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性能要求
(1)强度及塑性 一些细长形状模具零件的破坏形式常常不是由于磨损而是由于断裂。
对于含碳量高的模具钢的强度试验,一般不采用拉伸试验,而是在弯曲试验时,测定其强度极限Sbb和挠度f;在扭转试验时,测定破断时的扭转强度tb和扭转角ψ,并以f和ψ表示塑性。这些试验可以较明显地反映出热处理、化学成分及组织变化的影响。
(2)韧性 韧性是承受冲击负荷模具材料的一个较重要的性能指标。当工作硬度低于50~55HRC时,韧性较高,适合于结构钢的缺口冲击试样的韧性试验。当硬度较高时,钢的脆性比较大,一般采用无缺口冲击试验。
(3)硬度和耐磨性 磨损会造成模具接触表面在高负荷应力下发生变形而失去尺寸精度。在一定程度上硬度可以反映出对塑性变形的抗力。高的硬度是保持高耐磨性的必要条件。但是,过高的硬度会带来脆性和增加缺口敏感性。
增加钢中碳化物量可以提高耐磨性,但与碳化物在钢中的分布有关,也和碳化物本身的硬度有关。大量细小均匀的坚硬碳化物可以提高钢的耐磨性,增加钢的强度与塑性可使碳化物不易剥落,对耐磨性有利。
(4)热稳定性 模具材料的热稳定性常用加热时能保持硬度值的最高温度来表示。在切削速度比较高或重负荷条件下,模具有时受到比较高的温度冲击,此时决定其耐磨性的主要是其热稳定性。对于高速钢常使用“热硬性”来表示其热稳定性。
(5)淬透性 在选择和使用模具钢时,淬透性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模具要求有较低的淬透性,这种模具如果整个截面淬透或者淬硬层太深,就容易产生脆性破坏。另外一些模具,特别是大尺寸零件却要求有高的淬透性,否则如果淬透层太薄,在高的应力下,表面容易磨掉,甚至压陷下去。影响高碳工具钢淬透性的因素有钢的化学成分、原始组织、奥氏体化的晶粒尺寸和未溶质点的作用等,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钢的化学成分。
(6)变形与开裂倾向 对于一些精度要求较高的模具,特别需要注意变形问题。影响淬火时模具形状改变的主要因素是热应力和组织应力,这些应力引起了塑性变形,将使零件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为减小应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分级加热、分级或等温淬火、淬火前预冷以及使用冷却速度缓慢的介质,都有可能减少变形。
2)减少钢中碳化物组织的偏析。
3)淬火及在精加工之前预先进行一次(600~700)℃×(1~3)h的高温回火,以消除加工应力,亦可减少淬火后的变形。
4)淬火加热时,防止零件过热,过热会引起晶粒粗大和强度降低,淬火时模具容易开裂。
5)淬火冷却时,防止淬火时引起的应力超过断裂抗力时将导致开裂。采用急剧的冷却介质时,会在较薄的淬透层下存在很高的拉应力,容易引起开裂。
(7)脱碳敏感性 模具材料表面稍有脱碳就会对其性能产生不良影响,会降低表面硬度,减少耐磨性。模具材料的脱碳敏感性和钢的化学成分、加热温度和加热介质有关。在合金元素中硅和钼的质量分数超过1%时会加重脱碳敏感性。
2.使用性能要求
冷作模具使用性能繁多,结构复杂,在工作中受到拉伸力、弯曲力、压缩力等作用,其正常的失效形式主要是磨损、脆断等。因此,对冷作模具材料使用性能的基本要求是:(www.xing528.com)
(1)良好的耐磨性 在冷作模具工作时,模具与坯料之间产生很大的摩擦,模具表面会出现凹凸不平和咬合现象,使模具表面逐渐产生切应力,造成机械磨损。
由于材料硬度、组织是影响模具耐磨性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冷作模具的抗磨损能力,通常硬度要求应比工件硬度高30%~50%,材料组织要求为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并且其上分布着细小、均匀的颗粒状碳化物。
(2)高强度 强度指标对于冷作模具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是个极其重要的依据,主要包括:拉伸屈服强度、压缩屈服强度。其中压缩屈服强度对冷作模具冲头材料的变形抗力影响最大。为了获得高的硬度,在已选定材料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进行强化。
(3)足够的韧性 应根据冷作模具的工作条件,对受冲击载荷较大,易受偏心弯曲载荷或有应力集中的模具等,都要求其具有高的韧性。对一般工作条件下的冷作模具,通常受到的小能量多次冲击载荷的作用,在这种载荷作用下,模具的失效形式是疲劳断裂,所以不必追求过高的冲击韧度,而要提高多冲疲劳抗力,并在制定冷作模具热处理工艺时,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4)良好的抗疲劳性能 很多情况下,冷作模具是在交变载荷下发生疲劳失效的,所以需要较高的疲劳抗力。影响疲劳抗力的因素很多,如钢中带状和网状的碳化物、粗大晶粒,模具表面的微小刀痕、凹槽以及截面突然变化和表面脱碳等,都会导致疲劳抗力降低。
(5)良好的抗咬合性能 当冲压材料与模具表面接触时,在高压摩擦下的润滑状态被破坏,此时,被冲压金属“冷焊”在模具型腔表面形成金属瘤,从而在成形工件表面划出痕迹。咬合抗力就是对发生冷焊的抵抗力。影响咬合抗力的主要原因是成形材料的性质,如镍基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精密合金等有较强的咬合倾向。模具材料及其润滑条件对咬合抗力也有较大的影响。
3.工艺性能要求
冷作模具材料还必须具备适宜的工艺性能,主要包括可锻性、可加工性、可磨削性、热处理工艺等。
(1)可锻性 锻造过程不仅可减少模具的机械加工余量,改变原材料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改善坯件的内部组织缺陷,所以锻造工序对模具质量的影响很大。对可锻性的要求是:热锻变形抗力低,塑性好,锻造温度范围宽,锻裂、冷裂及其析出网状碳化物的可能性较小。
(2)可加工性 大多数模具材料的切削加工比较困难。过共析钢及莱氏体钢由于剩余碳化物的存在,其可加工性比亚共析钢差。为了获得良好的可加工性,一般均需经过球化退火,以得到硬度较低的粒状珠光体组织。对于表面质量要求极高的模具,往往选用含S、Ca等元素的易切削模具钢。对可加工性的要求是:切削力小,切削用量大,刀具用量大,刀具磨损小,加工表面光洁。
(3)可磨削性 为了达到模具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许多模具零件必须进行磨削加工。对于磨削性能的要求是:对砂轮质量及冷却条件不敏感,不易发生磨伤或磨裂。
(4)热处理工艺性 主要包括淬透性、耐回火性、脱碳和过热倾向、淬火变形、开裂倾向等。
1)淬透性。对于大型模具除了要求表面有足够的硬度外,还要求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这就需要模具用钢具有高的淬透性,淬火时采用较缓慢的冷却介质,就可获得较深硬化层,对于形状复杂的小型模具,也常采用高淬透性的模具钢制造,这是为了使其淬火后能获得较均匀的应力状态,以避免开裂和较大的变形。
2)耐回火性。耐回火性反映了冷作模具受热软化的抗力。可以用软化温度和二次硬化温度来评定。耐回火性越高,钢的热硬性越好,在相同的硬度情况下,其韧性也较好。所以对于受到强烈挤压和摩擦的冷作模具,要求模具具有较高的耐回火性。一般情况下,对于高韧性模具钢,二次硬化硬度应不低于60HRC;对于高承载模具钢应不低于62HRC。
3)脱碳、过热倾向。表面脱碳后会严重降低模具的耐磨性和疲劳寿命;过热会得到粗大的马氏体组织,降低模具的韧性,增加模具早期断裂的危险性。所以要求冷作模具钢的脱碳、过热倾向要小。
4)淬火变形、开裂倾向。模具钢淬火变形、开裂倾向受所用材料的成分、原始组织状态、工件几何尺寸、形状、热处理工艺方法和参数影响很大,在模具选材时必须加以考虑。
通常,由热处理工艺引起的模具变形、开裂问题,可以通过加热方法、加热速度、冷却方法等热处理工艺措施来解决;而由材料特性引起的工件变形、开裂现象,主要是通过正确选材、控制原始组织状态和最终组织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