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切槽孔爆破的动光弹实验:解析与总结

切槽孔爆破的动光弹实验:解析与总结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该条纹形状与圆孔爆破时相同,没有受切槽孔的影响。在该时刻,炸药起爆后产生的应力波从炮孔中心迅速向四周传播,S 波在P 波后出现在图片中。P 波、S 波的传播速度:通过对切槽爆破单孔实验获得的16 幅条纹图进行分析,可得出: cP=1 900 m/s, cs=1 150 m/s;据此测算出大约在起爆后13.8 s 时P 波产生,大约在起爆后17.9 s 时S 波产生。

切槽孔爆破的动光弹实验:解析与总结

1. 切槽爆破单孔实验模型参数

单孔实验采用环氧树脂板实验模型,其中,板厚6 mm,切槽深度l=2 mm,切槽角α =60°,槽尖曲率半径ρ =0.5 mm,采用不耦合装药,不耦合系数K=4.3,炮孔直径13 mm,药卷直径dc=3 mm。为保证边界条件相似,用夹制模型方法将炮孔夹紧,用502 胶水将导烟管黏在炮孔周围,使爆生气体作用保留并避免炮烟扩散。

实验采用明场光路,因此照片上的等差条纹黑色的为半数级,明亮的为整数级。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1)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得到的结果[80]:① 当t= 30 µs 时,图片上显示出一圈黑色环形条纹,该条纹为0.5 级P 波的等差线,说明此时动压值很低。同时,该条纹形状与圆孔爆破时相同,没有受切槽孔的影响。在该时刻,炸药起爆后产生的应力波从炮孔中心迅速向四周传播,S 波在P 波后出现在图片中。② 当 t=100 µs 时,沿切槽尖端方向的两个裂纹已启裂并扩展,图片中条纹图很稀疏,且已看不出P 波前锋,但仍能看到S 波。从图中看出该时刻左裂纹位于距炮孔中心31 mm 处,右裂纹位于距炮孔中心32 mm 处,因此可知裂纹扩展平均速度为312 m/s。③ 当 t=120 µs 时,左裂纹位于距炮孔中心40 mm 处,右裂纹位于距炮孔中心42 mm处,裂纹朝径向继续扩展,其扩展瞬时速度为290 m/s。该时刻应力波作用基本消失,图片中已看不到S 波。④ 当 t=170 µs 时,裂纹扩展了更长距离,左裂纹位于距炮孔中心56 mm 处,右裂纹位于距炮孔中心57 mm 处,其扩展瞬时速度为280 m/s。裂尖处条纹比 t=120 µs 时稍稀,裂纹仍未止裂。⑤ 当t=∞时,左裂纹位于距炮孔中心82 mm 处,右裂纹位于距炮孔中心87 mm 处两条裂纹对称分布,裂纹平整,孔壁周边无损伤。

(2)P 波、S 波的传播速度:

通过对切槽爆破单孔实验获得的16 幅条纹图进行分析,可得出: cP=1 900 m/s, cs=1 150 m/s;据此测算出大约在起爆后13.8 µs 时P 波产生,大约在起爆后17.9 µs 时S 波产生。

(3)分析中得到几个结果。

对条纹图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几组数据:

① 左裂纹的扩展瞬时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14-10)。

② 左裂纹的瞬时位置R 与时间t 的关系(图14-11)。

从图14-10 和图14-11 可以看出,在初始阶段裂纹扩展速度从200 m/s 突跃到405 m/s,随后扩展速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从图中可看出,在记录时间内,裂纹扩展平均速度为310 m/s。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裂纹启裂后,裂尖的曲率半径ρ 趋于0,应力集中度增大,裂纹扩展速度提高,并达到极限速度。

③ 左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I与时间关系曲线(图14-12)。

根据Griffith 理论,当以极限速度或稍小于极限速度扩展时,裂纹会出现分叉现象。在本实验中,由于装药不耦合系数β=4.3 相对较大,爆生气体的准静态压力相对较小,不足以使裂纹以极限速度扩展,且爆生气体的散失又抵消了裂纹扩展时应力强度因子KI的增加,因而裂纹未发生分叉现象。因受到应力波的微弱影响,裂纹初始扩展速度有所波动。

图14-10 左裂纹扩展瞬间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

(www.xing528.com)

图14-11 左裂纹的瞬间位置R 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

图14-12 应力强度因子KI随时间t 的关系

从图14-12 可以看出,裂尖的瞬时KI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裂纹扩展初始阶段应力强度因子KI上升较快,其后下降并稍有波动。应力强度因子KI的变化范围在1.1~2.8MPa ∙之间。因爆生气体的散失使炮孔压力下降,应力强度因子趋向于衰减。

3. 切槽爆破双孔同时起爆实验

(1)双孔实验模型及有关参数。

设计如图14-13 所示环氧树脂实验模型,板厚6 mm,两个炮孔的技术参数与切槽爆破单孔实验模型相同,炮孔中心间距160 mm,爆炸时保留气体作用。

图14-13 炮孔布置图

(2)实验结果与分析。

从条纹图中可以看出[74]:(1)当t =40 µs 时,与单孔起爆时一样,两孔都只有一条精黑的0.5 级P 波等差线条纹,S 波紧跟其后。此时裂纹可能已开始扩展,只是因P 波和S 波波速远高于裂纹扩展速度,裂纹被夹头挡住而看不到。(2)当t =80 µs 时,P 波的峰值较小,两孔的P 波相遇并产生叠加,叠加后的应力场条纹很稀疏,叠加后双孔连线上的切向应力并无多大增加。该时刻一孔的P 波前端刚与另一孔的S 波前端相遇;图中可看出双孔的四条裂纹已启裂,裂纹的瞬时扩展速度为230 m/s。(3)当t =190 µs 时,图中已看不到P 波的前端和S 波的前端,应力波的作用已基本看不到,但两条相向扩展的裂纹尖端的蝶形等差条纹很明显。裂纹扩展速度为325 m/s。(4)当t =220 µs 时,两孔裂纹扩展至双孔连线中心附近且即将贯通,在连线中心位置形成蝶形应力集中条纹。同时可以看出,从t =190 µs 时刻开始,爆生气体开始散失内压下降,但裂纹仍以较稳定的速度扩展,说明这时裂纹的扩展是受介质弹性能释放的影响。

(5)当 t=∞时,双孔裂纹已贯通且基本交汇于双孔连线的中点。最左边的裂纹长度为79 mm,最右边的裂纹已抵达自由边界。

图14-14 为切槽爆破双孔同时起爆实验时,炮孔间应力波及裂纹扩展的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图14-14 切槽爆破双孔同时起爆孔间应力波及裂纹的x-t 曲线

图中绘出了双孔应力波的瞬时位置和孔间两条裂纹的瞬时位置。由于在记录时间内,裂纹没有贯通,故图中未标出裂纹交汇的时刻。当孔间距离大于160 mm 时,孔间不能成功贯通。由前面的结果知道,单孔爆破的裂纹长度约为80 mm,双孔间的裂纹扩展长度并未因应力波的叠加而有所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