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裂爆破是在光面爆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控制爆破技术。沿着设计轮廓线打一排减小孔距的平行炮孔,减小装药量,采用不耦合装药,在开挖区主爆破炮孔爆破前,这些轮廓线上的预裂孔首先同时起爆,沿设计轮廓线先形成平整的预裂缝(当根据岩石性质、地质条件选用的预裂爆破参数—— 孔间距、不耦合系数、线装药密度合适时,预裂缝的宽度可为1~2 cm)。预裂缝形成后,再起爆主爆孔组。预裂缝能在一定范围内,减小主爆破孔组的爆破地震效应,故预裂爆破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露天矿边坡、水工建筑、交通路堑与船坞码头的施工中,以提高保留区壁面的稳定性。
预裂缝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基本上与光面爆破中沿周边眼中心连线产生贯通裂缝形成破裂面的机理相近似。不同的是,预裂孔是在最小抵抗线相当大的情况下,在主爆孔之前起爆的。
预裂爆破是在光面爆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28],在工程中运用始于20 世纪50 年代。瑞典、加拿大等国对它进行了研究和试验,并有文献报道。50 年代末,美国尼亚加拉水电站引水渠和竖井开挖施工中,使用了预裂爆破法[29]。引水渠要求用混凝土衬砌。设计允许欠挖不超过2 in(约5 cm),超挖不大于6 in(约15 cm)。欠挖部分的补挖及超挖部分的回填混凝土费用,均由承包商自付。于是承包商们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试验,计有排孔法、预留保护层法、间断装药爆破法、缓冲爆破法和预裂爆破法。最后认定预裂爆破法最好。所以采用了这种方法,并获得成功。自60 年代以后,预裂爆破在许多国家被较广泛地采用。对预裂爆破机理的研究也有较多的文献报道。(www.xing528.com)
我国50 年代后期,在铁路、矿山建设中,做过一些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试验工作。60年代以来水利工程也进行了一些试验。例如1964 年—1965 年在陆水工程施工中,做过浅孔预裂爆破试验,并在该工程的护坦开挖中运用[2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0 年代以来,预裂爆破的使用在我国生产建设中日益增多。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在南山矿等地开展的预裂爆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31];东北白山水利枢纽水平预裂也获得成功,黄岛地下油库竖井施工中也采用了预裂爆破,等等[22]。葛洲坝工程1973 年以来经过近20 次试验,取得了符合该工程特点的爆破参数。施工中凡能用上它的部位,都采用了预裂爆破[33]。像这样大规模地运用预裂爆破,在国内水电建设中尚属首次。到目前为止,预裂爆破占孔总进尺达10 余万米。一次预裂最大深度26 m。预裂孔有垂直的,也有倾斜的(60°~80°)。都得到了整齐的壁面,较有效地防止了岩体的破坏,减少了超挖超填,特别是对人工清理撬挖边坡的工作量,保证了施工安全,节约了大量劳力,加快了施工进度。预裂爆破这一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对葛洲坝工程建设起了较大的作用。我们在施工中继续积累资料,充实试验成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整理出预裂爆破参数计算的经验公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验证[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