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薄膜太阳电池制造厂商排名

国内薄膜太阳电池制造厂商排名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一般企业只能生产第二、第三代小面积薄膜电池,转换效率较低,而国际上能够制造第五代薄膜电池设备的企业和生产第五代薄膜电池的工厂屈指可数。由于该装备为强生光电与美国设备供应商结成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共同改进与制造,设备造价仅为同类引进设备的25%,为我国大批量扩建低造价、高质量的薄膜太阳电池生产线,降低每瓦电池设备折旧费用提供了条件。

国内薄膜太阳电池制造厂商排名

国内进入薄膜太阳电池产业的制造厂商很多,不断有人进入,有人退出,资料也不断更新,收集的也不全。表1-1为国内主要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制造厂商。

我国薄膜企业众多,这里重点介绍十几家有代表性企业的状况,勾勒出我国薄膜太阳电池行业的外貌。

表1-1 国内主要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制造厂商

978-7-111-41872-6-Chapter01-1.jpg

(续)

978-7-111-41872-6-Chapter01-2.jpg

1.强生公司(至2010年底,产能达到500MW)

非晶硅薄膜电池因其沉积均匀度要求高,对设备及工艺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一般企业只能生产第二、第三代小面积薄膜电池,转换效率较低,而国际上能够制造第五代薄膜电池设备的企业和生产第五代薄膜电池的工厂屈指可数。强生光电与美国著名的第三大真空设备制造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改进和制造了全新技术的薄膜电池核心装备,提升第五代生产线,并与有关科研机构及跨国公司合作开发生产相配套的激光刻线、激光去边、真空溅射等关键设备,使整条生产线的精良性、先进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强生光电投产的第五代薄膜电池生产线中的气相沉积设备,大量使用小型机器人和全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每小时采集的数据高达36万个,计算机系统对采集的电场、磁场、电流、气流、真空度等技术数据进行自动统计、筛选和调整,使其达到薄膜电池气相沉积的最佳控制效果,从而使薄膜电池转换效率超过6.5%。由于该装备为强生光电与美国设备供应商结成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共同改进与制造,设备造价仅为同类引进设备的25%,为我国大批量扩建低造价、高质量的薄膜太阳电池生产线,降低每瓦电池设备折旧费用提供了条件。强生光电始终把提高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和控制成本紧密挂钩,凡是可以提高转换效率但导致成本大幅增加的技术,强生光电都不会采用。强生光电在提高转换效率方面,实施两大技术方案:一是自行生产低电阻、高透光率的TCO玻璃,使用该项技术生产的导电玻璃,可以提高转换效率0.4%~0.5%;二是研发生产三层PIN结薄膜电池,可以在双结PIN工艺基础上,将转换效率再提高0.4%~0.5%。新技术将会使强生光电组件转换效率从目前6.5%进一步提升到7%~7.5%的水平。1.1m×1.4m面积的第五代薄膜电池,无论是对于薄膜电池设备制造还是薄膜电池组件生产,都是一个较好的规格,适合于建筑领域。同时,根据最新技术研发、改进、提升设备,强生光电整合一切方法控制和降低设备投入及产品制造成本,使薄膜电池生产线成为低成本、高质量生产线,成为今后一个阶段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主流生产线。

2.综艺股份

公司旗下江苏综艺光伏有限公司,首条26MW薄膜太阳电池生产线于2009年底正式投产。2010年,综艺股份设立综艺(开曼)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参股投资欧贝黎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从薄膜太阳电池和晶体硅电池及组件的生产、销售,到光伏电力系统集成包括建筑一体化应用的投资、设计、施工、运营一条龙的体系。

3.新奥

新奥燃气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7年8月出售安瑞科能源收入11.3亿人民币;2008年11月8日,从国际金融公司IFC获得融资1.36亿美元(其中1500万美元为股权投资,其余为贷款);2008年12月20日,与赤峰市政府签订框架协议,硅烷气生产基地落户于赤峰,一期投资8亿元人民币,年产硅烷气1000t。

4.天威保变

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的第一期生产设施造价12亿元人民币(1800万美元),2009年第1季度投入运行,2009年6月25日产出了第一批非晶硅单结薄膜太阳电池组件。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目前正与林德共同对其气体设施和供应链进行更新。保定天威2009年在瑞士欧瑞康公司总部,与欧瑞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欧瑞康升级的薄膜生产线,转换率由6.5%提高到7%,新设备产能从原来的45MW提升到60MW。

5.孚日股份

孚日股份引进Johanna的60MW薄膜太阳电池项目生产线,2010年6月生产出产品。

6.杭州天裕光能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天裕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私营高科技企业,致力于绿色能源开发,当前投资额为22亿元人民币(3.2亿美元)。该公司从太阳能行业的主要设备供应商之一Ulvac引进了生产线,杭州的生产线总产能将达到50MW,2010年底实现120MW的产能。

7.拓日新能

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28日在深圳上市,是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循环经济十佳先进企业,拥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它生产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芯片,太阳电池窗和光伏电池幕墙,太阳电池组件和供电系统,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其产品已销往51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八大超级市场和电站工程,企业品牌TOPRAYSOLAR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自主探索的“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工艺”和“非晶硅太阳电池生产工艺”通过了深圳市科技成果鉴定。“拓日产业园”是国家财政部和建设部“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集屋顶电站、光伏幕墙、太阳能LED照明、风力发电机、地源热泵空调于一体,是广东省最全面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拓日以环保、节能、符合循环经济为宗旨,注重产品质量,先后通过了ISO 9001和ISO 14001质量环境体系认证。它还自主探索了国内最长的工艺路线,是行业中唯一一家不依赖国外设备和技术而生存与发展的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该公司在非晶硅及晶硅电池方面基本都完成了产业链的布局。公司未来的增长点在于陕西150MW非晶硅项目、乐山的200MW晶体硅项目。在乐山拥有15MW的晶硅生产线,除了硅料需要购买以外,在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等环节均实现了垂直整合,主要设备如单晶硅拉伸炉、多晶硅铸锭炉、开方机、切片机、焊接机等均已实现或者即将实现自产。由于多晶硅审批难,投资大,公司不计划介入硅料生产。陕西渭南在建的150MW薄膜生产线,实现了石英矿—石英砂—光伏玻璃—导电玻璃—镀膜—薄膜电池全产业链的贯通。第一条日投料120t的玻璃生产线已经投产,目前对外销售光伏玻璃,TCO在线镀膜装置已经处于调试阶段,在非晶硅镀膜环节需要的PECVD设备也为公司自产。第二条玻璃生产线目前也在建设中。陕西拓日新能公司规划薄膜产能150MW,深圳产业园规划薄膜产能50MW。合计晶硅和薄膜产能共200MW。

该公司的晶硅和薄膜产品转换效率为17%和6%,处于行业平均水平。研发队伍以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为首,主要成员是成立初期就持续培养的技术人员,以及新加入的高校毕业生,团队比较稳定,研发投入占比5%以上。主要分为四个方向:①设备自制,拥有150人的研发团队;②应用级的产品研发;③光热研发;④光伏电池研发(目的是提高效率)及新型薄膜电池研发。(www.xing528.com)

该公司在乌干达、美国和德国设有销售公司。公司低成本的自制设备均面向自用,不会考虑对外销售。

该公司目前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BIPV)主要是自身的办公楼和厂房屋顶项目,电力自用,项目在建设时获得了国家17~18元/W的补贴。乐山厂区有500kW的晶硅光伏屋顶,深圳厂区300kW的晶硅屋顶每天可发电1200度(1度=1kW·h);渭南3MW薄膜的厂房屋顶项目,每个厂房250kW,日发电量1500度,足够玻璃生产线的用电量。

8.江西赛维百世德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

全球2010年第一条双线双结大面积硅基高效8.5代薄膜太阳电池项目——江西赛维百世德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在南昌高新区试产。该项目引进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产品,初期达到8.5%的稳定转换率,随后将提高至12%。成本为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的40%~50%,硅膜厚度不到2μm,耗用硅材料仅为1%。已经签订的来自美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的薄膜太阳电池采购订单超过200MW(总价约3.8亿美元)。该公司在国内光伏市场刚刚启动之时,就抢占了先机,与中广核等联合体一举夺得了中国第一标——国家发改委2009年主持的国内第一个大型太阳能发电项目,即敦煌10MW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依照合同,百世德公司成为该项目的唯一太阳能组件供应商。江西光伏产业在上游的发展有雄厚实力基础,物理提纯技术和硅锯屑回收技术上的发展和产业化加强了江西省在光伏产业上游的优势,并降低光伏产业成本;在中游硅片与光伏电池制造领域已形成稳定优势;在下游光伏应用领域,在光伏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省内高校有若干个研究组开展有关光伏材料研究工作,大部分都分布在新型薄膜电池领域,包括有机薄膜光伏电池材料、CIGS薄膜电池、氧化锌薄膜和染料敏化电池材料,与当前光伏产业发展基本没有关联。南昌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组与赛维LDK密切合作,在多晶硅材料与工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发与分析咨询服务工作,于2007年2月成立了南昌大学-LDK太阳能研究中心,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是光伏业界产学研联合的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江西赛维LDK近年来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光伏材料与工艺技术人才,包括一些国际和全国知名的专家,但目前他们主要从事生产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尚未开展以创新为目标、面向未来的研发活动。2008年江西省太阳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江西赛维LDK公司成立,它将进一步强化江西光伏产业科技实力。南昌大学材料学院于2007年开始设立了“光伏材料与电池”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并开始招收研究生,2008年建立了“太阳能光伏学院”。

9.风帆股份

风帆股份与美国艾密欧公司在中国保定合资成立保定风帆光伏能源公司,投建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项目总投资10500万元。

10.金晶科技

这是目前国内主要的薄膜太阳电池所用的超白浮法玻璃的供应商,公司拥有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4条,具有2000万重量箱/年的浮法玻璃年产能,系国内唯一能大规模生产超白玻璃的企业。

11.安泰科技

安泰科技与德国Odersun公司合作薄膜太阳电池产业,获得IEC认证,生产线于2010年6月正式投产。

12.中达股份

公司控股的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制出一款价格低廉,但却拥有超高光电转换率的多元化合物太阳电池薄膜,凭借全新的制作工艺,该太阳电池薄膜的光电转换率高达9.6%,并且在成本上拥有绝对优势。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公司与香港鹏隆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为公司控股子公司

13.薄膜太阳电池标准工作委员会

2010年9月26日,我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薄膜太阳电池标准工作委员会在广东佛山市成立。薄膜太阳电池有了“中国标准”后,能够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利于我国光伏企业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谋求更多话语权。薄膜电池标准工作委员会除了制定我国薄膜太阳电池标准体系外,还培训薄膜太阳电池领域的标准化技术人才、推广使用关键标准以及向政府提供薄膜太阳电池领域的产业建议等。

我国是全球非晶硅电池的主要生产基地,有超过30家非晶硅薄膜电池厂商,共约9.6GW产能,其中一大半的转换效率为6%~7%,小半的转换效率高于8.5%,最高的转换效率可以达到9%~10%,生产成本为约0.8美元/W。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非晶硅电池技术,非晶硅电池产业一直处于稳步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后显示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在非晶硅薄膜电池方面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已经调试出稳定效率大于8%的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组件,近年来受益于世界光伏市场的拉动与薄膜电池产业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太阳能级多晶硅原料短缺的推动,加速了我国薄膜电池产业的发展。2004年以前,我国薄膜电池产业以单结非晶硅电池为主。2004年天津津能开始引进2.5MWp技术水平更高的微非叠层电池(a-Si/μc-Si)生产线。我国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设备主要基于美国EPV公司的单室沉积技术,通过消化吸收、不断完善,我国的单室沉积非晶硅电池的设备水平和工艺完整与可靠性,均已超过国际同类水平。南开大学与福建钧石能源公司合作,2008年建成我国首条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中试线,并试制出效率超过8%的0.79m2的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组件,为我国建立兆瓦级的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组件生产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国非晶硅电池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LDK创办人彭小峰以个人名义投资百世德太阳能,成立总产能达1GWp的薄膜太阳电池厂。其余如常州源畅、赣能股份、烟台通用光伏等厂商,纷纷涉足薄膜太阳电池产业。2009~2010年,随着河北新奥集团、南通强生光电、保定天威集团等大尺寸薄膜电池生产线的跟进,产能急剧上升。薄膜太阳电池占整个太阳电池产能的比例,到2010年接近20%。

CIGS薄膜电池方面,我国企业有望通过自主创新、引进设备或与国外设备企业合作等形式加快CIGS薄膜电池的产业化。CIGS薄膜太阳电池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南开大学在多方面支持下建立了“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试验平台与中试基地”,并在CIGS电池材料、器件的研究上及相应的工程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在玻璃衬底、不锈钢聚酰亚胺柔性衬底CIGS电池方面均取得了标志性成果。表1-2为南开大学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

表1-2 南开大学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

978-7-111-41872-6-Chapter01-3.jpg

注:样品采用中电集团十八所的标准测试,测试条件为25℃,AM1.5光谱,光强1000W/m2,由南开大学实验室测试,测试仪器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生产的TM2500D型太阳光模拟器,美国KEITHLEY2420数源表及相应的测试软件。中电集团十八所的国家计量站提供的单晶硅二级标准太阳电池,测试条件为室温,AM1.5光谱,光强1000W/m2

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小面积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的效率达11.8%,10cm×10cm组件的效率为10.5%。采用高频与高压耗尽技术,微晶硅薄膜的沉积速率在1.0nm/s以上,开发80cm×40cm玻璃衬底CIGS薄膜太阳电池连续制造技术,为60cm×120cm玻璃衬底CIGS薄膜生产线开发研制提供科学数据。其他研究单位,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中电集团十八所、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中科院深圳现代技术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我国众多单位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些成果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另外,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在硅基薄膜材料稳定性及其高效非晶硅电池研究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硅基薄膜生长和输运机理方面,都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