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水生生态增殖放流,恢复水生生态
为了补偿工程建设对长江口水域水生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影响,制定了5年的增殖放流与养护计划。通过前期详细的调查与历史资料收集,初步掌握了青草沙水库邻近水域水生态环境及重要渔业资源的变化规律。同时针对刀鲚、凤鲚、暗纹东方鲀、中华绒螯蟹、安氏白虾等“五大鱼汛”开展了专项调查,查明了其种群结构、时空分布及生活史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青草沙水库邻近水域生态修复信息技术社会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长江口生态环境、重要渔业种质资源、生态修复措施及效果等的实时、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通过对修复型物种的筛选,共选择包括种群恢复渔民增收、濒危物种补充和生态修复三大类20个品种,其中成熟放流品种超过60%,放流苗种总数超过2亿尾(只),水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在中华绒螯蟹亲蟹放流中,运用了东海水产研究所发明的双标法(背部贴标和螯足套环)和自行研发的专用亲蟹放流装置,实现了我国首次采用专用装置实施亲蟹电动循环持续放流。
通过对增殖放流种类进行跟踪监测,了解增殖放流种类的生长状况和数量分布,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然后不断优化增殖放流方案。
2)堤外水域生态修复(www.xing528.com)
在水库堤外将高等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栽植在生物浮床中,植物根系的吸收或吸附作用可以起到水体净化的目的。同时飘浮材料和植物可为鱼类产卵提供遮蔽物和附着基质,产卵基质和植物根系也可形成生物群落,为幼鱼索饵提供饵料生物,对鱼类,尤其是产黏性卵鱼类产卵、仔稚鱼索饵肥育具有重要作用。为配合鱼类人工产卵场建设,同时移植芦苇(10t)、篦齿眼子菜(8t)、狐尾藻(8t)和菹草(5t)等4种水生植物。
2012年4月27日,进行了首批成熟鲫鱼亲本增殖放流,4月29日检查发现鲫鱼亲本均已产卵且附着在棕片、水草根部等附着基质上。经统计,共产卵500余万粒,受精率和孵化率60%以上,孵出的仔鱼随后扩散到青草沙水库堤坝外邻近水域及长江大桥桩基附近,补充了该水域鱼卵及仔鱼数量。随后,分别于5月9日和11日实施了长吻、黄颡鱼和鳊鱼亲本的增殖放流,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