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护期龙口规模
针对东侧堤坝深槽龙口选址方案,综合东侧堤坝深槽区域地形条件和东侧堤坝结构实施的步骤,计算分析了保护阶段东侧堤坝深槽龙口2种断面形式和3种规模尺寸的极值流速,见表3-4。在保护期计算朝型下,数学模型计算的800m宽、-3.0m高程的矩形断面,以及两端各50m宽、0.0m高的平台和中间为800m宽、-3.0m的复式断面的最大流速分别为7.5m/s和7.4m/s。
表3-4 保护期东龙口极值流速计算结果
为进一步预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潮型条件下的龙口流速,利用数学模型还分别计算了非汛期5年一遇、非汛期2年一遇等条件下的流速。结果表明,即使在非汛期2年一遇潮型下,最大流速也达6.17m/s,在5年、10年或20年一遇潮型下,最大流速达7~8m/s。上述结果表明,在东侧堤坝深槽段设龙口,流速高是其基本特征。
综合龙口数学模型最大流速分析计算结果、东侧堤坝实施过程沉降控制的要求以及地形条件等,研究提出东侧堤坝深槽龙口在保护期按复式断面设置,龙口中心宽800m、底高程-3.0m,龙口两端各设宽50m、高程为0.0m的平台。-3.0m高程的结构保护按7.5m/s设防。相应北龙口按常规工艺保护,规模拟为宽300m、底高程-1.5m。
保护期龙口的深化研究还表明:北龙口、上下游闸对降低东侧堤坝深槽龙口的极值流速效果不明显;若龙口在保护期时底高程降低,可减小龙口断面流速,但坝后流速增加,龙口内外滩面的冲刷范围赠加,对靠近龙口北端、东西向大坝内坡脚冲刷影响加剧,需要增大滩面保护范围;龙口顶层充泥管袋保护层的施工难度加大;同时对后期收缩截流的施工强度提出更高要求,也大大增加了平堵截流过程截流坝自身稳定的难度,并降低了坝基先期压载的固结效果,对减小工后沉降不利。保护期龙口高程的确定,还与整个围坝的实施顺序、东侧堤坝沉降控制,特别是截流阶段施工强度与施工安全等因素有关,应结合东侧堤坝结构、施工顺序等条件综合确定。
为了尽可能减轻东侧堤坝深槽龙口的压力,同时又能使北龙口与常规围垦工程龙口尽可能相当,减小其截流难度,拟定北龙口规模为宽300m、底高程-1.5m。对东侧堤坝深槽龙口,其规模的确定要综合地形、水流、坝基固结与稳定及施工能力和进度安排,提出东侧堤坝深槽龙口在保护期按复式断面设置,规模为:龙口中心宽800m、底高程-3.0m,龙口两端各设宽50m、高程为0.0m的平台。-3.0m高程的结构保护按7.5m/s设防。
2)收缩截流过程平立堵工艺水流数值模拟分析
为研究东龙口以不同的截流工艺在收缩过程中最大流速的差异,分别研究了以立堵为主和以平堵为主的截流工艺,收缩期计算潮型为12月份10年一遇最大潮差潮型。以立堵收缩为主的过程见图3-10,以平堵抬升为主的过程见图3-11。(www.xing528.com)
图3-10 东侧堤坝深槽龙口立堵收缩截流顺序示意图
图3-11 东侧堤坝深槽龙口平堵抬升过程示意图
涨潮流速计算极值见表3-5。模型对立堵收缩过程的精细模拟计算表明,800m宽东龙口在-3m高程流速最大值出现在库内坡上部,最高流速约为5.2m/s,抬升至-1m高程最大涨潮流速为7.2~7.5m/s,收缩立堵至500m宽时最大涨潮流速为7.6~9.6m/s,收缩至300m时为7.5~9.9m/s。从上述可知,随着龙口的缩窄以及龙口位置戗堤的实施,龙口区域极值流速逐渐增加,极值流速出现的位置在戗堤与坡面的交角处,因此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3m高程坝面和坝坡面交角区域及-1m戗堤坡角处和-3m堤顶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当保护。利用截流预报潮型计算了300m以内最后截流阶段几种状态龙口最大流速,最大流速可达5~7m/s。
表3-5 东侧堤坝深槽龙口涨潮流速计算极值 (m/s)
同样,模型还对以抬升平堵为主的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两种模型计算表明,平堵工艺施工时,随龙口高度的升高,口上最大流速有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在-1.0~1.0m处流速最大,为7.3~8.3m/s。
利用模型比尺为1∶70龙口正态水工物理模型,对龙口纵向(顺水流向)2.8km、横向2.1km的范围进行试验验证。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涨潮最大流速5.66m/s出现在-3m高程内坡肩、落潮最大流速3.04m/s出现在-3m高程外坡肩。从平面上看,过龙口水流形态较平顺,堤头略有小漩涡,无明显楔型水流,过口门的水流大部分偏向深槽走向。抛石立堵方案在300m宽时最大流速为8.06m/s。
综合龙口数模和物模有关结果、东侧堤坝实施过程沉降控制的要求以及地形条件等,东侧堤坝深槽龙口在保护期按复式断面设置,龙口中心宽800m、底高程-3.0m,龙口两端各设宽50m、高程为0.0m的平台。相应北龙口按常规工艺保护,规模拟为宽300m、底高程-1.5m。
两种收缩工艺的比较说明,平堵过程比立堵收缩出现的极值流速小。物理模型试验表明,框笼平堵过程最大流速5.57m/s,而抛石立堵过程最大流速8.06m/s,从控制高流速风险看平堵较为合理。平堵与立堵相比,缺点是闭气不能立刻跟上,整个龙口范围截流坝后无闭气体时间可能较长。同时由于工程施工船上作业的特点,研究确定平堵工艺,并建议为确保截流堤安全,应尽可能加大截流施工强度,减小闭气前截流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