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及建议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及建议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食品企业实验室内工作时,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人员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减少重大人身伤害的可能性。其电源电压要相符,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3)仪器日常维护和检修过程良好操作规范。试验设备、辅助管线等设施完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前提。试验设备带病工作会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及建议

在食品企业实验室内工作时,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人员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减少重大人身伤害的可能性。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良好操作规范的建立尤其重要:

1.食品企业实验室用电安全

(1)食品企业实验室非安全用电所导致事故产生的原因 现在的食品企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大量增加,许多食品企业实验室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联用仪、液相/质谱联用仪、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氨基酸分析仪、薄层扫描仪、自动旋光仪以及各种快速分析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再加上与这些设备相配套的电线、插座,共同构成了大量的安全隐患。

(2)食品企业实验室安全用电良好操作规范

1)食品企业实验室布线过程良好操作规范。首先仪器桌布局要科学,地插座要安装在腿脚碰不到的地方,严禁不接插头就将裸头导线直接插入插座中用电;水槽旁通常不设置仪器插座,以防止漏电或感电。防止仪器设备漏电、短路,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绝缘隔离方法:将可以隔离的电器或可以隔离的部分隔离保护起来,不能隔离的可将带电的最危险部分包封在绝缘材料中,如用绝缘材料制作电器外壳。

保护接地方法:目前,在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配电变压器中性点一般通过导线和接地体与大地进行可靠的连接。仪器室中所有的地插座中顶端接地端子都与接地保护线良好地连接,即使有仪器漏电,也不易引起触电事故。仪器室内一定要布设保护接地线,并与大地良好地连接,若能采用多点接地,则保护更稳妥。仪器室的地插座必须是三孔的插座,若用活动的接线板,则必须有接地线的插座板,否则即使铺设了保护接地线,仪器外壳也未真正接地。所以要禁止使用只有两个铜柱插头而无接地线的插座板。

③保护接零方法:保护接零是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不直接接地,而是连接在零线上,这种保护措施称为保护接零。当电器漏电时,相线就通过漏电的金属外壳与零线相通而构成回路,由于这一回路的电阻很小,漏电电流就很大,使接在相线上的熔丝熔断或引起低压断路器跳闸,及时切断电源,保护人体安全。但是在保护接零系统中,一旦零线断开,不但不起触电保护作用,而且在三相负载不平衡时,还会引起各相电压不相等,使负载不能正常工作,而将这一相线上所有接地的电器烧毁,造成“群爆”事故。

④保护切断方法:就是使用剩余电流断路器(漏电保护器)或总控开关。如果仪器室安装了漏电保护器或总控开关,就可以随时控制供电的通断,人离开仪器室时就可以方便地切断仪器的供电。仪器在使用时如果遇漏电或其他意外,就会自动跳闸,保护安全。如果未安装漏电保护器或总控开关,则遇触电或火灾时就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切断电源,控制险情。不断电就难以进行人员救护,就不能用水等导电灭火剂来灭火,所以仪器室一定要安装漏电保护器,配置如干粉、二氧化碳等干式灭火器,以防带电灭火时触电。

铺设电路时应检查地插座顶端是否有接地保护线,地插座零线、相线是否有错,以防涉外线改动而使相线与零线接反。供电线路不能明铺在地面上,没有静电地板的仪器室的供电线路一定要用绝缘线管或线槽保护,经过木槽、木板及其他可燃物的线路中间不应有接头。

非专业人员不得对电路进行更改。各种仪器设备之间应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注意与易燃物(如纸张、易燃液体等)要有足够的距离,并有足够的通风。禁止在原线路上私拉乱接线路,严禁大功率仪器设备用电线与照明线共用,严禁使用电水壶、电取暖器等高负荷生活用设备。

2)仪器的购买和使用过程良好操作规范。试验仪器设备要在正规厂家购买,这样其安全性能才有相对较高的保障;使用新的仪器设备前,要先阅读说明书,了解设备性能,准确掌握其使用方法并了解注意事项;各种仪器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保养要严格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

应按照说明书要求给仪器设备装接适当的电源,需要接地的一定要接地;接好电路后,应仔细检查,确定无误后,方可通电使用;使用三相电源时,相线连接必须正确,否则应将相线对调;外接连接导线和插座,要符合仪器额定功率

在使用仪器前应检查开关、线路等各部件是否安全可靠。在操作仪器设备时,手要干燥,不能用湿手或湿的物品接触开关、仪器、电线。禁止用试电笔去试高压电。操作人员要避免接触或靠近电压高、电流大的带电或通电物体。

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等精密仪器,应安放在防震、防尘、防潮、耐蚀、防晒以及周围温度变化不大的室内,以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其电源电压要相符,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这些设备使用完毕并切断电源后,还应将各旋钮恢复到初始位置。

在试验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台面干燥,注意不要让电源插头沾水;烘箱电炉马弗炉、搅拌器、电加热器、电力驱动冷却水系统等无人值守时,尽量不要过夜工作;使用开放性电炉、酒精灯等明火加热时,检测人员不应远离工作现场并需关注其运行状况。使用中的仪器设备一旦有异常声响、气味、打火、冒烟等现象,要立即关机停止使用,精密设备需通知专业人员进行检修,不得私自拆卸修理,普通设备也需待查明原因并排除故障后再继续使用。

仪器使用完毕要随手切断电源,禁止用拉导线的方法拔掉电源插头。离开实验室时,除恒温实验室、培养箱和冰箱等需要连续供电的仪器设备外,其他均应切断电源、水源,关好门窗,排除一切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隐患,并锁好门。

3)仪器日常维护和检修过程良好操作规范。试验设备、辅助管线等设施完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前提。试验设备带病工作会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如果高压气体和用电的辅助管线存在故障或缺陷,就会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试验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必须做好试验设备平时的保养与维修工作。这些仪器设备要由专人管理,还需通过建立科学的仪器设备使用和维修制度来规范实验室人员的行为,从根本上防止由于仪器设备所导致的实验室安全问题。主要需关注的内容有:

①使用仪器设备时,要注意使仪器保持清洁以及适当的工作状态;平时要注意仪器设备和电线的防潮、防霉、防热、防尘工作;在使用前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和干燥处理,注意不能用湿布或铁柄毛刷清扫;安装、搬动或维修仪器时一定要先切断电源。

②即使选用了优质合格的插头、插座,也要经常检查插头、插座的安全,看看是否有烧焦变形的迹象,一旦发现异常,就要立即更换插头、插座。

③对供电线路也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比如定期检查供电线路上是否有开关和熔断器,开关和熔断器是否装在相线上,电器周围是否存在易燃物等安全隐患。发现仪器设备的线路老化、破损、绝缘不良时,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必要时对实验室陈旧老化的线路进行更新改造。

④实验室内所用的高压、高频设备要定期检修,要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实验室水管及水龙头也要经常更换,要严格注意防跑水(外线停电)、冒水(下水道堵)、滴水(冷凝管或水龙头连接冷凝管胶管破损老化)、漏水(房顶漏水)等情况的发生,防止因跑水而造成电器沾湿、浸湿。

⑤还要特别重视长期搁置的仪器设备的管理。这些长期不用的仪器设备必须标识清楚,必要时需采取隔离措施以避免误用。设备重新启用后,需先检查其安全性能是否良好,有无漏电现象发生(实验室要常备试电笔,经常检测电器外壳是否带电。用试电笔检测时,先要确认试电笔是好的,因为试电笔氖管损坏时会将有电误判为无电)。必要时,这些仪器设备还需经检定或校准后粘贴“合格”标签才能投入正常使用。

⑥为有效杜绝仪器设备因素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平时做好试验设备的整理、清洁、润滑工作,定期对试验系统、管路和供电线路等进行检查,发现磨损、老化等缺陷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进行维修,建立仪器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制度,使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始终处于试验人员的监控之下,确保其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杜绝仪器设备运行异常或突发偶然事件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4)严控实验室电线、插座、开关等仪器配套设施的质量。实验室内的用电线路和配电盘、板、箱、柜等装置及线路系统中的各种开关、插座、插头等均应保持完好可用状态,其配置应符合线路用电负荷的要求,室内地面应为不发生火花的地面。

实验室中所使用的电线、配电盘、板、箱、柜等装置及线路系统中的各种开关、插座、插头等均应选用优质产品,以达到相应的防爆要求,通常选用经过国家质量认证的合格产品,也就是质量等级符合电工一级品的规定。这类产品的包装上都印有电工产品专用认证标志,俗称“长城标志”。同时,这些插线板还要符合某些仪器设备的电流强度的要求,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应配备接地插座。需特别注意的是,应尽量不使用临时活动的插线板,同一插座不宜同时使用多台仪器设备。活动的插座板只用于连接功率小的电器,其线径较细,给多台用电器供电就有可能引起火灾事故。因此,限制用插线板延长线,一般临时延长线的使用时间不应超过3个月。在使用延长电线时要有短路保护。

导线接头必须用电工专用胶带进行良好的连接(禁止用其他胶布代替电工胶布),接头处要刮干净后加装特制的接头连接好。

实验室应设置专门的电力变压器供电,以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应按电路的实际用量选用适当的保护设备、熔丝、刀开关,严禁用铜、铝等金属丝代替。大功率用电设备应配备专用电线,要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规范,其电线布设、电线截面积和熔丝的选用要与线路容量相匹配。

5)应配置充足、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防护装备是安全保障的前提。食品企业实验室应根据需要配备充足、有效的防触电和火灾的安全防护设施,比如可能散布易燃易爆气体或粉体的实验室所用的仪器线路和用电装置均应按相关规定使用防爆线路和装置。设备及电源电路均应装有防止过电流的安全装置(如熔丝、电路开关、总配电盘和漏电保护器),要有能够紧急停止运转的装置,以减少正常运行和紧急情况下安全危害的发生。这些防护工具和设施应配备足够,放在特定位置,定期检查,陈旧或失效时应及时进行更换。

2.食品企业实验室消防安全

食品企业实验室里集中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化学药品及易燃易爆物质。点火源与助燃物在食品企业实验室内也大量存在。当这三者同时具备时,试验技术人员操作中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设备破坏和财产损失。

燃烧的主要特征是发光和发热,但与压力无特别关系。爆炸的主要特征是压力的急剧上升和爆炸波的产生。燃烧和化学爆炸本质上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两者的反应速度、放热速率和火焰传播速度都不同,前者比后者慢得多。燃烧和爆炸的关系十分密切,有时难以将它们完全分开。如果一种物质具有爆炸危险性,那么它一定同时具有燃烧危险性。相反,如果一种物质具有燃烧危险性,那么它也很可能同时具有爆炸危险性。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可以引起爆炸,爆炸也可以引起燃烧。事实上,在很多火灾或爆炸事故中,火灾和爆炸同时存在。

(1)食品企业实验室消防常识

1)可燃物的分类。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实验室中的可燃物很多,按其物理状态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三种。

①固体可燃物。实验室里常见的固体可燃物有固体药品、纸张和堆积的杂物。尤其是固体药品,遇火、受热、摩擦、撞击或与氧化剂接触时能着火,是食品企业实验室的重大危险源

通常食品企业实验室中常备的强氧化性物质包括氯酸盐、高氯酸盐、无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硝酸盐和高锰酸盐等。该类物质因加热、撞击而分解释放出的氧气可与可燃性物质发生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若与还原性物质或有机物质混合,则会发生氧化放热,而引发火灾。

有的食品企业实验室内还有可在较低温度下着火并迅速燃烧的可燃物,比如黄磷、红磷、五硫化磷、硫化磷、硫黄、金属粉(Mg、Al、Zn)等。此类物质若与氧化物混合,即会着火。硫黄粉末吸潮会发热,从而引起燃烧。金属粉末若在空气中加热,则会剧烈燃烧。

食品企业实验室里存放着大量资料和试验单据、记录,这些纸张也是固体可燃物。另外,食品企业实验室里通常还堆积着大量的杂物,包括各种材质的包装材料样品、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样品,尤其是食品油脂加工厂的实验室里,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样品均是可燃物。

②液体可燃物。食品企业实验室内可燃性液体种类繁多。这些试剂有的是标准物质,有些是溶剂,大部分是沸点较低的有机液态试剂。食品企业实验室的火灾、爆炸事故多半是这些物质引起的。它们一旦着火,燃烧猛烈,持续时间长,后果严重。根据物质的闪点可以区别各种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因此,人们把闪点作为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依据。目前,按照我国的划分标准:闪点小于或等于28℃的为一级易燃液体;闪点大于28℃而小于45℃的为二级易燃液体;闪点大于或等于45℃的为可燃液体。

食品企业实验室常见的一级易燃液体主要是二硫化碳、苯、甲苯乙醇甲醇乙醚乙酸甲酯、汽油乙醛、己烷等;二级易燃液体主要有煤油、丁醇等;可燃液体有动物油、植物油润滑油柴油苯酚、蜡等。这些有机化学品在常温下易挥发,极易燃烧,还能与空气形成毒性、爆炸性较强的混合物。食品企业实验室人员应对这些试验试剂设置科学的储存限。这类试剂库存量大不仅会导致因挥发而造成的损失,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在运输、使用、存储时,注意将其与火种隔离,使用后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要规范处理,防止在下水道积聚而引发火灾。

③气体可燃物。食品企业实验室经常使用的遇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引起燃烧、爆炸的气体有氢气、甲烷乙炔、液化气等。这些气体常常作为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气相色谱等仪器的使用载气。为了储运和使用方便,常将上述可燃气体加压后充装在钢瓶里。钢瓶内的压力一般都比较高,加之这些气体多数具有易燃易爆等性质,在接触明火或高温时,瓶内压力会急剧上升,超过允许压力时钢瓶就会爆炸。同时,这些可燃气体易扩散,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易积聚在房间上部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而比空气密度大的则沿着地表扩散漂流于沟渠、房屋死角处长时间积聚不散,遇到点火源及低能量的火花便能引燃。

按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将可燃气体划分为一、二两级。一级可燃气体是指爆炸浓度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如氢气、甲烷、乙炔、环氧乙烷硫化氢、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二级可燃气体是指爆炸浓度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可燃气体,如氮气、一氧化碳等。

2)实验室的点火源。实验室的点火源是导致燃烧的最关键条件。点火源是可以使可燃物质燃烧的能量来源,常见的为热能,其他还有电能、化学能等转变的热能。在实验室内,除了打火机、火柴等物品外,要注意一些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如酒精灯、气体或液体喷灯、电烘箱、马弗炉或其他坩埚电炉、水浴、油浴和石蜡浴等,还应注意实验室里的电气火花,包括电气设备的各种开关、熔丝、电线接头等处在接通或断开电源时的电火花或送电过程中接触不良处的电火花,过电流引起的导线或熔丝物理爆炸火花以及静电火花,另外还应注意试验设备相互撞击时产生的火花及铁制鞋钉与水泥地面相互摩擦产生的火花等。

3)气、固、液态燃烧物质的燃烧过程。气态物质的燃烧比固态和液态物质的燃烧要容易得多,无需经过熔化、蒸发和分解等准备过程,在燃烧时所需要的热量只是用来氧化或分解气体和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较易燃烧。可燃气体的燃烧速度各不相同,这是由各种可燃气体的化学成分不同所致。通常,简单的可燃气体的燃烧只需要受热、氧化的过程,而复杂的气体物质则要经过受热、分解和氧化等过程才能开始燃烧。

液体燃烧时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液体被点燃之后,一开始燃烧得较慢,形成的火焰也较小,这是由于开始时油面温度较低,蒸发速度还不够快。随着燃烧强度的逐步增大,液体表层的温度随之不断升高,蒸发速度和火焰的温度也逐步增加,致使液体达到沸腾的程度。

固体的燃烧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并非所有的固体物质的燃烧都要经过熔化、蒸发和分解等各个过程。

①磷、硫、钾等简单的固体物质比较容易燃烧,燃烧时熔点和燃点都较低,没有分解过程,先受热熔化,然后蒸发成蒸气而燃烧。

②有些固体物质燃烧时,先是受热熔化,然后蒸发、分解、氧化,直到出现火焰的燃烧。

③复杂固体物质(如木材、胶片、煤等)开始受热时,首先是把内部的水分蒸发掉,析出一些不燃的气体,然后外层开始分解出可燃的气态产物,其中以甲烷和氢气为最多,同时还释放热量,剧烈氧化,直至出现有火焰的燃烧为止。

(2)食品企业实验室火灾事故产生的原因 食品企业实验室火灾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实验室人员的不良行为,或是环境、基础设施达不到要求,或是无相关制度和不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酿成火灾事故的原因见表1-2-1。

1-2-1 酿成火灾事故的原因

978-7-111-44552-4-Chapter01-4.jpg

(3)食品企业实验室防火灾良好操作规范 应通过良好的操作规范来杜绝上述原因所导致的火灾:

1)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2)动用明火前应检查明火与可燃物的间距,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安全,比如实验室用的电热板、电炉、烘箱等放在木制台面上时必须用耐火材料衬垫,在火焰、电加热器或其他热源附近严禁放置易燃物。

3)实验室不能作为库存房使用,应严格控制实验室内存放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量,应仅存放能满足试验所用的少量试剂,大量的化学危险物品应存放在化学品专用库房。

4)易燃物用后还要及时回收处理,不可倒入下水道,以免聚集而引起火灾。不应用磨口塞的玻璃瓶储存爆炸性物质,以免关闭或开启玻璃塞时因摩擦而引起爆炸,必须配用软塞或橡胶塞,并应保持清洁。

5)易燃物不得存放在火焰、电加热器或其他热源附近。许多有机溶剂如乙醚、丙酮、乙醇、苯等非常容易燃烧,大量使用时室内不能有明火、电火花或静电放电。

6)灼热的物品不能直接放在试验台上。倾注或使用易燃物时,附近不得有明火。不慎将易燃物倾倒在试验台或地面上时,应迅速切断附近的电炉、喷灯等加热源,并用毛巾或抹布将流出的易燃液体吸干,室内立即通风、换气。身上或手上若沾上易燃物,则应立即清洗干净,不得靠近火源。

7)尽量不使用明火对易燃液体加热,比如有机溶剂。在蒸发、蒸馏或加热回流易燃液体的过程中,试验人员绝对不能擅自离开。可以根据沸点高低分别用水浴、砂浴或油浴加热这些易燃液体。加热易燃液体时应注意室内通风,工作完毕,应立即关闭所有热源。

8)试验电器设备应定期检修、更换,位置摆放、使用要科学规范,避免摩擦和冲击,防止电器火花。电烘箱周围严禁有易燃品、滤纸等;一次烘干玻璃仪器不能过多,以保证电烘箱内空气对流,使温控器正常工作。

9)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载气或燃气在使用时要注意和防止管路漏气,使用后把阀门关好,平时注意室内通风,点火前要检查仪器和室内的安全性,不可把钢瓶气用尽,以免空气倒灌入瓶内。

10)对损坏的接头、插座、插头或绝缘不良的电线应及时进行更换;对沾染化学物质的电器、电线要及时进行清洗,检查电线绝缘能力是否完好。

3.食品企业实验室防爆安全

(1)食品企业实验室防爆常识 爆炸的机理:爆炸的本质是“压力的急剧上升”,通常借助于气体的膨胀来实现,是大量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的现象。这种压力的上升不单是由物理原因引起的,常常也是由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的变化引起的。形成爆炸的化学反应有燃烧反应、分解反应、爆轰反应等。在形成爆炸的物理-化学变化中,有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的变化。

由于爆炸时所生成的气体具有高达1000℃以上的温度,所以完全有可能点燃可燃物质而导致火灾的发生。如果在发生火灾的同时发生爆炸,则更加危险。在爆炸时还会产生冲击波,其破坏的分布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在火场上,冲击波能将燃烧着的物质抛散到高空和周围地区,如果落在可燃物体上,就会产生新的火源,造成火势蔓延。冲击波还会破坏难燃结构的保护层,使可燃物体外露,为迅速扩大燃烧面积创造条件。冲击波是一种波长较短的单纯压力波,可以使建筑结构发生局部变形或倒塌,促进气体对流,导致燃烧强度剧增,助长火势蔓延。如果火场中有沉浮在物体表面上的粉尘,则爆炸的冲击波会使粉尘飞扬于空间,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可能再一次爆炸或连续多次爆炸。

燃烧时也产生气体或放出热量,但反应的速度很慢,热量被扩散到大气中去了。例如,煤气从喷嘴送出后,在火焰外层与空气混合,这时燃烧速度取决于扩散的速度,作用较慢。如果煤气与空气预先混合,并达到适当的比例,遇到火源,燃烧速度就不再取决于气体扩散速度了,而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反应速度比扩散燃烧速度大得多,从而发生爆炸。按照物质产生爆炸的原理和性质的不同,可将爆炸现象分为以下两类:

1)物理性爆炸。由于物理因素(如状态、温度、压力等)变化而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物理性爆炸。物理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均不改变。这类爆炸是由于设备内的液体或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并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容器破裂,内部物质冲出而引起的,如微生物试验用的杀菌锅的爆炸就属于这类爆炸。如果设备内为可燃气体,则在发生物理爆炸后,还常常引起化学性的第二次爆炸。

2)化学性爆炸。由于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使压力急剧上升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爆炸反应的速度很快,可达几百米每秒,甚至几千米每秒。这种爆炸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食品企业实验室的爆炸最常见的有混合气体的爆炸和易燃易爆物品过热、混合所引发的爆炸。

1)混合气体的爆炸:当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混合时,遇着火源点燃,就会引起混合气体的爆炸。这类混合物叫做爆炸性混合气体。通常在可燃气体中,除了氢气、乙炔、煤气、液化石油和天然气外,还有汽油、甲苯、苯、酒精、乙醚等可燃液体蒸气。在助燃气中,除空气之外,氧气、氟、氯等气体也是助燃气体。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只有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浓度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来表示。食品企业实验室的气瓶室要特别注意防范这类爆炸。

2)水、有机液体和液化气体处于过热状态时,瞬间变成蒸气,呈现爆炸现象。其他还有强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相混合时发生的爆炸。

(2)食品企业实验室爆炸事故产生的原因 食品企业实验室常需要使用压力气瓶、低温液化气体、易燃易爆物品及某些压力容器,经常进行加热、灼烧、蒸馏等试验操作,随时存在着火、爆炸的可能。爆炸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压力气瓶遇高温或强烈碰撞而引起爆炸。

2)实验室内存在着大量可燃性有机溶剂,如乙烯、乙醇、乙醚、丙酮、苯酚等,当它们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极限后,一旦遇到热源、明火或震动,就会诱发爆炸。(www.xing528.com)

3)实验室内存在着大量的易发生热爆炸的试剂,主要有过氧化物、高锰酸钾、高氯酸钾、三硝基甲苯等,这些化学品受到挤压、热源、明火等易发生剧烈爆炸。

4)供电线路和设备老化、超负荷运行或违规操作,导致线路发热起火,遇到泄漏的易燃、易爆物品而爆炸。

5)试验产生的废气、废液处理不当也会发生爆炸:可燃性试验废气未及时排出实验室,聚集至一定量后会产生爆炸;实验室作业人员将反应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使易燃气体聚集在下水道,一旦达到爆炸浓度极限就会引发爆炸。

6)试验产生的高温高压超出了试验容器设备的承受能力;承压试验设备泄压装置失效。

(3)食品企业实验室防爆良好操作规范

1)压力气瓶防爆良好操作规范。气瓶应专瓶专用,不能随意灌装。各种气压表不能混用,外表漆色标志要完好。气瓶搬运要轻、要稳,应竖直摆放在专用气瓶柜中并加以固定,以减少震动、碰撞的诱因。气瓶应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热源的地方,防止日光曝晒;容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气瓶要分开存放;气瓶周围不应堆放任何可燃物品,易燃气体气瓶与明火距离应不小于5m。开启气门时,应站在气压表的一侧,不准将头或身体对准气瓶总阀,以防阀门或气压表冲出伤人。气瓶内的气体不可用尽,以防倒灌。气瓶应定期进行安全检验,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严重腐蚀、损坏或对其安全可靠性有怀疑,则应提前进行检验。

2)危险试剂、药品防爆良好操作规范。应减少易爆炸危险试剂、药品的存放量,需要时再适量购买。在满足试验、研究的条件下,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危险品。特别是在选择有机溶剂时,应尽量选用火灾、爆炸危险性低的替代品。易爆炸的危险试剂、药品应由专人保管。易爆炸的危险试剂、药品(如有机溶剂、强氧化剂)应远离热源和火源,用后应把瓶塞塞严,用棕色瓶或瓶外包黑纸盛装,于避光阴凉处保存,并保证储存处通风良好。易爆炸的危险试剂、药品应科学分类储存,防止引发连环爆炸的可能性。凡能互相起化学作用的药品都要隔离,对互相反应产生危险物、有害气体、火焰或爆炸等危险的药品尤其要特别注意。例如,乙酸酐与硫酸混合后反应猛烈,甚至能导致爆炸,必须隔离存放。通常情况下不用带有磨口塞的玻璃瓶盛装爆炸性物质,因为摩擦产生的火花可能引发爆炸。盛放化学危险品的容器必须清洗干净,以免与其他异物发生反应。如果试剂瓶的磨口塞粘牢打不开,则可将瓶塞在试验台边缘轻轻磕撞,使其松动。当用电吹风稍许加热瓶颈部分使其膨胀时,要注意电吹风也属于明火。可在粘牢的缝隙里滴加几滴渗透力强的液体(如乙酸乙酯、煤油、水、稀盐酸),严禁用重物敲击,以免产生火花。试验完毕后及时销毁残存的易燃易爆物,并按规定处理三废。实验室废液应收集后集中处理时,应注意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废液分开存放,不能随便倾倒与互混,因为有机溶剂会随着水流而挥发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3)容器、管道、设备防爆良好操作规范。使用煤气灯时,禁止用火焰在煤气管道上查找漏气处,应用肥皂水;先将空气调小再点燃火柴,然后开启煤气开关点火并调节好火焰。易燃易爆的试验操作应在通风橱内进行,通风后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一般会少于或等于爆炸下限的1/4,操作人员须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具。仪器装置不正确或操作错误,有时极易引起爆炸。食品企业实验室非专业人员不得动火和使用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易发生爆炸的操作,不得对着人进行。若在常压下进行蒸馏或加热回流,则仪器装置必须与大气相通。加强容器设备的密闭性,不能用开口或破损的容器盛装易燃物质,容积较大而没有保护装置的玻璃容器不能储存易燃液体,不耐压的容器不能充装压缩气体和加压液体。

装有煤气管道的实验室应经常注意管道和开关的严密性,避免漏气。煤气使用后或临时中断煤气供应时,应立即关闭煤气阀。若煤气泄漏,则应立即停止试验,排查后再继续试验。

4.食品企业实验室防化学中毒和腐蚀

食品企业实验室是一个小型的化学污染源,经常使用各种有毒或腐蚀性的药品。这些药品在储存及使用过程中极易引发中毒、腐蚀等事故。化学药品是影响食品企业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因素。

食品企业实验室常用的易引发化学中毒和腐蚀事故的化学药品为有机溶剂(如正己烷、丙酮、四氢呋喃、苯、甲苯、二甲苯、乙醛、乙醚、乙醇、乙酸乙酯、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等)、常见的强酸(如硝酸、硫酸、盐酸等)、常见的强碱(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常见的强氧化物(如过氧化钙、双氧水等)、常见的有毒品(如氢氧化钡、乙酸铅、水银、氰化钠、氰化钾等无机化学品)。当它们接触到皮肤、衣物时,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而产生非常强烈的腐蚀作用。

一些常用技术,如基因组DNA的分离纯化、质粒DNA的抽提及纯化、RNA的提取、PCR扩增等在食品企业实验室里也有了一定的应用。这些试验操作技术都涉及氯仿、DEPC、同位素等有毒有害或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对环境和人身安全也造成巨大的威胁。这些化学药品的性质千差万别,使用、处理稍有不当极易引发腐蚀、中毒等事故。

无机化学品的毒性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酸碱盐的腐蚀性,反应类型为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会对人体造成急性直接伤害。另一类是重金属的慢性中毒,影响人体血液、脏器、肌肉、骨骼、大脑等功能。例如,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增加高血压、干扰肾功能和生殖功能,一直到不可逆转的大脑损伤;铜中毒会损害肝脏;镉的毒性很大,主要积蓄在肾脏,引起泌尿系统的功能变化。

有机物的毒性会通过两种途径侵害人体:一是挥发后经过人的呼吸道,损伤人的嗅觉器官和内脏系统;二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损害人的皮肤和免疫功能。有机有毒化学物质种类多,危害大,致畸、致癌、致突变。有机卤代烃不但能够损伤皮肤,引起中枢神经中毒,而且能引起细胞原形质、心脏等的损害。

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有三种,即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预防和避免在实验室内使用毒性物质时的偶然中毒,最根本的是一切试验工作都应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实验室操作人员对危险物品的性质、保存和使用方法不了解、不熟悉,管理者缺乏安全知识或者管理手段落后,都可能酿成事故。有的食品企业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其储存的化学药品一般都应被视为重大危险源。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也应注意,实验室的药品和试剂可能会成为某些人恶意投毒的毒物来源。这些企业更应该通过管理体系的推进工作对实验室的相关操作进行规范。

(1)食品企业实验室化学中毒和腐蚀事故产生的原因

1)药品购买、储存和使用方法不当。由于购买药品无计划性,经常会导致超量购买,使食品企业大量储存有毒有害化学品;在储存区取用大桶包装的危险化学品时,将其直接倾倒在大烧杯中,无对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防泄漏措施,误洒在外面时也只任其挥发,使有毒物品散落流失,造成中毒或环境污染。

药品在试验过程中腐蚀人体、污染环境:浓酸、浓碱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溅到皮肤上会引起腐蚀与烧伤,浓酸蒸气会强烈刺激呼吸道。最常见的是进行样品消化操作时,使用大量的强酸、强氧化剂并加热,加热条件控制不好会使强酸、强氧化剂喷溅,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试验过程中有机溶剂泄漏,引起作业人员中毒,即使剂量较小,长期吸入这些有毒有害蒸气也会易引起慢性中毒和职业病。例如,采用旋转蒸馏设备在旋转蒸发过程中溶液受热沸腾,溶剂蒸发,大部分由蛇型冷凝管冷凝后收集,液面上方空间的一小部分溶剂被循环水真空泵抽走,溶解在水泵中的水里或散发到空气中。旋蒸结束后需要及时清洗烧瓶、冷凝管、蒸馏瓶等反应设备,为了将它们清洗干净,需要根据反应样品选择有机溶剂进行洗涤,而有机蒸气很容易被操作人员吸入。

食品企业实验室的化学药品存储场所未配备化学品技术说明书(MSDS),没有相关危险性说明、健康危害的警示,即使发生了紧急事故,也没有相应的方法作参照。

2)仪器设备管线老化泄漏,环保设施配备不充分。食品企业实验室有大量的分析测试仪器需使用燃气或载气。这些气体因设备管线老化而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大。这些气体泄漏后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有可能造成大的火灾和爆炸隐患。由于仪器设备老化而导致的未及时排出的试验废气会成为典型的毒气源。

有些食品企业实验室管理人员认为购买安全保护用具和环保设施将会导致企业多余的支出,因此,既不识别实验室可能出现的人体伤害和环境损害,也不会有计划地对安全保护用具、环保设施进行购买和更新。这种侥幸的心理将导致安全工作无法扎实开展,发生人身安全、产品安全及环境污染事故后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导致企业名誉和经济上更大的损失。

(2)食品企业实验室防止化学中毒和腐蚀事故产生的良好操作规范 食品企业试验用药品,尤其是有毒性和强腐蚀性的药品,在购买前应分析清楚此类物质的特性,在运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注意不要让其与皮肤、衣物接触,尤其要防止其溅入眼中和将其吸入口鼻。一旦不慎接触人体,要根据其性质进行抢救处理。

1)应利用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试验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利用MSDS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MSDS即化学品安全说明书,也可译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化学品安全数据说明书,是化学品生产商和进口商用来阐明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如pH值、闪点、易燃度、反应活性等)以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可能产生危害(如致癌、致畸等)的一份文件。MSDS是化学品生产或销售企业按法律要求向客户提供的有关化学品特征的一份综合性法律文件。它提供化学品的理化参数、燃爆性能、对健康的危害、安全使用储存、泄漏处置、急救措施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等十六项内容。

试验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建立食品企业实验室MSDS列表或清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获得所购买和使用药品的MSDS:通过查询或向所购买试剂供应商索要MSDS报告数据库获得MSDS报告。通常正规的公司都会花费相当的精力来维持与该公司经营相关物料的MSDS数据库。有时同样一个产品会有好几个版本的MSDS,并且每个版本的都不一样,多个厂家生产同一种试剂或药品,每个公司生产的原料成分配比等其他数据可能有差别。如果遇到这样的状况,可以互相验证。一般情况下,大公司的MSDS是比较可靠的。对于出售化学药品的供应商来说,提供MSDS就像提供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们的义务。也可以自己从网络上收集相关产品供应商发布的MSDS数据,形成自己的MSDS表。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编制的MSDS清单可提供所使用化学品的详细危害信息,确保这些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安全储存和安全使用,为制订企业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提供技术信息,提供事故紧急救助和事故应急处理的技术信息,也可以作为食品企业化学品登记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信息来源。分析人员在进行试验前应利用MSDS了解该反应和所用试剂的理化特性,对于有危险的试验,必须准备必要的防护措施,通晓发生事故的处理方法。

2)应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采购过程。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必须按照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建立科学的化学试剂申报、采购流程。采购进来的危险化学品,必须严格检查和验收,认真填写验收记录和入库单,由药品管理员或标准物质管理员入库保管。库房应当设置明显标志,严禁闲人进入,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并根据物品的种类、性质,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设施以及监控和报警等装置。为了减少废物的产生和试剂存放时导致的消耗,不应过多地购买化学试剂。在购买试剂前,应检查存货清单,避免重复购买,必要时建立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对危险化学品的购买、使用进行动态跟踪记录。总之,要尽量减少化学实验室药品的存放量和种类。如果可以,应尽可能重复使用;如果使用替代品,则可以减少危险化学试剂的使用。

3)应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领用、退回过程,建立药品的领取、退回制度。某些药品对人体伤害大,极其危险,一旦被盗,后果会非常严重。试验前后应对试验人员所用试剂进行登记、检查、核实,要明确责任制,切实严格管理,防止试验人员私自将试剂带出实验室,造成安全事故。苯胺、草酸、黄磷、钠、二硫化碳、苯、乙醚、发烟硫酸、丙酮、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正丁醇、过氧化钠等危险药品剩余部分应及时存入危险药品库(柜)。

4)应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条件。不同的化学品接触或组合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如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盐和强酸(易燃物存在)以及能产生不稳定物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合等。上述这些组合均可能导致爆炸或发热反应。混合接触引起危险的化学品组合数量很多,有些可以依据其化学性质来判断,有些可以参考以往的事例来判断,也可以根据现有资料预测评估。因此,应建立化学试剂、样品的分类存放制度,完善危险药品的存放条件,应单独设置药品存储室或药品柜,并隔成独立小间,实行分类存放。通常情况下,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必须分开单独存放,无机危险化学品与有机危险化学品分开单独存放,有条件的可以直接购买配制好的试剂。储存柜从上至下的存放次序为易燃品、碱性腐蚀品、酸性腐蚀品、氧化剂。毒品、易爆炸品存于保险箱并分格安放;易燃品及性质互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试剂应分库分类堆放或上货架,货架下层放液态试剂,中层放固体类试剂,上层放小包装试剂;易受光照变质的试剂必须放在库内最阴暗处;浓酸和浓碱应存放在阴凉、通风、远离火源的料架上,并与其他药品隔离放置。料架要用耐蚀材料(耐酸水泥或耐酸陶瓷)制造,不宜过高,以保证存取安全。

经常使用的药品不应大量地摆在实验室台面上,如无水乙醇应不多于1000g,氯酸钾、高锰酸钾、硝酸、硝酸钠等应不多于500g,浓硝酸和浓硫酸应不多于1000g,工业乙醇应不多于10kg。三氯化铝、甲酸、盐酸、氢氧化钠、重铬酸钾、五氯化二磷、亚硝酸钠、硝酸汞、硝酸铝、硝酸铜、硝酸镉、酚、甲醛、丙三醇等危险药品则应保存在化学药品室(柜)中。

注意特殊试剂的存放,如黄磷存放于盛水的棕色试剂瓶中,钾、钠浸泡在无水煤油里,二硫化碳用水液封,一些见光易变质试剂(如溴、过氧化氢、硝酸银、浓硝酸、苯酚等)应存放在棕色瓶里并放在阴凉处。

实验室内应加装排风扇,定期排风,有些有毒气体的试验还应另设通风橱;应设有窗帘、温度计和湿度计,控制室内湿度、温度和光照,防止不同种类的药品之间在一定浓度、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相互反应。另外,还要定期检查试剂是否变质,危险药品室内温度、湿度、通风、遮光、灭火设备情况。通常情况下,炎夏、寒冬季节每月检查1次或2次,一般季节每月检查1次。对过期失效的药品应进行妥善处理。

注意对存放的试剂进行定期盘库,检查有无混放情况,包装是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稳定剂的量是否符合要求,标签是否脱落。一切试剂、试样均应贴有标签,容器内不可装有与标签不相符的物质,无标签药品不能擅自乱扔、乱倒,必须经化学处理后方可处置;字迹不清的标签要及时更换。对于使用周期长的药品,为防止其标签脱落,可采取以下措施:用宽透明胶带覆盖标签,在标签上涂蜡或刷透明漆。

5)应严格规范危险化学品的操作过程。在化学品搬运过程中,应根据无机或有机试剂的性质,使用橡胶或棉质手套,穿防化服进行安全防护;要轻拿轻放,如果瓶子较大,搬运时必须一手托住瓶底,一手拿住瓶颈,最好用提筐或适宜的器具提拿,以防瓶子跌落到地上。

取用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刺激药品时,应戴上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严防液体溅到皮肤上,以免被烧伤;应采用特制的虹吸管移出危险液体,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防护镜、橡胶手套,系上围裙等)。酸液滴到身上时,不管是滴在哪一部位,都应立即用水冲洗,对于眼部,还应避免水流直射眼球。

进入食品企业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必须按规定程序更换隔离服、工作鞋和工作帽;进行危害物质、挥发性有机溶剂、有毒化学物质的操作时,必须穿戴防护具(防护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如果在强酸或强碱的环境下工作,应使用保护围裙。实验室内严禁穿凉鞋或拖鞋,应穿裤子和不漏脚趾的鞋子。摘掉手套、工作服或其他个人保护装备后应当立即洗手,接触有潜在的可能污染的东西后应立即用消毒液或具有消毒功效的肥皂洗手。

严禁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喝水、吸烟、化妆,也不应在实验室里存放食品。实验室不准进行与试验无关的活动。实验室内严禁将试剂入口,即使是可食用的试剂(如纯的氯化钠和蔗糖)。严禁使用试验器具代替餐具。试验台应保持干净、整洁,不得有影响试验工作的杂物;有样品溅到台面上时,应及时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清洗;试验结束后,必须将用过的沾染毒物的玻璃器皿、操作台立即洗净。

试剂的配制必须由具备化学知识或取得上岗证的人员操作。用移液管吸取液体时,严禁用嘴吸移液管,这样有可能把有毒有害物吸入口中,应采用橡胶吸耳球吸取。

使用浓酸时,不得用鼻子嗅其气味或将瓶口对准人的脸部。用嗅觉检查样品时,只能拂气入鼻,稍闻其味即可,绝不能向瓶口猛吸,严禁鼻子接近瓶口鉴别。当浓酸流到操作台上时,应立即往酸里加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中和,直至不发生气泡为止(浓碱流到桌面上时,应立即往碱里加适量的稀乙酸),然后用水冲洗桌面。

稀释浓酸、浓碱时,必须在耐热容器内进行,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在不断搅拌下,将硫酸沿器壁缓慢倒入水中(绝对不能将水直接倒入酸、碱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温度过高时应冷却降温后再继续加入。用浓硫酸作加热浴时,操作必须小心,眼睛要离开一定距离,火焰不能超过石棉网的石棉芯,搅拌要均匀。在浓硫酸介质中进行检定反应,加入浓硫酸混匀时应该用玻璃棒搅拌,切忌以振摇代替搅拌,以免浓硫酸溅出伤人。

在压碎或研磨氢氧化钠时,要注意防范小碎块或其他危险物质碎片溅散,以免烧伤眼睛、面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配制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浓溶液时,必须在耐热容器内进行。如需将浓酸或浓碱中和,必须先进行稀释。

绝大多数有机溶剂具有毒性,如果试验允许,应尽量选用毒性较弱的溶剂。在器皿中加热化学药品时,必须将器皿放置平稳,禁止将瓶口或管口对着操作人员。皮肤有伤口者不允许操作有毒物质。有些药品(如苯、有机溶剂、汞等)能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应尽量避免其与皮肤接触。苯、四氯化碳、乙醚、硝基苯等的蒸气会引起中毒,久嗅会使人嗅觉减弱,应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使用。涉及有毒气体(如硫化氢、氯气、溴蒸气、二氧化氮、氯化氢等)的试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强酸、强碱、溴、磷、钠、钾、苯酚等都会溅到皮肤或眼中造成腐伤。在进行化学试验时,严禁戴隐形眼镜,以防止化学试剂溅入隐形眼镜而腐蚀眼睛。

6)应保障仪器、设备、管线和环保设施配备合理。仪器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过载或处置不当、有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应停止使用;问题仪器应及时维修、更换,以防止管线泄漏和废气聚集而造成中毒事件。

实验室应保持洁净、整齐,应将废纸、碎玻璃片、火柴杆等废弃物投入垃圾箱。装过有毒、强腐蚀性、易燃、易爆物质的器皿,应由操作者亲自洗净。处理废水时要按要求操作,并在有关人员的监督下进行。不要将废酸、废碱等毒物的废液和废渣倒入水槽,以防堵塞或侵蚀下水道,应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密封并统一处置。应设立有毒有害废液和化学废弃物处置集中收集、回收点,定期送交有资质的公司处置,避免环境污染。

食品企业实验室需设计安全出口。建筑面积在30m2以上的实验室应有2个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应靠近楼梯或电梯,分散布置并设明显标志,以易于寻找。实验室门口张贴安全标识,内容包括危险类别、责任人、应急电话等。走廊、楼梯、出口应保持畅通。每层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特别是易燃、易爆气体储藏室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通风系统。食品企业实验室内还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安全工具如应急喷淋装置、灭火器、冲洗龙头、洗眼器、护目镜、防毒面具等。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知道安全工具的放置位置和安全使用方法,不得随意移动、损坏和挪用防护设备,要对这些装置和工具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其正常使用。产生有毒和异味废气的试验场所,还需有吸收或过滤装置。

目前,有些食品企业的办公室、生产线等场所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自动安全监测报警系统。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也可以引入自动控制系统。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在实验室的应用目前可能还只局限在感温、感烟控制,自动消防雨淋系统,自动灭火系统,自动断电等。这些功能可以对实验室常见的危险情况做出自动应急反应。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加全面,更具有针对性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将起重大的作用。

因吸入有毒气体而出现头晕、呕吐、恶心等症状时,应首先离开现场,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休息,应及时将中毒严重者送往医院诊治。

7)应建立剧毒、高腐蚀性药品的管理、使用制度。食品企业实验室常用的剧毒化学药品通常有三氧化二砷(砒霜)、氰化钾、氰化钠、氯化汞等。砷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会在人体的肝、肾、肺、脾、子宫、胎盘、骨骼、肌肉、毛发、指甲等部位蓄积,从而引起慢性中毒,导致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病变等。氰化物以其极强的配位性,在食品检测中作配位剂。其能够与人体中的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停止其供氧功能而引起组织缺氧窒息,使人瞬间窒息死亡。许多食品企业实验室现在还大量使用汞温度计。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当温度计破碎时,汞蒸气释放,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防护。对于这些剧毒、高腐蚀性药品的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①严格控制购买数量,对于剧毒、高腐蚀性药品物品,能不用的尽量不用,能少用的尽量少用,将购买数量及库存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②建立严格的领取、使用登记制度,限量报领,限量取用,建立危险品种类及存量的记录制度,以免重复购置。药品管理人员在药品购进后,应及时验收、记账。检验人员领用剧毒药品时,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必须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并详细登记领用日期、用量和剩余量,每次应按需用量领取,并由领用人签字备案。药品管理人员需及时掌握药品的消耗和库存数量,不外借药品。因特殊需要而需借出药品时,必须经领导批准签字。剧毒品、病原微生物存放点等重点部位应安装防盗和监控设施。

③双人双锁管理。食品企业实验室里的剧毒性药品应与一般药品分开,应设立专柜,库门或柜门上双锁,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剧毒、高腐蚀性药品的购买、运输、使用都应由专人负责,全过程至少要有两人负责。

④严格按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使用剧毒、高腐蚀性药品的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注意事项,从配制到使用均需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例如,在通风橱中操作,仪器室通风系统保持良好运行,称量或使用时必须戴橡胶手套,不让剧毒、高腐蚀性药品接触皮肤,特别是皮肤的破损处。不应随便将使用后的空容器和有毒残物丢入垃圾桶或倒入下水道,而应采取可靠的手段进行无害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⑤建立危险物品使用应急预案。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应将这部分工作纳入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中,加强食品企业实验室对化学中毒和腐蚀事故的预防和管理能力。

5.食品企业实验室防物理伤害

(1)食品企业实验室物理伤害产生的原因 食品企业实验室里有大量玻璃、金属质地的仪器、工具,最常见的物理伤害有割伤、刺伤等。

大量的加热试验也经常导致烫伤。有些可能是加热或反应所导致的高温传递给试验设备或器材,在触摸这些设备或器材时容易发生烫伤;或是在试验(如湿法消化试验)过程中直接被溅出的高温物质烫伤或被火焰烧伤(用明火加热有机溶剂时)。

食品企业实验室遇到的辐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型仪器的电离辐射,如使用原子吸收石墨炉电源以及进行气相色谱试验等时,会产生很强的电离辐射;另一种是微生物实验室紫外灯的错误使用,由于紫外灯的亮度不高,试验人员有时会忘记关闭紫外灯而在紫外灯的照射下进行微生物试验操作,紫外线对操作人员的皮肤、眼睛以及免疫系统等易造成危害。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具有潜伏性,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后果却非常严重,伤害的是人的眼角膜、肝、肾、血液等免疫系统,治愈很困难。

(2)食品企业实验室防物理伤害良好操作规范 使用玻璃仪器之前,要仔细检查,防止有暗损的地方割伤手;切割玻璃管、玻璃棒,装配或拆卸可能发生破碎的玻璃仪器、工具时,应该用布片包裹或戴手套作业,以防止玻璃管或玻璃棒突然损坏而造成刺伤。

截断玻璃管(棒)时,必须先用锉刀锉一道凹痕,并用布裹住玻璃管(棒)后再折断,两端应烧熔成光滑的边缘。

在使用半机械化胶塞打孔器时,握住塞子的手应戴棉质手套,向胶塞施压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末端尖刃的走向,慢慢转动金属管向内插入,避免用力猛插使胶塞突然打通后造成手部外伤。在将玻璃管插入胶管或胶塞时,需把玻璃管用水浸湿,握住与胶管或胶塞相近的位置,一手握住塞子的侧面,一手戴纱手套,慢慢地边旋转边插入,防止玻璃管折断戳伤手部。

处理破碎的玻璃时,必须用扫帚或其他工具,即使戴了手套也不能用手进行处理。

加热玻璃仪器时,应先将仪器外层的水擦干再加热,防止炸裂。在移动热的液体时,应使用隔热护具轻拿、轻放,力求稳妥可靠。取下正在沸腾的液体时,需夹稳并摇动后再取下,防止液体爆沸伤人。

应严格遵守大型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尽量做到少暴露。严格执行微生物实验室的紫外灯消毒、杀菌规程,在每次微生物试验前都要确认紫外灯是否关闭。

6.食品企业实验室生物安全

(1)食品企业实验室生物污染产生的原因 食品企业实验室微生物污染主要来自试验中大量培养的致病菌以及在培养各种菌体时由于操作过程污染而产生的少量霉菌和细菌。

近年来,致菌病污染呈上升趋势。一些国外客户对食品企业产品致病菌的控制越来越严,有的甚至要求每批产品均需要有某些致病菌的检测报告。这迫使食品企业开展了致病菌检测。这些检测所用的阳性菌株的管理非常重要。如果出现意外而导致泄漏,不仅会污染实验室导致工作人员感染,而且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人群感染。

在试验过程中,无菌操作不当或试验后培养基没有进行灭菌处理,都会造成实验室有害微生物大量存在,并随着人员的流动而逐渐扩散。随着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对食品企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食品企业实验室防生物污染良好操作规范 食品企业微生物污染主要发生在菌种的保藏过程和微生物试验操作过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

1)规范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的行为。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均需穿试验服,不能随意翻动实验室的有关试验材料(如微生物培养物、微生物接种工具和装有微生物的器皿等),不得在实验室内进食或进行其他与试验无关的活动。从采样到试验整个过程,试验人员必须进行必要的防护:要戴防护手套、口罩,穿防护服。

2)应对外来人员实施准入管理。在实验室门口标有醒目标记,未经批准的外来参观人员和非该实验室工作人员均不能进入,若要进入实验室从事试验或参观,必须写书面申请,经实验室有该权限的人批准后方可依程序进入。

3)需对准许进行微生物试验的人员进行充分培训和资格确认。微生物学试验操作性强,技术要求高,有的试验材料是可以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如果对微生物试验安全主观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或是操作不规范,极易造成微生物污染和扩散。应对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微生物安全思想的灌输,加强微生物试验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严禁没有系统掌握微生物学试验操作技能的人员单独进入实验室从事试验。微生物操作人员应有相应的上岗证,如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

4)应建立并实施消毒灭菌制度和微生物试验作业指导书。应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规范的试验操作规程:如应保证试验过程负压,采用只进不出的原则;只要样品进入实验室,就不得外泄;试验结束后,将试验污染物放入指定容器,对所有剩余样品、试验样品、试验器皿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并用已准备好的消毒水洗手等。

应制订科学的消毒、杀菌制度,定期对整个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各个房间包括地面、试验桌面、仪器设备等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并做好记录。例如,对常用的超净工作台采用化学试剂进行消毒灭菌(用蘸有体积分数为75%酒精的棉球揩擦)或紫外线灭菌处理;超净工作台面上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以保持洁净气流流动不受干扰;对有关仪器设备进行加热消毒灭菌处理等。

应根据《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条例》和实验室实际状况,制订合适的菌种保藏管理制度。菌种保藏作为保证菌种成活的方法,不改变菌种遗传性状,是微生物试验的重要环节。常采用的方法有斜面低温保藏法、液状石蜡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生理盐水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与液氮冷冻保藏法等。可对所涉及的微生物菌种的危害性进行分级管理,制订有效、经济的预防实验室污染的方法,如建立购买菌种目录、菌种使用记录,对于含有病毒和细菌的样品,实验室要进行特别管理(如进行特别标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