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流槽除了可接纳型腔中的气体、气体夹杂物及冷污金属外,还可调节型腔局部温度、改善充填条件以及必要时作为工艺搭子顶出铸件。
1.溢流槽的设计要点
一般溢流槽设置在分型面上、型腔内、防止金属倒流的位置。溢流槽的设计要点如图6-23所示。
图6-23 溢流槽的设计要点
(1)设在金属流最初冲击的地方,以排除端部进入型腔的冷凝金属流。容积比该冷凝金属流稍大一些(见图6-23(a))。
(2)设在两股金属流汇合的地方,以消除压铸件的冷隔。容积相当于出现冷隔范围部位的金属容积(见图6-23(b))。
(3)布置在型腔周围,其容积应足够排除混有气体的金属液及型腔中的气体(见图6-23(c))。
(4)设在压铸件的厚实部位处,其容积相当于热节或出现缩孔缺陷部位的容积的2~3倍(见图6-23(d))。
(5)设在容易出现涡流的地方,其容积相当于产生涡流部分的型腔容积(见图6-23(e))。
(6)设在模具温度较低的部位,其容积大小以改善模具温度分布为宜(见图6-23(f))。
(7)设在内浇口两侧的死角处,其容积相当于出现压铸件缺陷处的容积(见图6-23(g))。
(8)设在排气不畅的部位,设置后兼设推杆(见图6-23(h))。
(9)设置整体溢流槽,以防止压铸件变形(见图6-23(i))。
2.溢流槽尺寸的确定
溢流槽的容积如表6-6所示。(www.xing528.com)
表6-6 溢流槽的容积
溢流槽的截面形状有3种,如图6-24所示。
图6-24 溢流槽的截面形状和尺寸
(a)Ⅰ型;(b)Ⅱ型;(c)Ⅲ型
一般情况下采用I型。Ⅱ型和Ⅲ型的容积较大,常用于改善模具热平衡或其他需要采用大容积溢流槽的部位。
单个溢流槽的经验数据如表6-7所示。
表6-7 单个溢流槽的经验数据
续表
采用I型溢流槽时,为便于脱模,将溢流口的脱模斜度做成30°~45°。溢流口与铸件连接处应有(0.3~1)mm×45°的倒角,以便清除。全部溢流槽的溢流口截面积的总和应等于内浇口截面积的60%~75%。如果溢流口过大,则与型腔同时充满,不能充分发挥溢流排气作用,故溢流口的厚度和截面积应小于内浇口的厚度和截面积,以保证溢流口比内浇口早凝固,使型腔中正在凝固的金属液形成一个与外界不相通的密闭部分而充分得到最终压力的压实作用。
采用Ⅱ、Ⅲ型溢流槽时,取脱模斜度为5°~10°。全部溢流槽容积总和为铸件体积的20%以上,但也不宜太大,以免增加过多的回炉料,致使型腔局部温度过高和分型面上投影面积增加过多。
溢流口的截面积一般为排气槽面积的50%,以保证溢流槽有效地排出气体。
溢流槽的外面还应开排气槽,一方面可以消除溢流槽的气体压力,使金属液顺利溢出,另一方面还能起到排气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