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空运输工具的发展和前景分析

太空运输工具的发展和前景分析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航天飞机虽然可以多次往返于天地之间,但具有较高的维护和发射成本,在发射和返回时也面临许多风险,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考虑研发更新型的太空运输工具。俄罗斯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种载人航天运载工具,它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颗金星探测器,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艘无人载货飞船进步号等。

太空运输工具的发展和前景分析

1.国外运载火箭

(1)美国 美国的运载火箭发射器系列较多,有一些已停止使用,现在常用的有“大力神”、“宇宙神”、“德尔塔”、“土星”等系列,

1)大力神(Titan)系列运载火箭。美国大力神运载火箭系列由大力神-2洲际导弹发展而来,1964年首次发射。该系列由大力神-1、大力神-3、大力神-34、大力神-4和商用大力神-3等型号和子系列组成。它的最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1.9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3t。最早用于发射航天器的大力神系列是大力神-1双子星座运载火箭。而后又研制生产大力神-4的A、1王、C、I、E型。大力神-4主要用户是宇航局和商用,但也有军方应用,其中大力神-4、大力神-4C、大力神-4l发射了用于通信的“林肯”试验卫星、“大鸟”照相侦察卫星、战术通信卫星、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卫星和用于核爆炸探测器等。

1984年,国防部要求发展一种发射系统,旨在弥补航天飞机之不足和确保某些美国的秘密有效载荷进入空间,从而开始了研制大力神W的计划。大力神W于1989年6月14日首次成功发射,并成为国防部发射许多重型卫星的主要运载火箭。大力神W长62.2m,总重量860t,可运送航天器到极地轨道、低地球轨道或地球同步轨道,最大有效载荷低地球轨道为64t、地球同步轨道576t。先后发射了用于照相侦察的“锁眼”卫星KH—11、用于雷达成像侦察的“长曲棍球”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国防支援计划”、通信卫星“军事星”等军用卫星。

2)宇宙神(Atlas)系列运载火箭。美国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于1958年12月18日首次发射,曾经发射过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美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等。该系列主要有宇宙神-2A、宇宙神-2AS、宇宙神-3和宇宙神-5。宇宙神-5的第一级采用了通用模块化设计,其中的重型火箭使用了3个通用模块,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t。宇宙神运载火箭是从获得成功的宇宙神洲际导弹演变而来的。它在许多重要计划中都有应用,为空军发射数量占其总发射数的75%以上,其第一项任务是1958年发射世界第一个通信卫星“斯科尔”。当时使用的是宇宙神LV—3A型运载火箭。1962年2月20日,“水量”载人发射,宇宙神V—3B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从宇宙神SI.V—3型开始的宇宙神运载火箭是标准运载火箭系列。宇宙神SI.V—3共发射51次,成功49次,其中5次“月球轨道器”发射全部成功。“宇宙神”SI.V—3D还多次用于发射舰队通信卫星。

1967年后,通用动力公司将洲际导弹改装成宇宙神E、宇宙神F运载火箭,先后多次发射海军海洋监视卫星、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诺阿”气象卫星、国防气象卫星等多种卫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决定航天飞机不再承担卫星发射任务,并确定要更多地使用一次性运载火箭,故1988年5月空军选择宇宙神运载火箭,发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以及超高频后继型军用通信卫星。宇宙神满足了这一需求。

3)德尔塔(Delta)系列运载火箭。美国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系列于1960年5月13日首次发射,迄今为止已发展了19种型号,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德尔塔-2和德尔塔-3两种型号。美国空军的全部GPS卫星都是由德尔塔-2发射的。德尔塔-3是在德尔塔-2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可以把3.8t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德尔塔-3于2000年8月发射成功。美国还正在研制具有多种配置的德尔塔-4子系列,其中的重型德尔塔-4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在13t以上。

4)土星-V(Saturn)系列运载火箭。土星-V运载火箭是美国专为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研制的、迄今为止最大的巨型运载火箭。它的起飞重量为3000t,直径为10m,高为110m,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9t,它能把重达50t的阿波罗飞船送入登月轨道。土星-V曾先后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

5)航天飞机。美国的航天飞机本身像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它的驾驶员舱可以乘坐3~7名宇航员,货舱可以装载约30t的货物。

航天飞机虽然可以多次往返于天地之间,但具有较高的维护和发射成本,在发射和返回时也面临许多风险,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考虑研发更新型的太空运输工具。

美国主要的航天器发射基地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的东部靶场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的西部靶场。

(2)俄罗斯

1)东方号(Vostok)系列运载火箭。俄罗斯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种载人航天运载工具,它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颗金星探测器,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艘无人载货飞船进步号等。它也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的运载火箭系列。其中联盟号是东方号的一个子系列,主要发射联盟号载人飞船、进步号载货飞船。

2)质子号(Proton)系列运载火箭。俄罗斯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分为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三种型号。目前正在使用的有质子号三级型和四级型两种。三级型质子号于1968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其低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0t,它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发射空间站的运载火箭,曾发射过礼炮1~7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各舱段和其他大型低地轨道有效载荷。1998年11月20日,质子号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

3)天顶号(Zenit)系列运载火箭。天顶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后为乌克兰)研制的运载火箭,分为两级的天顶-2、三级的天顶-3和用于海上发射的天顶-3SL。天顶-2的低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4t,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1t。可在海上发射的天顶-3SL是美国、乌克兰、俄罗斯、挪威联合研制的运载火箭,其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t,1999年3月首次发射成功。

4)能源号(Energia)运载火箭。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研制的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和推力最大的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05t,既可发射大型无人载荷,也可用于发射载人航天飞机。能源号于1987年首次发射成功,曾将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成功地送上天。目前由于俄罗斯经济状态不佳就再也没有发射过。

俄罗斯这些飞船虽不能重复发射,但简单、实用、生产周期短,是经久耐用、性能良好的运输工具。“联盟”系列飞船至今已使用40余年,它可容纳3名宇航员,也可被改造为货运飞船。“进步”货运飞船一次可运送2t左右的货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连续几年未发射航天飞机,“进步”系列飞船在此期间成为国际空间站唯一的货物运输工具。

(3)欧空局 阿里安(Ariane)系列运载火箭是由欧洲11个国家组成的欧空局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该系列已有阿里安1~5共5个子系列,目前正在使用的是阿里安-4和阿里安-5。阿里安-4于1988年6月15日进行了首次发射,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9.4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4.2t。阿里安-5于1997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2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1~12t。

欧洲航天局制造的ATV自动货运飞船运货能力接近8t,大于俄罗斯的“进步”货运飞船。ATV飞船除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外,还可用作太空拖船,在必要时帮助国际空间站提升轨道。ATV飞船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先进的高精度导航能力,可在较少地面控制的情况下自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4)日本H系列运载火箭由H-1、H-2、H-2A等火箭组成,目前正在使用的H系列火箭只有H-2A,2001年8月首次发射成功。

(5)印度 极轨卫星火箭(PSLV)是由印度自行研制的,极轨道4级运载火箭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t,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t。1993年9月首次发射,但由于火箭出现故障,卫星未能入轨。此后,该火箭连续三次发射成功。1999年5月,一箭三星技术取得成功。

2.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研制了12种不同类型的长征系列火箭,能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卫星。

(1)长征一号(LM-1)系列运载火箭1970年4月24日,中国使用长征一号(LM-1)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长征一号是在两级中远程导弹上再加一个第三级固体火箭所组成的,火箭全长29.86m,起飞总重81.57t,起飞推力为104t。

(2)长征二号(LM-2)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LM-2)运载火箭是从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于1975年发射了1t多重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成功地回收了返回舱。此后,又根据发射卫星的需要,陆续衍生出长征二号丙(LM-2C)、长征二号丙改进型(LM-2C/SD)和发射极轨卫星的长征二号丁(LM-2D)运载火箭。在长征火箭大家族中,长征二号系列主要用于发射各类近地轨道卫星,LM-2C/SD曾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了12颗美国的铱星移动通信卫星。

长征二号E(又称长二捆,LM-E)运载火箭可以发射商用卫星。长征二号E火箭以长征二号为芯级,周围捆绑了4个液体助推器,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9.2t。长征二号E于1990年试射成功,1992—1995年曾发射多颗外国卫星。

在长征二号E的基础上改进了可靠性并增设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救生系统,从而发展出了长征二号F(LM-F)运载火箭,专门用来发射神舟号载人飞船。

长征二号火箭的质量和可靠性高,1975—1996年连续成功地把17颗返回式卫星送上天。

(3)长征三号(LM-3)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二级火箭上面加了一个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的第三级,所用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可以二次起动,在技术上是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火箭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4年长征三号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二号。1985年我国宣布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1990年我国首次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此后,长征三号系列不断增加新成员,如长征三号甲(LM-3A)、长征三号乙(LM-3B),主要用于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火箭,它的氢氧发动机具有更大的推力,性能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也从长征三号的1.6t提高到2.6t。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甲和长二捆的基础上研制的,即以长征三号甲为芯级,再捆绑4个与长二捆类似的液体助推器。长征三号乙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的大型卫星,也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1t,跃入了世界大型火箭行列。(www.xing528.com)

(4)长征四号(LM-4)系列运载火箭 目前投入使用的是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它是长征火箭家族中用于发射各种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应用卫星的主要运载工具。

我国本着“开发空间,和平利用,服务经济”的宗旨,发展了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已拥有卫星及运载火箭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试验等配套设计和一大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专门人才,拥有酒泉、太原、西昌三个卫星发射基地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可以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我国已经掌握了运载火箭的高能低温燃料技术、火箭捆绑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已具备研制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卫星以及其他各类对地观测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的能力,卫星回收技术以及遥感、遥测、遥控技术已日臻成熟。1984年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我国的国土普查卫星、摄影定位卫星、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都得到迅速发展,并已投入应用。我国政府于1985年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以来,先后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巴基斯坦卫星、瑞典卫星、澳大利亚通信卫星。

二、运载火箭简介

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输工具。它的用途是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它是在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由2~4级组成。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末级有仪器舱,内装制导与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和发射场安全系统。级与级之间靠级间段连接。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

许多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外围捆绑有助推火箭,又称零级火箭。助推火箭可以是固体或液体火箭,其数量根据运载能力的需要来选择。推进剂大都采用液体双组元推进剂。第一、二级多用液氧和煤油或四氧化二氮和混肼为推进剂,末级火箭采用高能的液氧和液氢推进剂。制导系统大都用自主式全惯性制导系统。运载火箭在专门的发射中心——航天器发射场发射。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火箭对不同重量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和可靠性。

运载火箭需专门的发射场发射。火箭从地面垂直起飞,十几秒钟后开始程序拐弯,第一级火箭工作完毕后脱落,第二级接替工作,如此直至本级火箭工作完毕,火箭进入预定轨道,调整姿态,本级火箭与航天器脱离,完成其使命。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的部分称为轨道器,能在太空短期运行。运载火箭的轨道器是一次性使用的,轨道器分为带主发动机和不带主发动机两种。前者具有在助推器脱落后继续加速、上升的功能,后者完全靠助推器送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轨道器具有改变运行轨道和调整姿态的能力。

1.运载火箭的发展

运载火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导弹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第一枚成功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用洲际导弹改装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到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英国、印度和欧洲空间局已研制成功20多种大、中、小运载能力的火箭。最小的仅重10.2t,推力12.7t,只能将1.48kg重的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最大的重2900多吨,推力3400t,能将120多吨重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主要的运载火箭有“大力神”号运载火箭、“德尔塔”号运载火箭、“土星”号运载火箭、“东方”号运载火箭、“宇宙”号运载火箭、“阿里安”号运载火箭、N号运载火箭、“长征”号运载火箭等。

2.运载火箭的分类

目前常用的运载火箭按其所用的推进剂,可分为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如我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液体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则是一种固液混合型的三级火箭,其第一级、第二级是液体火箭,第三级是固体火箭;美国的“飞马座”运载火箭则是一种三级固体火箭。

如按级数来分,运载火箭又可分为单级火箭、多级火箭。其中多级火箭按级与级之间的连接型式来分,又可分为串联型、并联型(俗称捆绑式)、串并联混合型三种类型。串联型多级火箭级与级之间的连接分离机构简单,但串联后火箭总长较长、火箭的长细比(长度与直径之比)大,给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发射时,这种火箭竖起来后太高,给发射操作带来不便;同时,其上面级的火箭发动机要在高空点火,点火的可靠性差。并联型多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连接,连接分离机构稍复杂,但其中间芯级第一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的火箭可在地面同时点火,避免了高空点火,点火的可靠性高。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就是在中间芯级火箭的周围又捆绑了4枚火箭。这4枚捆上去的火箭习惯上又称助推器。助推器与芯级火箭在地面一起点火,但工作一定时间后先关机,关机后与芯级火箭分离并被抛掉。助推器因在第一级火箭飞行的半路上关机,所以只能算它是半级火箭。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卫星号运载火箭为一级半火箭,而不称它为两级火箭。我国的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则是一枚串并联混合型的两级半火箭,其第一级火箭周围捆绑了4枚助推器,在第一级火箭上面又串联了一枚第二级火箭。

3.运载火箭的结构组成

不管是固体运载火箭还是液体运载火箭,不管是单级运载火箭还是多级运载火箭,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有结构系统、动力装置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三大系统称为运载火箭的主系统,主系统工作的可靠与否,将直接影响运载火箭飞行的成败。此外,运载火箭上还有一些不直接影响飞行成败并由箭上设备与地面设备共同组成的系统,例如,遥测系统、外弹道测量系统、安全系统和瞄准系统等。

(1)箭体结构 箭体结构是运载火箭的基体,它用来维持火箭的外形,承受火箭在地面运输、发射操作和在飞行中作用在火箭上的各种载荷,安装连接火箭各系统的所有仪器、设备,把箭上所有系统、组件连接组合成一个整体。

(2)动力装置系统 动力装置系统是推动运载火箭飞行并获得一定速度的装置。对液体火箭来说,动力装置系统由推进剂输送、增压系统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两大部分组成。固体火箭的动力装置系统较简单,它的主要部分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直接装在发动机的燃烧室壳体内。

(3)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用来控制运载火箭沿预定轨道正常可靠飞行的部分。控制系统由制导和导航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电源供配电和时序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制导和导航系统的功用是控制运载火箭按预定的轨道运动,把有效载荷送到预定的空间位置并使之准确进入轨道。姿态控制系统(又称姿态稳定系统)的功用是纠正运载火箭飞行中的俯仰、偏航、滚动误差,使之保持正确的飞行姿态。电源供配电和时序控制系统则按预定飞行时序,实施供配电控制。

(4)遥测系统 遥测系统是把运载火箭飞行中各系统的工作参数及环境参数测量下来,通过运载火箭上的无线电发射机将这些参数送回地面,由地面接收机接收;亦可将测量所得的参数记录在运载火箭上的磁记录器上,在地面回收磁记录器。这些测量参数既可用来预报航天器入轨时的轨道参数,又可用来鉴定和改进运载火箭的性能。一旦运载火箭在飞行中出现故障,这些参数就是故障分析的依据。

(5)外弹道测量系统 外弹道测量系统是利用地面的光学和无线电设备与装在运载火箭上的对应装置一起对飞行中的运载火箭进行跟踪,并测量其飞行参数,用来预报航天器入轨时的轨道参数,也可用来作为鉴定制导系统的精度和故障分析依据。

(6)安全系统 安全系统是当运载火箭在飞行中一旦出现故障不能继续飞行时,将其在空中炸毁,避免运载火箭坠落时给地面造成灾难性的危害。安全系统包括运载火箭上的自毁系统和地面的无线电安全系统两部分。自毁系统由测量装置、计算机和爆炸装置组成。当运载火箭的飞行姿态、飞行速度超出允许的范围,计算机发出引爆爆炸装置的指令,使运载火箭在空中自毁。无线电安全系统则是由地面雷达测量运载火箭的飞行轨道,当运载火箭的飞行超出预先规定的安全范围时,由地面发出引爆箭上爆炸装置的指令,由箭上的接收机接收后将火箭在空中炸毁。

(7)瞄准系统 瞄准系统是给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初始方位定向。瞄准系统由地面瞄准设备和运载火箭上的瞄准设备共同组成。

4.运载火箭的指标

运载火箭的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火箭对不同重量的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和可靠性。运载能力指火箭能送入预定轨道的有效载荷重量。有效载荷的轨道种类较多,所需的能量也不同,因此在标明运载能力时要区别低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卫星过渡轨道、行星探测器轨道等几种情况。表示运载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给出火箭达到某一特征速度时的有效载荷重量。各种轨道与特征速度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把卫星送入185km高度圆轨道所需要的特征速度为7.8km/s,1000km高度圆轨道需8.3km/s,地球同步卫星过渡轨道需10.25km/s,探测太阳系需12~20km/s。

5.飞行程序

运载火箭在专门的航天发射中心发射。火箭从地面起飞直到进入最终轨道要经过以下几个飞行阶段:

1)大气层内飞行段:火箭从发射台垂直起飞,在离开地面后的十几秒钟内一直保持垂直飞行。在垂直飞行期间,火箭要进行自动方位瞄准,以保证火箭按规定的方位飞行。然后转入零攻角飞行段。火箭要在大气层内跨过声速,为减小空气动力和减轻结构重量,必须使火箭的攻角接近于零。

2)等角速度程序飞行段:第二级火箭的飞行已经在稠密的大气层以外,整流罩在第二级火箭飞行段后期被抛掉。火箭按照最小能量的飞行程序,即以等角速度飞行。达到停泊轨道高度和相应的轨道速度时,火箭即进入停泊轨道滑行。对于低轨道的航天器,火箭这时就已完成运送任务,航天器便与火箭分离。

3)过渡轨道:对于高轨道或行星际任务,末级火箭在进入停泊轨道以后还要再次工作,使航天器加速到过渡轨道速度或逃逸速度,然后与火箭分离。

6.设计特点

运载火箭的设计特点是通用性、经济性和不断进行小的改进。这和大型导弹不同。大型导弹是为满足军事需要而研制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保持技术性能和数量上的优势。因此导弹的更新换代较快,几乎每5年出一种新型号。运载火箭则要在商业竞争的环境中求发展。作为商品,它必须具有通用性,能适应各种卫星重量和尺寸的要求,能将有效载荷送入多种轨道;经济性也要好。也就是既要性能好,又要发射耗费少。订购运载火箭的用户通常要支付两笔费用。一笔是付给火箭制造商的发射费,另一笔是付给保险公司的保险费。发射费代表火箭的生产成本和研制费用,保险费则反映火箭的可靠性。火箭制造者一般都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并不断通过小风险的改进来提高火箭的性能。运载火箭不像导弹那样要定型和批生产。而是每发射一枚都可能引进一点新技术,作一点小改进,这种小改进不影响可靠性,也不必进行专门的飞行试验。这些小改进积累起来就有可能导致大的方案性变化,使运载能力能有成倍的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次使用的运载火箭已经面临与航天飞机的竞争。这两种运载工具各有特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获得发展。航天飞机是按照运送重型航天器进入低轨道的要求设计的,运送低轨道航天器比较有利。对于同步轨道航天器,航天飞机还要携带一枚一次使用的运载器,用以把航天器从低轨道发射出去,使之进入过渡轨道。这样有可能导致入轨精度和发射可靠性的下降。

一次使用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同步轨道卫星时可以一次送入过渡轨道,比航天飞机稍为有利。这两种运载工具之间的竞争将促进可靠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