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运放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产生各种所需要的信号,包括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等。
1.矩形波发生器
矩形波发生器是在滞回比较器的基础上,增加一条RC充放电负反馈电路,如图4-27所示。
假设电源接通后,电路的输出电压uo迅速达到饱和电压Uz,此时有u+=R1Uz/(R1+Rf)=UT。而电容两端的电压不会迅速上升依然为零,即u-=uC=0V,故而uo将经过电阻R向电容C充电,使uC按指数规律上升。
在充电期间,只要uC<UT,输出电压就维持+UZ不变。当uC上升到略大于UT时,输出电压由+UZ跳变为-UZ。与此同时,u+将变为-UT。而uo变为-UZ后,电容C将通过电阻R放电,使uC按指数规律下降。
在放电期间,只要uC>-UT,输出电压就维持-UZ不变。直到电容C被反向充电至uC略小于-UZ时,输出电压将由-UZ跳变为+UZ。
此后,电容C将重复进行上述充放电过程,于是在集成运放的输出端就得到了如图4-27所示的矩形波。
图4-27 矩形波发生器
2.锯齿波发生器(www.xing528.com)
锯齿波发生器是一种能够直接产生锯齿波的非正弦波自激振荡电路。它能够提供一个与时间呈线性关系的电压波形,所以又称为电压时基发生器,如图4-28所示。
图4-28 锯齿波发生器
图中,A1的基本功能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电平值进行比较,并用输出电平的两个极端值(低电平或高电平)表示比较的结果,其输出电平在最大输出电压的正极限和负极限之间摆动,波形为矩形波。A2的作用是将A1输出的矩形波电压信号uo1进行积分,利用电容C充电和放电时间的差异,以在输出端获得锯齿波电压。
电路中,通过电阻Ro和双向稳压二极管,对A1的输出uo1进行限幅,以避免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进入饱和区。二极管VD控制A2的输入回路,使A2具备不同的充电回路和放电回路,从而构成锯齿波发生器。
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电路接通电源时,A1的“+”、“-”两个输入端的信号肯定会有差别,也就是说,U+>U-或U+<U-具有随机性。但是,一经出现U+>U-时,由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开环电压放大倍数很高,且电路还存在正反馈环节,所以A1的输出电压uo1将迅速上升至+UZ。反之,当出现U+<U-时,uo1将迅速下降至-U+,uo1不可能居于其他中间值。uo1的波形如图4-29所示,它为一矩形波。
图4-29 锯齿波发生器输出信号波形
在A2的输入回路中,uo1是它的输入信号,二极管VD控制输入回路,电容C的放电回路由R、C组成,充电回路由二极管VD、电阻R和R1组成。由“虚地”概念可知,锯齿波发生器的输出电压与A2中的电容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o2=uC。因uC将按电容的充、放电规律变化(见图4-29),假定uo1的起始电压为负值,则在0~t1时间里,uo1-的电压输入到A2,电容C放电,使输出电压开始线性地上升,形成一个正的斜坡电压;在t1~t2这段时间内,uo1+的电压输入到A2,电容C充电,使输出电压线性下降,形成一个负的斜坡电压。在0~t2时间内,锯齿波恰好完成了一次全变化。随着时间的延续,电路如此周期性地变换,在输出端产生锯齿波电压uo2。若改变R1和R2的比值或是改变R、R′和C的值,则可以调节锯齿波的周期及输出电压的幅值,以满足实际电路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