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建筑物年计算雷击次数(N1)的经验公式如下
式中 N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下列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
Td——年平均雷暴日;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其计算方法如下:当建筑物高度H<100m时,得
当建筑物高度H≥100m时,得
式中 L、W、H——建筑物的长、宽、高(m),见图9.3.1。
图9.3.1 建筑物的等效面积
9.3.2 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按9.3.2确定。
式中 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Td——年平均雷暴日(d/a)。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A′e1——电源线缆入户设施的截收面积(km2),见表9.3.2;
A′e2——信号线缆入户设施的截收面积(km2),见表9.3.2。
表9.3.2 入户设施的截收面积(www.xing528.com)
注 1.L是线路从所考虑建筑物至网络的第一个分支点或相邻建筑物的长度,单位为m,最大值为1000m,当L未知时,应采用L=1000m。
2.ds的单位为m,其数值等于土壤电阻率,最大值取500。
9.3.3 建筑物及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的计算为
9.3.4 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的计算。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引起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损坏的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按下式确定
式中 C——各类因子。
C=C1+C2+C3+C4+C5+C6
C1为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材料结构因子。当建筑物屋顶和主体结构均为金属材料时,C1取0.5;当建筑物屋顶和主体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材料时,C1取1.0;当建筑物为砖混结构时,C1取1.5;当建筑物为砖木结构时C1取2.0;当建筑物为木结构时,C1取2.5。
C2信息系统重要程度因子,等电位连接和接地以及屏蔽措施较完善的设备C2取2.5;使用架空线缆的设备C2取1.0;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低电压微电流的设备C2取3.0。
C3电子信息系统设备耐冲击类型和抗冲击过电压能力因子,一般,C3取0.5;较弱,C3取1.0;相当弱,C3取3.0。
注:一般指设备为GB/T16935.1—1997中所指的I类安装位置设备,且采取了较完善的等电位连接、接地、线缆屏蔽措施。较弱指设备为GB/T16935.1—1997中所指的I类安装位置的设备,但使用架空线缆,因而风险大;相当弱指设备集成化程度很高,通过低电压、微电流进行逻辑运算的计算机或通信设备。
C4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LPZ)的因子,设备在LPZ2或更高层雷电防护区内时,C4取0.5;设备在LPZ1区内时,C4取1.0;设备在LPZ0B区内时,C4取1.5~2.0。
C5为电子信息系统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因子,信息系统业务中断不会产生不良后果时,C5取0.5;信息系统业务原则上不允许中断,但在中断后无严重后果时,C5取1.0;信息系统业务不允许中断,中断后会产生严重后果时,C5取1.5~2.0。
C6表示区域雷暴等级因子,少雷区C6取0.8;多雷区C6取1;高雷区C6取1.2;强雷区C6取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