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工程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欧洲一般称之为长学制工程教育、短学制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在我国一般称之为高等工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随着时代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现有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回归工程、重在“实践”。

工程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1.工程教育的概念

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以培养各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培育各类工程人才、发展工程科学技术、弘扬工程文化,是工程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对应不同的教育制度。不同工程人才培养有各自对应的工程教育体制,国际上主要有工程教育(EE)、工程技术教育(ETE)和技术教育(TE)三种。工程教育主要培养工程师;工程技术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程师和技术员;技术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员和技工。在欧洲一般称之为长学制工程教育、短学制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在我国一般称之为高等工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按照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UNESCO)的国际标准教育分类,专科、本科和硕士教育层次应当区分出5A和5B两种类型,5B主要面向职业。

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以技术科学为主要科学基础,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以培养善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业技术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技术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容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应用科学领域的知识,通过知识传授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

在高校中,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至工业、农业各个生产部门所形成的诸多工程学科也称为工科或工学。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传统工科教育是指文、理、工分制条件下的工科高校为社会培养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其基础和生长点就是社会产业结构及其需求。传统工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工程科学知识和技术,不太重视工程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主要是要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技术人员。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深入系统地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从理论上创新、从政策上完善、在实践中推进和落实,一步步将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蓝图变成现实,建立中国模式、制定中国标准、形成中国品牌,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相对传统工科,新型工科是指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全面工程教育,将工程思维作为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主张工程教育应包括整个教育和专业培养体系,覆盖从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的各个教育阶段,将工程思维和工程文化根植于整个社会。全面工程教育强调观察世界的全面视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综合技术和人文、技术和商贸,培养学生以多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工程教育一改通识教育的传统,将工程通识内容纳入其中,主张非工程类学生也要对工程方法有基本了解。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工程设计、解题方法和工程决策而扩展知识,奠定工程思维基础,使受教育者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当今工程化了的世界。

2.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工程实践的发展相伴随。(www.xing528.com)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催生了高等工程教育。世界各国在培养时间、培养层次、培养模式、培养结构、学历学位设置上特色各异,形成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多样性。其中,有两种主要代表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科学模式,重在“学”,以培养工程师“胚胎”为目标,培养通用型工程人才,并且以美国为主导,形成高等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另一种是以德、法、俄等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工程模式,重在“术”,以培养专业型工程师为目标,培养专才型工程人才。随着时代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现有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回归工程、重在“实践”。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兴起于晚清洋务运动,新建各种新式(西式)学堂,以实用为目标,开展工程教育,其代表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1895年开办的天津中西学堂是我国现代工程教育诞生的标志,主要是移植哈佛综合性办学模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以现代工程教育为核心(设有工程(土木)、电学、矿冶和机械等学科),层次结构明显(模仿美国所谓的大学和大学预科,设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留学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阶段写入规划(优秀毕业生送入美国的哈佛、康乃尔等大学的研究院继续深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有四大工科院校——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大学、唐山路矿学堂、清华学堂。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校调整中,我国工程教育以苏联教育制度为蓝本,“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构建起了影响至今的工程教育体系,实现传统高等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的转型。但是,盲目抄袭、机械照搬之教条主义倾向严重,最后形成了所谓的苏联模式,这一模式与我国国情不太相符,弊端显而易见。1956年以后,我国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高等教育道路。20世纪50年代末的“教育大革命”,主要内容是进行教学改革,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勤工俭学。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自主化与正规化的改革与调整,这是对苏联模式条条框框的突破和反思,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积极探索。1963年的高等学校调整,重点便是修改了通用专业目录,统一了专业名称,整顿了专业种数,应现代化要求增列了一些新专业,对于专业空白点或薄弱环节,“应区别轻重缓急,根据可能条件逐步补齐或加强”,并首次发布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后,1987年的第一次修订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专业名称和内涵得到整理和规范。1993年,第二次修订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重点解决了专业归并和总体优化的问题,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第三次修订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则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按照科学规范、主动适应、继承发展的修订原则,在1998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基础上,经分科类调查研究、专题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审议、行政决策等过程形成了2012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调整顺应国家发展的需求,使高校更好地完成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使命。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调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基本专业能够反映当下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行业人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变化,行业的冷热需求也在随之变化,高校专业的设置也能看出当前整个社会发展的形态。与行业背景有着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寿命是不可预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10年进行一次目录调整可能将成为一种趋势。大部分特色专业往往都是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的定义及特色专业设置的“给权”,为将来专业目录的进一步调整做好了前期的铺垫工作,制度上的灵活有利于未来的调整。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既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成立于2015年10月,是由工程教育相关的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主要负责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由教育部主管,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一些国家发起并开始构筑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其内容涉及工程教育及继续教育的标准、机构的认证,以及学历、工程师资格认证等方面。该体系现有的六个协议,分为互为因果的两个层次,其中《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针对各类工程技术教育的学历互认,《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针对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互认。

对应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不同教育计划,其国际互认协定也有所不同,《华盛顿协议》主要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悉尼协议》主要针对工程技术教育认证,《都柏林协议》主要针对技术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六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悉尼协议》于2001年首次缔约,是学历层次上的权威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工程技术人员学历(一般为三年)资格互认。该协议由代表各国(地区)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目前成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南非、英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柏林协议》于2002年签订,它是针对一般为两年、层次较低的工程技术员学历认证,其目前正式会员有加拿大、爱尔兰、南非和英国等国。

《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于1996年发起,于2001年正式签署,此协议签署成员均为民间工程专业团体;成员建立并确认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内“国际专业工程师”的标准;在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内的经济区各自建立区内的“国际专业工程师”名册;成员有义务协助其他成员地区的“国际专业工程师”取得其所属地区的工程专业资格或注册,并给予最大限度的考核豁免。《亚太工程师计划》为政府行为,1996年开始由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小组发起,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区可在亚太工程师资格互认蓝图下推展互认工作。《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由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于2003年首次签订,其目的是推动工程技术员资格互认,此协议签署成员均为民间工程专业团体,成员建立确认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内“国际工程技术员”的标准。此协议现正在确认“国际工程技术员”的标准。除这些国际性互认协议外,目前世界上还有三个地区性的工程师资格互认体系: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开创的、在欧洲联盟框架内的“欧洲工程师”注册制度;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框架内建立的专业工程师相互承认文件(MRD);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建立的APEC范围内的工程师相互承认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