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地区风电场的分布及电网结构示意图如图4-3所示。沽源地区的二十多个风电场通过220 kV的线路汇集至沽源变电站。然后升压至500 kV,经汗沽线和沽太线接至华北电网。汗沽线装有40%的固定串补,沽太线装有45%的固定串补。
图4-3 沽源地区风电场分布及电网结构示意图
该地区绝大多数风电机组为双馈风力发电机,其中1.5 MW的风电机组占多数,少量为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和恒速感应发电机。截至2013年,该地区风力发电机的装机容量已超过3 000 MW。
2012年12月25日,有风电场上报因系统侧原因导致部分风电机组脱网。后经有关部门研究发现,脱网事故发生时,整个地区风电场的上送电流中存在较大的次同步电流,考虑到500 kV线路中存在固定串补,因此初步确定该现象为次同步振荡现象[13]。事故发生时,沽源变电站两台主变中1号主变220 kV侧a相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记录的电压、电流有效值如图4-4所示,图中部分数据的缺失是由于通信阻塞造成的。
图4-4 沽源变电站1号主变220 kV侧a相的PM U数据
通过PMU记录的波形可以看出:在8:45,系统中就存在幅值较小、发散速度很慢的次同步电流;8:46:40之后,次同步电流的幅值迅速增大;在8:47:30,由于次同步电流过大,部分发电机的保护电路检测到输出故障电流越限,从而命令发电机脱网;发电机脱网之后,整个风电场输出的基波电流骤然减少,并且使得系统过渡到临界稳定状态,随后,次同步电流的幅值整体上而言在缓慢地衰减;8:55之后,次同步电流迅速衰减;至8:56,次同步电流衰减至0,振荡过程结束。从PMU记录的波形可知,整个振荡过程大约持续了11 min。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变压器发出较大噪声,并伴有振动。
由于PMU记录的数据是经特殊算法处理过的,因此,图4-4并不能真实地反映SSO发生过程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故障录波仪可以真实地记录SSO发生过程中相关电气量的变化。图4-5所示为8:47:45—8:47:46的故录数据。
图4-5 SSO发生过程中沽源变电站1号主变220 kV侧的故录数据
(a)电压瞬时值;(b)电流瞬时值
通过故录数据可以看出,在SSO发生过程中沽源变电站220 kV母线电压存在轻微的畸变;但是线路电流却严重畸变,次同步频率的电流十分明显,其幅值略大于基波电流。
故录数据都是瞬时值,难以直观地体现SSO发生过程中基波分量和次同步分量的变化。利用傅里叶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其结果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示SSO的发生过程。对2012年12月25日故录数据傅里叶分析结果如图4-6所示。
(www.xing528.com)
图4-6 沽源变电站2012年12月25日故录数据的傅里叶分析结果
(a)220 kV侧相电压有效值;(b)220 kV侧线电流有效值;(c)次同步分量频率
从故录数据的傅里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SSO发生时,220 kV母线上的次同步电压含量很小,不到基波电压的3%。
(2)次同步电流发散到一定程度后,导致部分发电机脱网;之后,基波电流和次同步电流都迅速减小,随后基波电流维持基本不变,整个系统处于SSO临界稳定点附近,次同步电流在整体趋势上缓慢衰减;最后,次同步电流迅速衰减。
(3)在SSO发散阶段,谐振频率约为7.6 Hz,风电机组脱网后迅速降低至6.5 Hz,最终逐渐降低到6.2 Hz。
(4)由于故障录波仪在判断故障电流越限之后才会启动,因此,故障录波仪没有记录到SSO发生初期和后期衰减阶段的信息。
进入2013年之后,沽源地区又多次发生SSO现象。每次发生SSO时,风电场的输出功率、SSO谐振的频率和发展过程等都有所不同。若在发现SSO后,将500 kV输电线路上的串联电容旁路,次同步电流就会立刻衰减至0,如图4-7所示。
图4-7 2013年2月1日沽源变电站220 kV侧线电流故录数据
总结沽源地区风电场已发生的多次SSO现象,得出其基本规律为:
(1)次同步电压的含量很少,次同步电流的含量很大,次同步电流幅值最大时甚至会超过基波电流幅值。
(2)振荡频率在6~8 Hz,一般会随SSO的发展而变化。
(3)振荡往往发生在风电场输出功率下降时,大部分情况下,发生SSO时风电场的总输出功率在100~300 MW,对应220 kV侧的电流为0.26~0.79 kA。
(4)旁路500 kV线路上串联电容后,SSO现象立刻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