。溶液的颜色由蓝、绿色逐渐变浅,pH也随之上升,并伴随产生沉淀。在此情况下,应将沉淀物清理,并补充新的发蓝溶液才能使用。

新配的发蓝液是浑浊的,要过一定时间后才呈透明的蓝绿色。发蓝液即使只处理很少的工件,也会不断发生自催化反应,而且不会终止。因此,应根据处理工件量的多少,随时配制并避免造成浪费。配制常温发蓝液及盛装容器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塑料容器,不能用钢铁材料制成的容器,避免钢铁制品消耗发蓝液。

3)发蓝后处理。工件发蓝后要彻底清洗,热水烫干后进行封闭处理。先在1%肥皂液(温度高于90℃)中浸2min,然后再用全损耗系统用油或脱水防锈油封闭。

(3)不合格氧化膜的去除 不合格的氧化膜可以用有机溶剂或化学脱脂液完全脱脂后,再放在100~150g/L的盐酸或硫酸溶液中活化数秒至数十秒即可除去。

6.常温氧化膜的常见缺陷及排除方法

钢铁工件常温氧化(发黑、发蓝)中常见的缺陷、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表3⁃9。

3⁃9 钢铁常温氧化常见的缺陷、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978-7-111-60152-4-Chapter03-22.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