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 概述
1.工程概况
TD-LTE 作为我国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国际技术标准,是TD-SCDMA 标准的继承、发展和演进。在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技术、网络规模试验和商用运行,TD-LTE网络技术、设备及终端已趋于成熟。中国移动经过四期4G(TD-LTE)网络工程建设,已实现全国各省的乡镇镇区以上区域的连续覆盖和部分农村的热点覆盖,全网人口覆盖率达到98%,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基本实现已开通高铁、地铁、3A 级以上景区的全覆盖。
通过四期工程建设,4G 网络的覆盖范围、网络质量、承载能力和客户感知都得到明显提升,承载数据流量占比由年初的78.1%提升到94.1%,驻留比由95.2%提升到97.8%。
通过四期工程的建设,4G 网络的整体领先优势得到巩固。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宏观层面和公司层面的挑战和压力。
1)宏观层面
(1)暂未能获取LTE FDD 牌照,密集城区室内覆盖和农村覆盖能力短板无法依托低频段资源改善。
(2)竞争压力加大,电信、联通发力建设4G 网络,快速缩小覆盖差距,在个别城市已接近甚至赶超移动4G 网络。
(3)提速降费不断深入实施,对4G 网络覆盖水平、容量和下载速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2)公司层面
(1)网络覆盖需进一步满足VoLTE 业务需求。
(2)宏蜂窝网络架构基本形成,后续建设对多层异构组网提出更大需求,但小微基站建设的规划和评估手段较为缺乏。
(3)网络建设投资效益递减。特别是农村区域广覆盖,进一步向低流量需求区域延伸覆盖的投资收益率问题突出。
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拟予开展4G 五期工程建设。4G 网络仍将保持一定投资强度,继续围绕“三领先、一确保”的目标,平衡并保持竞争优势,保障客户感知和保证投资效益的关系,由关注网络覆盖领先向关注客户感知领先转变,重点解决“三高一限”等场景客户感知不好的问题,持续巩固整体网络领先优势。
2.设计依据
(1)中国移动通信设备设计与可行性研究集中采购标段吉林省——无线网(4G)“中标通知书”。
(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4)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国移动2017年4G 无线网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移有限计〔2017〕 16 号)。
(5)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国移动室内覆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移有限计〔2016〕 12 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 50689—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GB 51199—2016)。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 5003—201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图集》(YD 5060—2010)。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YD 5039—2009)。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技术暂行规定》(YD 5191—2009)。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行业标准《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行业标准《电信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YD 5083—2005)。
(19)原邮电部行业标准《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YD 5002—1994)。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TD-LTE 无线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T 5213—2015)。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TD-LTE 无线网工程验收暂行规定》(YD/T 5217—2015)。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行业标准《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YD/T 5026—2005)。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
(2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10.3—1996)。
(25)中国移动企业标准《中国移动TD-LTE 技术体制》(QC—A—002—2013)。
(26)中国移动企业标准《TD- LTE 移动通信网无线网工程设计规范(V1.0.0)》(QB—J—018—2013)。
(27)中国移动企业标准《中国移动TD-LTE 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范(V2.0.0)》(QB—G—018—2013)。
(28)中国移动企业标准《TDD 及WLAN 系统双极化天线设备规范》(QB—A—001—2014)。
(29)中国移动企业标准《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QB—A—029—2011)。
(30)中国移动企业标准《中国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工程设计规范》(QB—J—017—2013)。
(3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印发的《中国移动4G/3G 网络固定资产投资界面管理办法》(中移计〔2013〕 118 号)。
(3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印发的《关于4G 网络配置调整和2G/3G/4G 网络互操作涉及现网网元升级相关工作的通知》(计通〔2013〕 645 号)。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分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LTE)频率资源的批复》(工信部无函〔2013〕 517 号)。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同意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TD-LTE系统增加分配频率资源的批复》(工信部无函〔2015〕 521 号)。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1.8GHz 频段LTE FDD 与TDD LTE 网络无线电干扰预防和协调工作的通知》(工信部无函〔2015〕 22 号)。
(3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工信部通信〔2015〕 406 号)。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工信部令第11 号)。
(38)现场查勘确认资料。
(39)设备厂家提供的TD-LTE 设备参数资料。
3.设计引用强条
本设计引用规范中的强条如表17-1所示。
表17-1 设计引用强条索引表
4.设计范围
无线网建设方案、无线网主设备安装及工程预算。具体包括无线网络覆盖目标、覆盖区域及物业点选取、建设规模、站址规划、站型配置、频率配置、子帧配置、宏基站天线选择、室内分布信号源的选择及配置、仿真报告、无线网管配置方案等;机房内外无线设备的安装设计,包括室内设备平面布置和调整、与其他设备间相关信号线缆的布放设计、室外天线和室外设备单元安装位置设计(含天馈防雷接地工艺要求);并提出基站对传输、电源、土建工艺的具体需求。
5.工程设计及责任分工
本工程主要涉及无线网主设备专业。本工程无线专业与其他配套传输、电源、土建等专业的分工如下。
1)本专业与室内分布系统专业的分工
无线主设备(BBU +RRU)和室内分布专业分工以基站射频输出端口为分界点,RRU设备射频输出端口之前由无线主设备专业负责,输出端口之后由室内分布专业负责。
2)无线专业与传输专业的分工
以ODF 接线端为界,传输专业负责ODF 的安装并将传输侧光缆送至ODF,无线专业负责跳接线的布放;BBU 设备和PTN 设备时间同步接口通过1PPS +TOD 带外方式连接,安装布放由无线专业负责。
3)无线专业与土建专业的分工
无线专业负责提供无线设备对机房、天面、铁塔等的工艺要求或参数要求;土建专业负责基站机房承重鉴定及承重改造设计、屋面塔架(含屋面抱杆)利旧及新建设计、新建基站自建站房设计及租赁站房装修设计、地面塔及基础设计。天线美化费用由土建专业负责。
4)电源专业与基站无线专业的分工
电源专业负责基站内交流配电箱输出端子及电源系统的安装设计,并在高频开关组合电源根据通信专业(无线专业、传输专业)提供的用电负荷和供电回路要求预留直流供电分路。电源专业负责基站室内地线排的安装设计,并在基站室内地线排预留通信设备的接地端子。
BBU、RRU 室内防雷配电设备及其电源线、地线均由通信设备厂家负责提供,施工工日由无线专业负责开列;电源专业负责高频开关组合电源至BBU、RRU 室内防雷配电设备的路由图的规划设计。
6.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量
本公司4G 网络五期无线网主设备安装工程本地区工程主要对主城区、一般城区、县城进行优化补点,对乡镇进行新建连续覆盖,对市场业务发展急需的热点农村进行新建覆盖,对部分高数据流量的基站进行扩容。
4G 网络五期无线网主设备安装工程共计新建宏基站638个,新增载频1 742个;新建微基站135个,新增载频270个;新增室分基站278个,新增载频278个;扩容基站163个,扩容载频201个。
工程完成后将覆盖主城区、一般城区、县城、乡镇及部分农村区域,主要为用户提供中高速承载类数据业务。
本设计为某屯等71个宏蜂窝基站设备安装单位工程。本设计共新建71个基站,新增204个载频。
7.工程投资
本设计预算含税价总额为8 194 914.36 元。其中需要安装设备费7 140 000.00 元,建筑安装工程费577 890.88 元,工程建设其他费477 023.48 元。
本设计预算除税价总额为7 027 658.89 元。其中需要安装设备费6 102 564.10 元,建筑安装工程费471 506.36 元,工程建设其他费453 588.43 元。
17.1.2 室外基站建设方案
1.覆盖范围
本地区4G 五期工程对本地市主城区、一般城区、县城和乡镇进行优化补点,对存在用户需求的村屯进行热点覆盖,对本市区域内的4 条高速公路进行全路段覆盖,对新建高铁全线进行覆盖。其中城区和县城,共144.72 km2。一阶段设计与可研覆盖目标一致。
2.频率选择
1)频段选择
经过4G 一至四期工程的网络建设,本地区已实现县城城区以上区域的连续覆盖以及乡镇农村区域的部分覆盖。对于乡镇以上区域,需根据已建网络频率和网络性能情况,因地制宜地指定频段选择方案。对于农村区域,原则上建议采用F 频段进行建设。
根据上述原则,为了有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便于后期优化,吉林地区县城以上延用前四期的频率方案,即主城区采用D 频段组网,一般城区、县城、乡镇采用F 频段组网,高速、农村及景区也采用F 频段组网。
2)频点设置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分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LTE)频率资源的批复》(工信部无函〔2013〕 517 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同意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TD- LTE 系统增加分配频率资源的批复》(工信部无函〔2015〕 521 号),安装公司4G 网络可用频率包括F 频段(1 885~1 915 MHz)、D 频段(2 575~2 635 MHz)、E 频段(2 320~2 370 MHz)。其中E 频段(2 320~2 370 MHz)仅限于室内网络使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1.8 GHz 频段LTE FDD 和TDD 网络间的兼容性,保证LTE 混合组网试验以及后续网络的顺利进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1.8GHz 频率LTE FDD 和TDD 网络无线电干扰预防和协调工作的通知》。为此,五期工程中新建的F 频段设备将支持1 885~1 915 MHz。
(1)为了保证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便于后续扩容,4G 室外宏基站按照同频组网进行网络规划;对于4G 室外微基站优先采用异频。
(2)城区覆盖区域,需保持与原有网络频率使用方案相协同;乡镇、农村等区域原则上采用F 频段进行覆盖。
(3)为了保障网络质量,4G 网络室外使用F 频段和D 频段,室内原则上使用E 频段,室内外异频组网,具体频点使用方式如下。
F 频段:考虑到其他运营商新设的1 800 MHz 频段LTE FDD 基站,在1 880~1 885 MHz频段已没有带外保护要求,可能会造成使用该5 MHz 频段的TD-LTE 系统受到严重干扰。为避免干扰,公司TD-LTE 系统F 频段的使用频率调整至1 885~1 915 MHz。可用频率带宽为30 MHz,包括一个20 MHz 频点(1 885~1 905 MHz)和一个10 MHz 频点(1 905~1 915 MHz),用于室外宏基站覆盖或封闭室内场景(如地铁)的覆盖。
D 频段:可用频率带宽为60 MHz,3个可用频点。两个频点用于室外宏基站进行蜂窝组网,一个频点用于补盲、补弱。
E 频段:可用频率带宽为50 MHz 带宽。为了尽可能减少4G 网络对WLAN 的干扰,本期工程4G 网络优先使用低端频点2 320~2 340 MHz。大型运动场馆等开阔场景使用E 频段异频组网。
3.分区域、分站型建设方案
1)城区宏基站建设方案
根据总体建设要求,连续覆盖区域需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和县城的连续覆盖,实现乡镇的连续覆盖。根据本地网的网络实际情况,从新建区域、弱覆盖补点、网络结构调整、频率配置等多方面对网络建设需求和建设方案进行分析。
吉林地区4G 五期城区共计需求104个宏基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建设需求。
(1)4G 已建区域网络弱覆盖分析。通过MR 数据对吉林地区弱覆盖小区占比的分析,吉林地区弱覆盖小区比例为19.14%,超过全省平均值,说明深度覆盖仍有不足。
通过MR 数据中对吉林地区4G 站点的弱覆盖采样点分析,吉林地区弱覆盖采样点比例为9.66%。
(2)网络结构调整建设需求。选址难、建设难一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很多理想的规划无法落地,实际建成的效果和规划偏差较大,出现了很多网络结构不合理的区域。本期工程将通过现场测试分析来确定需要补点的建设方案。
某胡同附近弱覆盖。该测试点的主服务小区为“药材公司”基站,周边基站“妇幼保健院”“银龙大厦”站间距300m 左右,由于弱覆盖区域内建筑物较密集,且为多层建筑,信号损耗大,建议用小基站解决覆盖问题。
2)县城宏基站建设方案
4G 五期县城共计需求11个宏基站。
3)乡镇宏基站建设方案
根据建设指导意见,4G 五期应实现对乡镇区域的连续覆盖。
4G 五期工程将实现乡镇镇区内的连续覆盖,共建设14个基站,实现乡镇的连续覆盖。
对于规模较大的乡镇,根据F 频段传播性能,乡镇结构参照县城考虑,平均站间距控制在900~1 200m,站高控制在30~35m;中等规模乡镇根据原有2G 站址位置合理布局。
对于只有一个基站且后期没有新建需求的小规模乡镇,天线挂高可参考2G 共址站现状及铁塔剩余平台情况。乡镇区域覆盖示意图如图17-1所示。
图17-1 乡镇区域覆盖
4)农村宏基站建设方案
(1)农村基本情况。
吉林地区基本可以实现农村的2G 网络覆盖。农村2G 基站的数据流量分布情况呈现比较明显的“二八原则”,数量占比较少的数据业务热点基站贡献了较大比例的数据流量。考虑到农村地域广大、人口分布相对稀疏的现实,在综合网络建设能力、投资效益、未来技术演进路线等多方面考虑后,本期工程TD-LTE 建设对农村采取“数据业务热点覆盖”的建设策略。
(2)农村TD-LTE 基站覆盖能力。
基站覆盖能力与链路预算直接相关,具体来说与信号频段、基站高度、发射功率、天线类型、业务类型及边缘速率要求、传播模型等因素均密切相关。
在频段选择上,考虑到F 频段频率低于D 频段,空间传播损耗较小,而农村现有2G 基站的密度小于城区,一般为覆盖受限场景,因此选择F 频段覆盖农村。
考虑到农村和城区在覆盖目标(农村为“数据业务热点覆盖”,城区为“连续覆盖”)、信号传播环境(农村建筑物相对低矮,信号干扰小等)方面的区别,在链路预算的“覆盖概率”“阴影衰落方差”“干扰余量”“穿透损耗”的参数取值上农村和城区有所差异,农村链路预算的最大允许空间损耗大于城区。
本期工程中,以COST231-Hata 模型为基础,对实际农村传播模型进行了校正测试。以影响信号传播的地形因素为主要标准,基本可以把农村分为平原、丘陵、山地3 种地形。经过模型校正,对于典型站高下的TD-LTE(F 频段)基站,不同地形场景下的基站覆盖能力如表17-2所示。
表17-2 不同地形场景下的基站覆盖能力
注:*指常年均为水稻田环境。
(3)农村TD-LTE 热点覆盖目标与建设规模。
本期工程农村TD-LTE 建设综合考虑投资效益,优先进行热点覆盖,同时兼顾行政村覆盖。
根据不同场景的农村基站覆盖能力,以及本市各县农村的主要地形,估算对不同方案下的4G 农村宏基站建设情况如表17-3所示。
经综合评估,本期工程将覆盖2G日均数据流量450 MB 以上的农村业务热点区域,将建设农村4G 基站509个,农村4G 基站新址比例99.2%。本期工程建成后,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9.47%,农村人口覆盖率达到92.32%。
表17-3 不同业务热点目标下的建设需求统计
4.站址设置方案
1)站址设置原则
(1)坚持“以终为始、质量第一”的原则,为保障网络结构合理和架构稳定,在一、二类重点城市的主城区,要按照F/D 频段混合组网、同步规划的原则进行站址的统筹规划,确保无线网络结构在未来2~3年原则上不做大的调整。
(2)对现网站址结构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网络结构分析确认可共址建设的站点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工程投资;对于网络结构分析不合理的站点应通过天馈调整、新选站址或异频插花组网方式来解决,以保证网络性能。
(3)为了保证网络质量,对于本期工程新建基站,原则上应尽量采用8 通道天线,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独立天馈系统。
(4)对于确有覆盖需求而现网没有物理站点的区域,采用新选站址方式进行覆盖。
(5)具体的站址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满足覆盖和容量要求。参考链路预算的计算值,充分考虑基站的有效覆盖范围,使系统满足覆盖目标的要求,充分保证重要区域和用户密集区的覆盖。在进行站点选择时应进行需求预测,将基站设置在真正有话务和数据业务需求的地区。
②满足网络结构要求。基站站址在目标覆盖区内尽可能平均分布,尽量符合蜂窝网络结构的要求,一般要求基站站址分布与标准蜂窝结构的偏差应小于站间距的1/4。在具体落实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在不影响基站布局的情况下,视具体情况尽量选择现有设施,以减少建设成本和周期。
b.原则上应避免选取对于网络性能影响较大的已有高站(站高大于50m 或站高高于周边建筑物15m),并通过在周边新选址或选用多个替换站点等方式保证取消高站后的覆盖质量,或选用大下倾角天线控制覆盖范围。
c.在市区楼群中选址时,可利用建筑物的高度,实现网络层次结构的划分。
d.市区边缘或郊区海拔很高的山峰(与市区海拔高度相差100m 以上),一般不考虑作为站址,一是为便于控制覆盖范围和干扰,二是为了减少工程建设和后期维护的难度。
e.避免将小区边缘设置在用户密集区,良好的覆盖是有且仅有一个主力覆盖小区。
③避免周围环境对网络质量产生影响。天线高度在覆盖范围内基本保持一致,不宜过高,且要求天线主瓣方向无明显阻挡,同时在选择站址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新建基站应建在交通方便、市电可用、环境安全的地方,避免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雷达站或其他干扰源附近建站。
b.新建基站应设在远离树林处,以避免信号的快速衰落。
c.在山区、丘陵城市及有高层玻璃幕墙建筑的环境中选址时要注意信号反射及衍射的影响。
2)站址设置方案
本设计根据网络覆盖要求以及站址设置原则,结合实地勘察情况,并考虑深度覆盖效果等情况,给出具体站点设置方案。鉴于篇幅限制,针对站址设置方案进行了归纳总结。
5.站型配置
本期新建室外基站以覆盖为主要目标,宏基站配置以S111 为主,单载频带宽建议配置20 MHz。室外微基站配置以每扇区1 载频为主,单载频带宽建议配置20 MHz,扇区数根据微基站覆盖范围确定。
根据集团公司4G 五期工程方案审核及批复精神,TD-LTE 小区同频第二载频以上建设,以及同址异频基站建设均作为扩容需求。
6.子帧规划
工信部正式明确了各运营商4G(TD-LTE)的频率分配方案,D 频段是按照运营商间不留间隔的方式进行频率分配的。为了避免交叉时隙干扰,各运营商D 频段的子帧配置需保持一致。经总部研究决定,安装公司4G 网络D 频段子帧统一设置为1UL∶3DL(10∶2∶2)。同时为了减少终端的异频段测量时间,改善客户感知,F 频段、D 频段应保持帧同步,即帧头对齐。各频段具体配置如下。
F 频段业务子帧配置为3DL∶1UL。特殊子帧配置:在同一覆盖区域,当TDS 和TDL 同厂家且为华为、中兴或者大唐时,特殊子帧配置为9∶3∶2,与其他覆盖区域交界处配置为6∶6∶2;当TDL 厂家为烽火、新邮通自研设备时,特殊子帧配置为3∶9∶2;其他情况特殊子帧全部配置为6∶6∶2。
D 频段业务子帧配置为1∶3,特殊子帧配置为10∶2∶2。
7.规模数量
本单位工程共包括宏蜂窝基站71个,均为新建基站。共配置S111 基站62个、S11 基站9个,新增宏基站载波204个。主设备由中兴和华为厂商提供。本单位工程的基站主要分布在一般城区、县城、乡镇和农村。
与可研批复相比,一阶段设计建设数量同可研批复不存在差异。本单位工程宏蜂窝基站规模配置如表17-4所示。
表17-4 本单位工程宏蜂窝基站规模配置表
续表
8.天线设置
宏基站天线选型和使用应能够满足本期工程网络建设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考虑4G 网络扩容及技术演进的需求,并积极探索针对特殊覆盖场景、特殊工程建设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
(1)以八通道天线为主,二通道天线主要用于密集城区的补盲建设。
(2)为了保障良好的网络质量和性能,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原则上4G 网络基站应尽可能采用独立天馈系统。新增天馈确实困难的站址可采用具备独立电调功能的天线。
(3)应与现有天馈系统协同考虑,避免对现网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合路建设时应考虑与拟合路系统的覆盖一致性要求及覆盖收缩。降低合路天线对后续维护优化工作的影响和限制。独立建设时应保证空间隔离度以满足系统共存要求。
(4)在满足本期网络部署需求的基础上,应适当考虑4G 网络扩容和技术演进的需求。潜在容量站点应为F、D 多载频部署预留天线位置或天线共用条件。
(5)优先采用集团集采的天线类型,不在集团集采范围内的小型化天线及美化天线等应在中国移动企标范围内选择,且性能指标须满足要求。
(6)本期新增的微基站,应根据其应用场景和受限因素,选择天线形态适宜(内置或外置,尺寸符合安装要求)、增益及半功率角合适的双通道天线。
(7)在保证整体网络覆盖的前提下,针对一些特殊覆盖场景和特殊建设需求场景,探索使用新型天线。例如,某些需要提升覆盖能力的农村站点,采用相对高增益的FA 窄频智能天线;高铁场景,采用水平波束更窄、增益更高的双通道天线;使用“近处打”方式进行居民楼深度覆盖的,采用垂直半功率角更宽的天线等。
根据基站资源排查情况,本工程吉林地区有638个新建宏基站采用新建独立天馈方式,本工程基站使用各类型天线具体规模见表17-5。
本工程项目设计共71个基站,均采用新建独立天馈方式,采用204 面FAD 频段智能天线。
9.主要工程量
本单位工程安装71个TD-LTE 宏蜂窝基站的设备及天馈系统。主要安装工作量汇总见表17-6。
表17-5 基站天线设置表
表17-6 宏蜂窝基站主要安装工程量总表
17.1.3 主要参数设置方案
1.PCI 设置
PCI(Physical Cell I
D.)是标识小区的物理小区识别码,每一个小区都有一个PCI 与之相对应。TD-LTE 系统共有504个PCI,取值范围为0~503,采用模3 方式分成168 组,每组包含3个小区ID。
PCI 规划可由规划软件实现。为避免出现未来网络扩容引起PCI 冲突问题,应适当预留物理小区标识资源。
PCI 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不冲突原则:保证同频相邻小区之间的PCI 不同。
②不混淆原则:同站3个小区配置不同的PCI 模3;相邻小区之间应尽量选择干扰最优的PCI 值,即邻站(干扰大的小区间)尽量配置不同的PCI 模3 和PCI 模30。
③最优化原则:保证同PCI 的小区具有足够的复用距离。
④对于异频段组网的,各频段可独立规划PCI。
⑤若后续考虑扩容和小型化基站等应用,应进行PCI 资源的预留。
对异厂家的边界进行PCI 规划时,为了避免PCI 冲突,可以参照以下3 种方法规划。
①统一进行全网的PCI 规划,可避免边界PCI 冲突。
②A 厂家先规划,然后B 厂家再锁定A 厂家的PCI 规划结果,规划B 厂家的PCI,可避免边界PCI 冲突,具体由省公司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实施。
③在厂家的边界区域各自划分2~5 km 的边界地带,两个厂家的边界地带PCI 可用范围分开使用,避免PCI 冲突。
推荐使用第一种方法避免异厂家边界的PCI 冲突,对于边界新增站点或者新增小区的PCI 规划,或者修改厂家A 或B 的边界小区PCI 时,必须同时知会厂家A 和B,双方进行PCI 冲突核查。
2.TA 及TA list 设置
1)设置原则
在规划和部署TA/TA list 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考虑厂家实现及组网情况,TA list 初期暂按一个TA 考虑。
(2)为便于网络管理,应避免TA 跨厂家设置。
(3)为保证CSFB 被叫接通性能,TA 边界不能跨MSC POOL。
(4)对于POOL 内部,可按照TA 寻呼能力进行规划(初步建议密集城区TA 包含的小区数目不超过800个,一般城区TA 包含的小区数目不超过2 000个,并根据室分和微蜂窝建设情况适当调整),若考虑更好的语音回落性能,建议TA 参照LA 覆盖范围进行规划。
(5)对于POOL 边界,应严格保证TA 和LA 在同区域的对应关系,保证无线边缘对齐,避免寻呼失败。
2)设置方案
TA list(跟踪区标识)由三部分组成,即MCC +MNC +TAC。
TD-LTE 网络的MCC 和MNC 码段与GSM/TD-SCDMA 网络共用,MCC 设置为460,MNC 设置为00。
TAC 是跟踪区号码,为一个2 字节的十六进制编码,表示为X1X2X3X4,取值范围为0x0000~0xFFFF(0~65 535)。全部为0 的编码不用。
TAC 码号的规划与LAC 的规划分配统一,X1X2 由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总部统一分配,X3X4 由各省自行分配。
3)邻区规划原则
(1)建网初期邻区规划的策略重点在于增加邻区,以保证基本的网络性能。后续根据实际需求增减邻区。
(2)在邻区设置中保证合理的邻区列表长度,尽量保证信号最好的邻小区添加在邻区列表中,避免不必要的冗余邻区关系。
(3)邻区初始规划应以网络仿真数据为基础依据,对于同频段高比例升级的场景可以原TD-SCDMA 网络邻区规划现状为基础,在网络建成后主要采取以MR、扫频数据和地理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完善邻区列表。
(4)地理位置上直接相邻的小区一般要作为邻区,即第一层邻区都应该在邻区列表中。
(5)邻区一般要求互配,即A 扇区载频把B 扇区作为邻区,B 也要把A 作为邻区。在一些特殊场合,可能要求配置单向邻区,如高层室内覆盖与室外宏小区配置室外到室内小区的单向邻区。
(6)当TD-LTE 邻区为F/D 共站时,为控制邻区数量,优先配置F 邻区,同时还需考虑F/D 小区话务均衡和容量的情况。
(7)在4G 建网初期,应合理配置异系统邻区以保证用户业务体验的连续性。针对4G网络与现有GSM、TD-SCDMA 网络数据业务及话音业务的互操作策略配置邻区。
(8)当GSM 邻区GSM900/DCS1800 共站时,为控制邻区数量,优先配置GSM900 邻区,同时还需考虑GSM900/DCS1800 话务均衡和容量的情况,壅塞的DCS1800 小区尽量不要配置。
3.基站标识(eNodeB-ID)
eNodeB-ID 为20 bit 长度,可用X1X2X3X4X5(X1~X5 均为4 bit 长)表示,取值范围为0x00000~0xFFFFF,全部为0 的编码不用。X1 和X2 由集团统一分配,X3~X5 由省里自行分配。省公司在有新的eNodeB-ID 资源需求时按照网络部相关流程进行申请。
2014年11月,为支撑LTE 网络三期建设,克服现有eNodeB-ID 码号资源短缺的情况,集团对现有的eNodeB-ID 资源进行扩充。根据集团建议,拟采用四色原则通过省间复用且相邻省不复用的方式进行再分配,可确保省内和相邻省eNodeB-ID(20 位)不同,从而保证在切换中不存在问题。同时,为满足全网LTE Cell-ID(共28 位,Cell-ID =eNodeB-ID(20 bit)+Sector-ID(8 bit))的唯一性,eNodeB 复用后需将前期Sector-ID 的前两位统一设置的“00”,修改为“10”,从而保证定位等业务层面不存在问题,请分配到复用号段的省份务必将Cell-ID 中后8 位的Sector-ID 的前两位置为“10”,Sector-ID 的后6 位仍由省内自行分配。吉林省本期工程不涉及eNodeB-ID 资源扩充。
4.小区标识(ECGI)
小区标识(ECGI)用于在无线网络子系统中唯一地识别一个小区。
ECGI =eNodeB-ID +Cell-ID,为28 bit 长度,前20 bit 为eNodeB-ID 的值,后8 bit为Cell-ID 的值,其取值范围为0x0000000~0xFFFFFFF。eNodeB-ID 值的设置参见上文,根据分工界面Cell-ID 的值由省网优中心统一分配。
5.IP 地址设置
TD-LTE 基站采用网管与业务地址分离的原则,每个基站分配两个IP 地址,一个用于网管,另一个用于业务和控制(S1/X2),且两个IP 地址属于不同的网段。
网管地址由各省按照省内网管网地址自行规划,用于eNodeB 与省网管互联,可分省复用,全网统一规划两个B 的地址用户网管互联,具体为100.92.0.0/16~100.93.0.0/16 共两个B 的地址段。
各地市业务地址规划中,每个地市公司分配N个连续的C 类地址,以保证在地市出口能够聚合为一条X.Y.Q.H/M(16≤M≤24)的路由,具体的地市分配规则由各省网优中心统筹考虑。每个地市核心层PTN 节点只发布基站汇聚后的路由,省会核心层PTN 节点发布基站汇聚和核心网汇聚路由。
随着TD-LTE 网络的建设、优化和运营,TD-LTE 网络日益成熟,新技术不断引入,重点无线优化参数也逐步完善,可分为以下七大类。
①功率控制类参数。
②Band41 引入后相关参数。
③移动性管理类参数。
《中国移动TD-LTE重点优化参数配置指导手册》
④邻区及互操作参数。
⑤CSFB 开关及DRX 节电类参数配置。
⑥接入类参数。
⑦HARQ 参数。
无线参数需要根据每个小区的无线环境及业务需求制订,此处将常规场景下的参数配置原则总结如下,详细的参数配置原则可参见集团网络部下发的材料《中国移动TD-LTE 重点优化参数配置指导手册(2015年更新)》。
1)功率控制类参数
功率控制类参数如表17-7所示。
表17-7 功率控制类参数表
续表
续表
2)Band41 引入后相关参数
(1)4G mFBI(多频段指示)参数配置建议。
Band38 和Band41 重叠(2 575~2 620 MHz)的D 频段小区,为支持终端在4G 小区驻留及系统内重选,SIB1 中配置主频段工作在Band38,辅频段指示Band41;作为异频邻区,SIB5 中按Band38 的EARFCN 配置异频频点,辅频段指示Band41。连接态无须额外配置相关参数。驻留及重选相关参数配置建议如表17-8所示。
表17-8 mFBI(多频段指示)参数配置建议
(2)Band41 引入后2G 邻区配置指导建议。
针对Band38 和Band41 重叠频谱(2 575~2 620 MHz)的4G 邻区,2G 到4G 互操作采用双频点方案,即在2G 广播消息SI2quarter 中同时下发Band38 和Band41 的两个EARFCN,这两个EARFCN 对应同一个物理频点,配置的优先级和互操作参数都相同。
各厂家设备均在网管上针对同一物理频点直接配置两个LTE 邻区(一个Band38 的EARFCN,一个Band41 的EARFCN),网络按照EARFCN 由小到大顺序下发4G 频点信息,Band41 的EARFCN 在最后下发。目前2G 现网设备除贝尔公司的设备以外,其他厂家设备均可配置和下发Band41 的EARFCN。贝尔公司支持2G 双频点方案的版本号为BSSSAL04D04。
3)移动性管理类参数
LTE 中的终端移动性管理分为空闲态移动性管理和连接态移动性管理。
(1)空闲态移动性管理主要是通过驻留参数和小区选择参数的设置来完成的,主要包括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时候UE 驻留到一个小区,及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时候UE 搜索一个新的小区去驻留。与2G/3G 系统不同的是,LTE 中在空闲态移动性管理中增加了频率优先级的概念,即在同时有多个频点覆盖的区域,可以要求UE 不单纯按照信号强弱对比来选择驻留小区,而是可以要求UE 首先参考频率等级高低,然后再参考不同频率小区信号强度的对比,来选择驻留小区的顺序。
(2)连接态移动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切换来完成的,主要包括UE 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时候开始测量并上报测量结果以辅助网络触发切换流程。
移动性管理类参数需要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因地制宜地进行参数配置,使得终端驻留在质量最高的小区,获得最优的服务质量。
4)邻区及互操作参数
(1)4G 到3G/2G 网络的空闲态互操作。
4G 到3G/2G 的重选为高优先级到低优先级网络的重选,涉及的重选参数包括异系统启测门限、本系统判决门限、异系统判决门限和重选迟滞时间。LTE 到3G/2G 空闲态重选参数取值建议如表17-9所示。
表17-9 LTE 到3G/2G 空闲态重选参数取值建议
注:①LTE 到3G/2G 重选的异系统启测门限与LTE 到低或同优先级异频重选的启测门限是同一参数。当LTE 小区不存在相同或低优先级异频邻区时,该门限可设置较低,否则应按异频重选的启测门限设置,一般高于-100 dBm。
②在优先级配置2 情况下,室分LTE 信号高于一定门限A(例如-112 dBm)即可从室外LTE 重选到室分LTE,为避免室内外异频之间乒乓重选,室分LTE 到室外LTE 重选的测量启测门限应不高于A。
③当LTE 小区不存在低优先级异频邻区时,该门限可设置较低,但需比LTE 网络下最小接入电平(Qrxlevmin)高2~4 dB。在LTE 信号衰减较快的场景,可适当提高该值,使得用户尽早重选至异系统小区。当LTE 小区存在低优先级异频邻区时,该门限应按异频重选的启测门限设置(例如优先级配置1 情况下,室分LTE 到室外3G/2G 的本系统判决门限)。
④一般情况下,LTE 到3G/2G 重选的异系统判决门限满足可接入即可,但为避免LTE→3G→2G 连续重选,LTE 到3G 重选的3G 门限要求比3G 到2G 小区重选的3G 门限高2~3 dB。在LTE 存在低优先级异频邻区时(例如优先级配置1情况下,室分LTE 到室外3G/2G 的本系统判决门限),由于本系统判决门限较容易满足,为使用户尽量驻留LTE 网络,将该异系统判决门限适当提高,为避免用户在LTE 脱网,该门限可根据3G/2G 实际覆盖情况进行调整。
(2)4G 到3G/2G 网络连接态互操作。
互操作方案可以是基于测量的重定向,也可以是盲重定向。基于测量的重定向涉及的测量事件包括A2 和B2;盲重定向涉及的测量事件仅包括A2。当网络收到触发异系统的A2 测量报告时,下发B2 测量控制消息;当网络收到B2 测量报告时,基于测量结果下发重定向消息;当网络未收到B2 测量报告,但收到盲重定向的A2 测量报告时,随机选择邻区下发盲重定向消息。连接态基于测量重定向参数取值建议如表17-10所示。
表17-10 连接态基于测量重定向参数取值建议
注:①本系统判决门限可与LTE 到3G/2G 重选的本系统判决门限保持一致。
5)接入类参数
接入类参数如表17-11所示。
表17-11 接入类参数表
续表
6)HARQ 参数
HARQ 参数如表17-12所示。
表17-12 HARQ 参数表
17.1.4 系统间干扰规避
TD-LTE 与其他系统的干扰隔离度如表17-13所示。
表17-13 TD-LTE 与其他系统的干扰隔离度
系统天线间的隔离距离如图17-2(a)、(d)所示,水平隔离距离及垂直隔离距离均指两副天线相邻内侧边到边的距离。应注意,对于水平设置的相邻两副天线的距离核算前提是两天线中心连线与天线法线方向相垂直;当两天线方向角相向转动,或者其中一副天线安装位置前后发生移动时[见图17-2(b)、(c)],可能对天线间隔离度带来恶化,需要适当扩大天线间距离以满足干扰隔离要求。
核算F 频段与DCS1800 系统的隔离结果是基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研究院的最新测试结论。其他频段/系统间隔离距离使用下面的公式。
①水平隔离。水平隔离时,隔离度与隔离距离间的关系可以由下面的公式描述,即
图17-2 系统间隔离距离示意图
(a)水平隔离;(b)方向偏转;(c)位置交错;(d)垂直隔离
式中 GTx——发射天线在信号辐射方向上的增益(dB);
GRx——接收天线在信号辐射方向上的增益(dB);
dh——天线水平方向的间距(m);
λ——载波波长,计算杂散干扰和互调干扰隔离度时为被干扰系统接收波长,计算阻塞干扰隔离度时为干扰系统发射波长(m)。
②垂直隔离。垂直隔离时,隔离度与隔离距离间的关系可以由下面的公式描述,即
式中 dv——天线垂直方向的间距(m);
λ——载波波长,计算杂散干扰和互调干扰隔离度时为被干扰系统接收波长,计算阻塞干扰隔离度时为干扰系统发射波长(m)。
综合考虑系统间隔离度要求及现网系统间干扰实际测试结果,TD-LTE 与其他系统共站址时的干扰规避措施如下。
1.TD-LTE 宏站(F 频段)与其他系统共站址时的干扰规避
(1)若存在GSM900 系统的二次谐波干扰,应更换GSM900 系统天线。
(2)若存在DCS1800 系统的三阶互调干扰,应更换DCS1800 系统天线(天线三阶互调抑制指标优于-133 dBc)。
(3)开启动态AGC 功能提升F 频段RRU 的抗阻塞能力。
(4)在工程实施中,两系统天线之间适当进行垂直或水平空间隔离,建议TD-LTE F频段基站天线安装间距采用以下标准。
①TD-LTE 线阵与GSM900 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不小于0.5m,垂直隔离距离不小于0.3m。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1800 MHz 和1900 MHz 频段国际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射频技术指标和台站设置要求的通知》及附件1 和2
②FDD LTE(1.8 GHz)下行链路工作在1 875 MHz 以下,且TD-LTE RRU 阻塞指标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1800 MHz 和1900 MHz 频段国际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射频技术指标和台站设置要求的通知》(工信部无函〔2012〕 559 号)要求时,TD-LTE 线阵和FDD LTE(1.8 GHz)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不小于0.5m,垂直隔离距离不小于0.2m。
③FDD LTE(1.8 GHz)下行链路工作在1 875 MHz 以下,且TD-LTE RRU 阻塞指标不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1800 MHz 和1900 MHz频段国际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射频技术指标和台站设置要求的通知》(工信部无函〔2012〕 559 号)要求时,TD-LTE 线阵和FDD LTE(1.8 GHz)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不小于3m,垂直隔离距离不小于0.2m。
对于不能并排同向安装的,其隔离距离须适当增加:如发射-接收天线辐射方向在其半功率角边缘时,水平隔离距离不小于10m;如发射-接收天线辐射方向正对时(收发天线下倾角均按3°考虑),水平隔离距离不小于20m。
对于发射-接收天线辐射方向的其他情况可参照上述两种情况合理考虑。
④TD-LTE 线阵和CDMA1X/CDMA2000/WCDMA 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不小于0.5m,垂直隔离距离不小于0.2m。
⑤TD-LTE 系统与PHS 系统共址时的天线间距要求:由于部分地区PHS 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在2011年年底前退频,对TD-LTE 产生邻频干扰。建议通过与其他运营商协调并推动政府落实PHS 退频来解决干扰。
2.TD-LTE 宏站(D 频段)与其他系统共站址时的干扰规避
在工程实施中,两系统天线之间适当进行垂直或水平空间隔离,建议TD-LTE D 频段基站天线安装间距采用以下标准。
(1)TD-LTE 线阵和GSM/DCS/CDMA1X/CDMA2000/WCDMA 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不小于0.5m,垂直隔离距离不小于0.2m。
(2)TD-LTE(D 频段)系统工作在2 570~2 620 MHz 时,TD-LTE 线阵和WLAN 全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不小于2m,垂直隔离距离不小于0.3m。
(3)TD- SCDMA(A 频段)设备符合YD/T 1365—2006《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络设备技术要求》及《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关于发布<2 GHz 频段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射频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信无函〔2007〕 22 号)要求时,TD-SCDMA 与TD-LTE 异时隙配置,TD-LTE 线阵与TD-SCDMA定向天线间距要求:同向安装时,建议采用垂直隔离方式,垂直隔离距离不小于0.7m。
《2GHz 频段TD- 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射频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及附件
(4)TD-SCDMA(A 频段)符合《中国移动TD-SCDMA 无线子系统硬件技术规范(2010年)》要求时,TD-SCDMA 与TD-LTE 异时隙配置,TD-LTE 线阵与TD-SCDMA 定向天线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不小于0.5m,垂直隔离距离不小于0.2m。
《中国移动TD-SCDMA无线子系统设备规范》
3.TD-LTE 宏站与其他系统非共站址时的干扰规避
TD-LTE 宏站与其他系统非共站址情况时,应尽量保证两个系统基站天线距离50m 以上(对于PHS 应通过退频来解决干扰),在天线方向设置时避免天线正对情况的出现,天线下倾角(含电下倾和机械下倾)不小于6°。
4.TD-LTE(E 频段)与其他系统共站址时的干扰规避
中国移动拥有E 频段的2 320~2 370 MHz,用于TD-LTE 的室内覆盖。E 频段的TDLTE 基站射频仅支持2 320~2 370 MHz 的50 MHz 带宽,但由于终端需要支持国际漫游,E频段终端支持全部2 300~2 400 MHz。
(1)TD-LTE E 频段的主要干扰包括以下几个。
①TD-LTE 基站对WLAN AP 的阻塞干扰。
②TD-LTE 终端对WLAN 终端的阻塞干扰。
③WLAN 终端对TD-LTE 终端的杂散干扰。
(2)TD-LTE E 频段的干扰隔离要求及规避措施如下。
①频率协调,优先选用E 频段中的低频点部署TD-LTE。
②增加空间隔离,保证TD-LTE 室分天线和WLAN AP 天线间有4m 以上隔离距离。
③提高WLAN AP 阻塞指标,在2 370 MHz 处可抵抗功率-24 dBm/20 MHz 干扰信号,保证TD-LTE 室分天线与WLAN 放装型AP 在间距2m 时无干扰。
④提高WLAN 终端阻塞指标至-20 dBm/20 MHz 干扰信号,保证TD- LTE 终端与WLAN 终端在间距0.5m 时无干扰。
⑤适当提高WLAN 覆盖电平,增加WLAN 终端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从而提高其抗系统外干扰的能力。
17.1.5 设备安装及抗震加固
1.基站设备平面布置及安装
各基站机房内设备布置应连线合理、整齐美观,以维护方便、操作安全、便于施工为原则,并应预留出扩容设备的位置。
基站无线设备的平面布置见附录A。
2.基站走线架布置及安装
根据吉林移动与吉林铁塔的分工界面,基站走线架由铁塔公司负责设计、安装。本设计根据吉林移动和吉林铁塔签订的验收协议,对走线架安装工艺和抗震加固提出技术要求。基站无线机架要求为上走线。无线机架除与地面加固和架间相连外,还应与走线架加固连接。同时要遵照厂商要求进行安装及调测。
室内走线架一般采用400mm或600mm宽的标准定型产品,安装在机架上方,上沿距机房地面高度一般为2 200~2 600 mm,如果是在原有走线架上方再新增一层走线架,则新增走线架与原有走线架之间须间隔200mm以上。走线架采用顶棚吊挂、侧边支撑及终端与墙加固等方式加固。安装室内走线架时,要求保证其整体不晃动、牢固可靠,同时走线架均要敷设接地线,与机房室内接地排连接。
室外走线架要求采用400mm或600mm宽、50 mm×50 mm×5mm角钢和40 mm×4 mm扁钢制成,表面涂灰色防锈漆。一般每隔2.5m 左右加固一次,在拐弯或终端需增设加固点。水平走线架可采用支撑加固,终端靠近女儿墙可加固在女儿墙上;垂直走线架可采用加固件或角钢用膨胀螺栓加固在楼房外墙壁上。
3.基站天馈线系统布置及安装
1)基站天馈系统布置及安装
TD-LTE 天线对抱杆固定的具体要求见图17-3。
图17-3 线阵天线安装示意图
TD-LTE 天线对天线抱杆的要求如下。
①安装抱杆直径为φ50~90 mm。
②天线的安装位置必须位于天线架避雷针的保护角内。
③安装工具为16mm开口扳手(适用于M10 零件)。
④安装时,看清天线的方向标签,分清上下端,有N 头的一端朝下。
天线安装高度应满足规划要求,并考虑周围环境和建筑物平均高度,天线安装位置及方向角的设置应当满足小区覆盖需求,基站附近天线正前方不得有高的建筑物和地物遮挡,天线照射方向上不能被同址建筑物上的构件、广告牌、其他系统天线及抱杆等设施遮挡。
当天线安装在屋顶平台时,应综合考虑楼面长度和女儿墙高度、天线垂直半功率角以及未来网优调整天线方向可能达到的最大下倾角度,核算适当的天线挂高,使得天线主瓣不被近处的物体(如楼面、女儿墙等)所阻挡,如图17-4所示。
图17-4 天线安装在屋顶平台时距楼边缘位置/高度间关系示意图
2)GPS 天馈系统布置及安装
对于基站GPS 天线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GPS 天线应安装在较开阔的位置上并保持垂直,垂直度各向偏差不得超过1°,离开周围金属物体的距离不小于1.5m,条件许可时大于2m,GPS 天线必须安装在较空旷位置,上方90°范围内(至少南向45°)应无建筑物遮挡。
②GPS 天线避免放置于基站射频天线主瓣的近距离辐射区域,不能位于微波天线的微波信号下方、高压电缆的下方以及电视发射塔的强辐射下。
③GPS 天线应处在避雷针顶点下倾45°保护范围内。
④GPS 天线不得处于区域内最高点。
⑤GPS 应与至少4颗GPS 卫星保持直线无遮拦连接。
⑥两个或多个GPS 天线安装时要保持2m 以上的间距。
⑦为保证本工程同步信号的性能,TD-L 与TD-S 为不同厂家的建议新建GPS 系统。TD-L 与TD-S 为同一厂家的情况下,当TD-L 需要共用GPS 系统时,应充分考虑馈线、分路器等器件带来的损耗,确保GPS 信号强度满足接收灵敏度要求。GPS 天线安装示意图工艺要求如图17-5所示。
对于基站GPS 馈线的布放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GPS 馈线使用馈线卡子沿走线架或角钢固定,每隔1m 左右固定一次,不得有交叉、扭曲、裂痕等情况。馈线弯曲半径必须满足要求,1/2 in 馈线最小弯曲半径为70mm(一次性弯曲)。
②馈线进户前,要有防水弯,馈线布放完毕后,墙孔需用穿墙板及密封胶做好密封工作。
③为绿色环保、低碳,GPS 馈线在施工中应量裁布放,GPS 馈线不允许盘留。
根据不同场景下GPS 馈线长度要求,本工程GPS 馈线设计长度需满足GPS 信号强度及接收灵敏度要求。对于新建GPS 和共用GPS 场景,主要厂家支持的最大馈线长度见表17-14。
图17-5 GPS 天线安装示意图工艺要求
表17-14 本地市不同设置场景下GPS 最大馈线长度
续表
对于本期工程,华为产品不需单独安装GPS 馈线避雷器,中兴产品GPS 馈线避雷器安装在BBU 的走线导风插箱内,走线导风插箱安装于BBU 下方。
3)跳线安装
TD-LTE 系统室外需要安装RRU 设备,每个RRU 通过跳线与天线阵相连,安装位置要受跳线长度限制,在跳线长度允许的范围内可将RRU 安装于抱杆、铁塔、女儿墙、楼顶平台等处。
华为和中兴设备提供商提供的TD-LTE 天馈系统中馈线包括一根GPS 馈线,每扇区均有一根光缆、一根RRU 电源线,所以室外原则上共站不需新增室外走线架,新建站点考虑到以后其他系统的需求,需新增室外走线架或角钢对馈线进行加固。
线缆使用绑扎带沿走线架或角钢固定,每隔0.8m 固定一次,不得有交叉、扭曲、裂痕等情况。馈线弯曲半径必须满足要求,1/2 in 馈线最小弯曲半径为70mm(一次性弯曲)。
馈线进户前,要有流水弯,馈线布放完毕后,墙孔需用穿墙板及密封胶做好密封工作。
4.抗震加固要求
根据《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的要求,设备安装须考虑抗震加固。电信设备安装设计的抗震设防烈度,应与安装设备的电信房屋的抗震设防烈度相同。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基本烈度,各类电信房屋设防类别应执行《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的有关规定。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1.0.2 款的要求,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抗震设防类别及烈度(www.xing528.com)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本期工程所属吉林市(龙潭区、船营区)、桦甸市、蛟河市、舒兰市属于抗震设防区,各设备安装地点抗震设防烈度如表17-15所示。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表17-15 本期工程抗震设防烈度表
根据《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第1.0.3 条要求,抗震设防区的所有通信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新建、改建、扩建的通信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
根据《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第3.0.1 条要求,通信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3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它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通信建筑工程和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通信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它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通信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通信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它指除(1)、(2)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通信建筑。简称丙类。
根据《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第3.0.2 条要求,通信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表17-16 的规定。
表17-16 通信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根据《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第3.0.3 条的要求,通信建筑的辅助生产用房,应与生产用房的抗震设防类别相同。
根据《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第4.0.1 条的要求,各抗震设防类别通信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时应按比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通信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
(3)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时应按比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遵照上述各项规定,本期设备机房按照规范《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采用标准设防类(丙类)设防要求。
本期通信设备的抗震设防措施根据表17-17所示确定抗震设防烈度。
表17-17 本期工程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表
2)抗震加固设计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可由我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查询获得。
设备重要度系数、设备对楼面的反应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等,按照规范《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第4 章公式(4.1.1-1)取用。
设备参数:本期项目各类设备基本参数如表17-18所示。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
表17-18 本期工程设备抗震性能需求表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按表17-19 取定。
表17-1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参数按照设防地震进行计算。
锚栓受力,根据规范《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的6.1 节、6.2节选取参数并计算。
基材受力,根据《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的6.3 节选取参数并计算。
3)抗震加固设计计算方法
(1)设备的水平地震作用,按照规范《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的第4 章相关要求计算,即
式中 FH——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
α——相应于建筑物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k1——设备重要度系数;
k2——设备对楼面的反应系数;
G——设备等效总重力荷载,可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5%(N);
h——设备所在楼面的地上高度(m);
H——建筑物地上总高度(m)。
(2)锚栓实际受力。按照规范《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的第4 章相关要求计算。
(3)锚栓钢材的承载力验算。根据规范《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第6 章提供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
(4)受力验算。根据规范《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第6 章提供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
同时承受剪力和拉力的锚栓,应符合公式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
式中 Nv,Nt——某个普通螺栓或铆钉所承受的剪力和拉力;
——一个普通螺栓的受剪、受拉力设计值。
4)台式、自立式电信设备安装抗震措施
(1)抗震加固锚栓基本要求。
一般通信类设备抗震连接后锚固连接安全等级为一级,仅安装无线设备的基站设备抗震连接后锚固连接安全等级为二级。
一般地[根据规范《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第4.1.1 条],锚栓应按受拉状态生命线工程选用。当局站位于三、四类场地或8 度以上地区时,还应由建筑结构专业人员进行复核。
施工前应根据图纸资料或现场实地检测确定室内地面非结构层厚度,锚栓长度应为有效锚固长度与非结构层厚度之和。当没有实测资料时,可按照不小于表17-20 所确定的长度认定楼面非结构层厚度。
表17-20 各类楼面非结构层厚度 mm
注:屋面设备应另行根据屋面建筑做法确定。
(2)台式电信设备抗震措施。
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条文说明,台式电信设备安装组合架没有定型产品,因此在加工制作时,选用的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电信设备与组合架应安装牢固,防止地震时设备掉落。
6 度和7 度抗震设防时,小型台式设备宜用组合机架方式安装。组合架顶部应与铁架上梁或房屋构件加固,底部应与地面加固,所用锚栓规格按《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的公式计算确定。
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第5.2.2 条的要求,对于8 度及8 度以上的抗震设防,小型台式设备应安装在抗震组合柜内。抗震组合柜顶部应与铁架上梁或房屋构件加固,底部应与地面加固,所用锚栓规格按《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的公式计算确定。
对在桌面上进行操作的台式设备,可用压条直接固定在桌面上,也可在桌面上设置下凹形底座,将设备直接蹲坐在凹形底座内。
(3)自立式电信设备抗震措施。
①抗震措施要求。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条文说明,自立式通信设备是指宽度为650~800 mm、深度为500~800 mm、高度为2 000mm 或2 000mm以下,重量较重、重心较低、顶部不用铁架安装的设备。
根据《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第5.3.1 条的要求,6~9 度抗震设防时,自立式设备底部应与地面加固。其锚栓规格按《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的公式计算确定。
根据《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第5.3.2 条的要求,6~9 度抗震设防时,按上述计算的螺栓直径超过M12 时,设备顶部应采用连接构件支撑加固,连接构件及地面加固锚栓的规格按《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的公式计算确定。
②抗震加固锚栓。根据计算及规范相关规定,高度小于2 000 mm、宽度为650~800 mm深度为500~800 mm、质量小于300 kg 的设备,为自立式设备。其地脚锚栓数量及型号按表17-21 取用。当设备高度小于2 000 mm,宽度及深度不小于400 mm,或设备质量大于300 kg时,地脚锚栓数量及型号的取用由于表17-21 不满足,此时可采用上部增加支撑的“架式设备”安装方式;当宽度或深度小于400mm时应采用“架式设备”安装方式。
表17-21 设备地脚锚栓规格数量
注:(1)本表适用于机列中单台设备质量不大于300 kg 的情况。
(2)“上层”指建筑物地上楼层的上半部分,“下层”指建筑物地上楼层的下半部分;处于建筑物地上楼层中间部位的,按上层取用;单层房屋按表中下层考虑。
(3)锚栓长度为锚栓有效锚固长度加上非结构层厚度,有效锚固长度为7d0;非结构层的确定应根据实际基站情况确定。
(4)9 度区机房设备安装除满足表中要求外,还需结构专业人员复核。
(4)挂墙式电信设备抗震措施。
应当对墙体材料进行检测,不得安装于空心砌块墙或轻质隔墙上。当设备质量不大于10 kg 且设备中心与墙体距离不大于150mm时,可采用4个不小于M10 的锚栓直接固定于墙上,不满足本条件的设备宜在设备底部增加三角支架进行支撑。
5)移动天馈线安装抗震措施
(1)移动天线安装抗震措施。
①室外天线与天线支撑杆的连接应不少于两处。
②室外天线与支撑杆连接处的连接螺栓直径应不小于M8。
③室内天线的安装应用不小于M6 的螺栓固定。
④对于特殊场合的天线安装应专门设计,并符合抗震加固要求。
(2)移动馈线安装抗震措施。
①馈线安装应采用专用的走线架(槽)或者走线管道。
②馈线安装在走线架(槽)中时,水平方向至少每隔1.5m 用馈线卡固定一次,垂直方向至少每隔1m 用馈线卡固定一次。
③馈线与天线的连接处不宜太紧,接头处宜留有一定富余度。
(3)天线立杆安装抗震措施。
天线立杆设计由土建专业负责,各类型天线立杆安装抗震说明及图纸可参阅土建专业设计文件。
6)本期工程主要设备抗震类型及设计、施工要求
本期工程主要设备抗震类型及抗震加固锚栓尺寸见附表:各基站无线设备抗震类型及抗震加固锚栓尺寸表。
《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图集》(YD 5060—2010)
本期工程按照《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YD/T 5026—2005)所对应的要求,参考我国通信行业标准《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图集》(YD 5060—2010)进行设备安装抗震设计。
本设计以规范《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图集》(YD 5060—2010)为基础。
17.1.6 安全生产要求
通信生产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点,要求参与通信生产的所有设备、设施的技术性能要安全、可靠;要求操作、使用这些设备和设施的人员具有迅速、准确、安全的操作技能。在研制、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时,应首先考虑安全技术措施的可靠性;其次,在通信生产过程中,消除存在的危险因素,制订应急预案。
为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保护员工和企业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工作秩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公用电信网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等活动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通信安全生产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1.安全生产责任
1)建设单位安全生产责任
(1)建立完善的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确定责任人。
(2)通信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费按建安工程费的1.5%计取,在工程概预算中明确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不得打折;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明确支付方式、数额及时限。
(3)建设单位不得对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提出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不得压缩合同规定的工期。
(4)建设单位在通信工程开工前,应当就落实保证安全生产的措施进行全面系统的布置,明确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
(5)建设单位在对施工单位进行资格审查时,应当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以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否经通信主管部门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进行审查;有关人员未经考核合格的,不得认定投标单位的投标资格。
(6)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7)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
(8)建设单位应当将拆除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
2)勘察、设计单位安全生产责任
(1)勘察单位应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标准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的需要。
(2)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3)设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对其设计安全性负责。
(4)设计单位编制工程概预算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全额列出安全生产费用。
(5)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6)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
(7)设计单位应参与与设计有关的安全生产事故分析,并承担相应责任。
3)监理单位安全生产责任
(1)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工程建设生产安全承担监理责任。
(2)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监理人员的安全监理责任,建立监理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总监理工程师和安全监理人员须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通信主管部门核发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3)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要求。
(4)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监督工程建设单位安全生产费是否按照工程承包合同中预定的时限足额支付,施工单位是否合理有效使用安全生产费,专款专用。
(5)工程监理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4)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
(1)施工单位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活动,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等条件,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承揽工程。
(2)施工单位应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建立生产安全事故紧急预案。
(3)建立安全生产费用预算,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4)建设工程实施施工总承包的,由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
(5)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工作。
(6)施工单位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7)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在施工现场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
(8)施工单位应当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2.易发问题及安全风险点说明
1)设备安装易发问题及安全风险点说明
(1)设备安装易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在已有运行设备的机房内作业时,没有划定施工作业区域,作业人员随意触碰已有运行设备,随意触碰消防设施。
②擅自关断运行设备的电源开关。
③擅自将交流电源线挂在通信设备上。
④脚踩铁架、机架、电缆走道、端子板及弹簧排。
⑤放置工具和器材在铁架、槽道、机架、人字梯上。
⑥设备在安装时(含自立式设备),没有采用膨胀螺栓对地加固。在需要抗震加固的地区,没有按设计要求对设备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⑦布放线缆时,强拉硬拽。在楼顶布放线缆时,没有使用安全带站在窗台上作业。
⑧设备开箱及搬运中的违规操作。
⑨铁件加工及安装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⑩未做好设备接地。
⑪设备加电测试中的违规操作。
(2)设备安装所涉及的工程安全风险点如下。
①技术风险。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所采用的设备都是正规厂家出厂的合格产品,在技术性能上都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要求,技术风险较低。
②管理风险。项目施工单位有差异,施工人员有流动,尤其无线基站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单位因为分工不同,分为前期施工单位、后期施工单位,在多单位配合施工中,存在协同工作风险,施工单位应做好项目实施计划,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应做好项目实施的过程把控。
③资源风险。无线基站设备安装工程涉及在居民区进行作业建设,在站址资源获取或续租上存在资源风险。
④质量风险。施工中工艺水平差异,存在施工质量偏差风险,施工工人对环境或设备不熟悉存在操作风险。
⑤环境风险。施工地点有正在运行的设备,在运行安全方面可能存在风险;施工粉尘对在网运行的设备也可能存在危害。其中无线基站设备安装施工所处居民区,存在业主干扰施工的可能,因此存在业主干扰风险。
此外,具体设备安装施工作业中主要涉及设备安装前开箱、在已有运行设备的机房内作业、需现场进行铁件加工及安装、机架安装和线缆布放以及设备加电测试等关键环节,存在较多涉电作业。
(3)涉及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①设备开箱及搬运中的违规操作。
②未做好设备抗震加固。
③在已有运行设备的机房内作业时违规操作。
④各项涉电作业中的违规操作。
⑤铁件加工及安装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⑥机架安装和线缆布放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⑦未做好设备接地。
⑧设备加电测试中的违规操作。
2)天馈线安装易发问题及安全风险点说明
(1)天馈线安装易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在塔上安装天馈线工作中,没有认真检查塔的固定方式及其牢固程度,盲目上塔作业。
②上、下塔时没按规定路由攀登,人与人之间距离小于3m,行动速度过快。
③天线安装现场没有设置围栏,导致非作业人员误入作业区。
④天线基础的混凝土浇筑没有达到养护期和强度要求就进行天线安装。
⑤天馈线安装工程涉电作业中的违规操作。
⑥作业人员在上塔调整天馈线前,网优工程师没有向上塔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没有确认所调整的平台、天线和调整的内容。
(2)天馈线安装所涉及的工程安全风险点如下。
①技术风险。天馈线系统安装工程,采用的天线、馈线及相关附属设备都是正规厂家出厂的合格产品,在技术性能上都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要求,技术风险较低。
同时也应该根据各施工地区地理和环境情况不同(如大风、高腐蚀、高寒、多雨),选取相应技术指标和具有针对性的天馈线产品。
②管理风险。天馈线系统安装工程涉及基础铁塔、抱杆、简易杆(灯杆)等基础设施,施工单位因为分工不同,分为前期施工单位、后期施工单位,在多单位需求沟通及施工配合中,存在协同工作风险,各施工单位应做好项目实施计划,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应做好项目实施的过程把控。
当租用第三方基础铁塔、抱杆、简易杆(灯杆)等基础设施时,应在第三方确定我方天馈线系统安装技术要求后,协同施工单位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③资源风险。天馈线系统安装工程涉及在建筑天面、外墙、简易杆(灯杆)或铁塔上进行施工作业建设,在基础资源获取或续租上存在资源风险。
④质量风险。天馈线系统安装工程在施工中存在工艺水平差异、施工质量偏差风险;施工工人对环境或设备不熟悉存在操作风险。
⑤环境风险。天馈线系统安装工程涉及塔上、杆上及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施工作业,恶劣天气条件会增加施工作业中的风险,且施工地点很可能存在已有开通的天馈系统正在运行中。一方面,存在施工登高作业风险;另一方面,在运行安全方面也可能存在风险。还可能存在施工所处物业业主干扰施工的业主干扰风险。
此外,具体设备安装施工作业中主要涉及:施工人员上下塔、上下杆、天馈线等物件吊装作业,塔上、杆上安装天馈线作业,天馈线防雷接地,天馈线测试及调整等关键环节,存在较多塔上、杆上、塔周或登高作业。
(3)涉及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①上下塔、上下杆中的违规操作。
②未做好安装现场的施工防护。
③天馈线等物件吊装时的违规操作。
④塔上、杆上安装天馈线时的违规操作。
⑤未按规范要求做好天馈线防雷接地。
⑥涉电作业中的违规操作。
⑦天馈线测试及调整等规划优化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3.安全生产要求
通信生产过程中应全程遵照执行《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的各项具体要求,严格执行,确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促进通信建设事业发展。
《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
本设计中作为重点详细列出相关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他要求可参照《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的详细内容。
1)基本规定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中“3 基本规定”的具体条款,施工现场、施工驻地、野外作业、施工现场防火须严格遵守各项强制性要求。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3.2.1 条要求,在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通航的河道等特殊地段和城镇交通繁忙、人员密集处施工时必须设置有关部门规定的警示标志,必要时派专人警戒看守。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3.2.8 条要求,从事高处作业的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帽。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3.3.1 条要求,临时搭建的员工宿舍、办公室等设施必须安全、牢固、符合消防安全规定,严禁使用易燃材料搭建临时设施。临时设施严禁靠近电力设施,与高压架空电线的水平距离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3.4.7 条要求,严禁在有塌方、山洪、泥石流危害的地方搭建住房或搭设帐篷。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3.4.10 条要求,在江河、湖泊及水库等水面上作业时,必须携带必要的救生用具,作业人员必须穿好救生衣,听从统一指挥。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3.6.6 条要求,在光(电)缆进线室、水线房、机房、无(有)人站、木工场地、仓库、林区、草原等处施工时,严禁烟火。施工车辆进入禁火区必须加装排气管防火装置。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3.6.8 条要求,电缆等各种贯穿物穿越墙壁或楼板时,必须按要求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洞口。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3.6.9 条要求,电气设备着火时,必须首先切断电源。
2)工器具和仪表相关安全规定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4 工器具和仪表”的具体条款,施工过程中工器具和仪表在选择和使用中须严格遵守各项强制性要求。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3.9 条要求,伸缩梯伸缩长度严禁超过其规定值。在电力线、电力设备下方或危险范围内,严禁使用金属伸缩梯。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4.1 条要求,配发的安全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严禁用一般绳索、电线等代替安全带。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6.4 条要求,在易燃、易爆场所,必须使用防爆式用电工具。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7.1 条要求,焊接现场必须有防火措施,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及其他杂物。禁火区内严禁焊接、切割作业,需要焊接、切割时,必须把工件移到指定的安全区内进行。当必须在禁火区内焊接、切割作业时,必须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办理许可证,采取可靠防护措施后方可作业。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7.5 条要求,焊接带电的设备时必须先断电。焊接储存过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容器或管道时,必须清洗干净,并将所有孔口打开。严禁在带压力的容器或管道上施焊。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7.7 条要求,使用氧气瓶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严禁接触或靠近油脂物和其他易燃品。严禁氧气瓶的瓶阀及其附件黏附油脂。手臂或手套上黏附油污后,严禁操作氧气瓶。
(2)严禁与乙炔等可燃气体的气瓶放在一起或同车运输。
(3)瓶体必须安装防震圈,轻装轻卸,严禁剧烈震动和撞击;储运时,瓶阀必须戴安全帽。
(4)严禁手掌满握手柄开启瓶阀,且开启速度应缓慢。开启瓶阀时,人应在瓶体一侧,且人体和面部应避开出气口及减压气的表盘。
(5)严禁使用气压表指示不正常的氧气瓶。严禁氧气瓶内气体用尽。
(6)氧气瓶必须直立存放和使用。
(7)检查压缩气瓶有无漏气时,应用浓肥皂水,严禁使用明火。
(8)氧气瓶严禁靠近热源或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7.8 条要求,使用乙炔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检查有无漏气应用浓肥皂水,严禁使用明火。
(2)乙炔瓶必须直立存放和使用。
(3)焊接时,乙炔瓶5m 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质。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8.1 条要求,严禁使用汽油、煤油洗刷空气压缩机曲轴箱、滤清器或空气通路的零部件。严禁曝晒、烧烤储气罐。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8.4 条要求,严禁发电机的排气口直对易燃物品。严禁在发电机周围吸烟或使用明火。作业人员必须远离发电机排出的热废气。严禁在密闭环境下使用发电机。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8.7 条要求,潜水泵保护接地及漏电保护装置必须完好。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8.10 条要求,搅拌机检修或清洗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并把料斗固定好。进入滚筒内检查、清洗,必须设专人监护。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8.12 条要求,使用砂轮切割机时,严禁在砂轮切割片侧面磨削。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8.14 条要求,严禁用挖掘机运输器材。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8.17 条要求,推土机在行驶和作业过程中严禁上下人,停车或在坡道上熄火时必须将刀铲落地。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第4.8.19 条要求,使用吊车吊装物件时,严禁有人在吊臂下停留或走动,严禁在吊具上或被吊物上站人,严禁用人在吊装物上配重、找平衡。严禁用吊车拖拉物件或车辆。严禁吊拉固定在地面或设备上的物件。
3)器材储运相关安全规定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文件《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5 器材储运”第5.5.6 条要求,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和压缩可燃气体容器等必须按其性质分类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易燃、易爆物必须远离火源和高温。严禁将危险品存放在职工宿舍或办公室内。废弃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必须按照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清除。
4)通信设备工程相关安全规定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文件《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 5201—2014)“8 通信设备工程”第8.1.3 条的要求,严禁擅自关断运行设备的电源开关。
4.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1)安全生产培训
(1)安全教育对象是生产经营企业所有员工,包括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及所有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是企业所有人员上岗的先决条件,任何人都不可例外。
(2)生产经营单位要负责购置、编印安全生产书籍、刊物、影像资料等发放给员工。
(3)生产经营单位要长期、定期举办安全生产展览和知识竞赛活动,设立陈列室、教育室等,组织员工参观、学习。全过程的安全教育是确保职工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4)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谈论近期生产安全工作重点,防范事故发生。
(5)安全教育培训要具有针对性。通信施工生产设计的专业广、内容多,受地形、水文、气象等环境影响大,因此必须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训,生产经营单位要组织专职安检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参加安全生产专业培训。
(6)特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前,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育,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并获得证书后方可上岗。
(7)生产经营单位要制订安全应急救援预案,下发给所有员工学习,并组织预案演练,增强员工应对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经验。
2)针对本工程安全风险点的保障措施
针对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工程开展前期应全面做好技术储备和专业技术培训,应在设备采购等环节严控设备技术功能与性能品质,确保设备合格入网。
针对管理协调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在项目开展初期即制订出完备的管理控制流程,明确各单位责任分工,确定责任人和接口人,明确上下级联系沟通机制,具体任务与责任明确到人,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管理流程。
针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可能给施工人员及周围居民造成危害的风险(如在居民稠密区施工、重要交通路口施工、桥上施工、铁路沿线施工、加油加气站附近施工、变电站附近施工、重要仓库附近施工等),应从技术措施上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现场凡有危险存在的地方,一律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警示标志要规范,并符合我国安全标志规定;在危险性较大的部位、地段,除设置警示标志外,还应派专人看守。
针对季节性施工所面临的风险,为保证作业人员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应制订相应的技术措施。例如,夏季要制订防暑降温措施,雨季制订防雨、防滑、防触电、防雷电、防坍塌措施,冬季要制订防风、防火、防冻、防滑、防煤气中毒措施,在山区施工要有防山体滑坡、防泥石流措施,在森林区施工要有防火措施。
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类常见事故,应制订明确的安全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例如,发生机械伤害事故时的措施主要有:①应先切断动力,再根据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进行处理;②根据现场人员被伤害的程度,通知急救医院,对轻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护;③对重伤者不明伤害部位和伤害程度的,不应盲目进行抢救,以免引起更严重的伤害。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主要有:①紧急事故发生后,发现人应立即报警,启动应急预案;②按事先制订的应急方案立即进行自救;③疏通事发现场道路,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疏散人群至安全地带;④在急救过程中,遇有威胁人身安全情况时,应首先确保人身安全,迅速组织脱离危险区域或场所后,再采取急救措施;⑤切断电源、可燃气体(液体)的输送,防止事态扩大。
3)设备安装安全风险因素及保障措施
本工程设备安装所涉及施工作业中的风险因素及安全措施如表17-22所示。
表17-22 设备安装安全风险因素及保障措施
续表
续表
4)天馈线安装安全风险因素及保障措施
本工程天馈线安装所涉及施工作业中的风险因素及安全措施如表17-23所示。
表17-23 天馈线安装安全风险因素及保障措施
续表
续表
5.安全应急预案
(1)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如应急照明、通风、抽水设备及锹镐铲、千斤顶、急救药箱及器材。
(2)施工现场发生交通事故、触电、落水、火灾、人员高空坠落等事故时,现场人员应立即抢救伤员,同时应向上级应急预案组织和当地医疗、消防、交通及相关部门报警。
(3)施工现场发生电路阻断、电源短路,造成设备损坏或使正在运行的设备停机事故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建设单位和项目经理报告,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尽快恢复。
(4)发生任何事故,必须及时逐级上报。
(5)项目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救护、抢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事故继续扩大,并立即报告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或上级应急指挥中心。
(6)对重伤及死亡事故,必须保护好现场,不得破坏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为抢救伤员需移动现场物体时,必须做好标记,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清理或破坏现场。
17.1.7 节能环保
1.设备能耗
本工程所采用的设备符合国家对通信产品的节能要求,且无线设备节能分级、绿色包装和智能节电技术相关要求满足《中国移动4G 网络五期工程无线网主设备节能分级和绿色包装技术要求》。
2.电磁防护与环境保护
1)电磁辐射防护
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的标准规定,在频率30~3 000 MHz 范围内,为控制电场、磁场、电磁场所致公众暴露,环境中电场、磁场、电磁场场量参数任意连续6 min 内的方均根值应满足表17-24 要求。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
表17-24 公众暴露控制限值
当公众暴露在多个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中时,应综合考虑多个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所导致的暴露,以满足以下要求。
和
式中 Ej——频率j 的电场强度;
EL,j——频率j 的电场强度限值;
Bj——频率j 的磁场强度;
BL,j——频率j 的磁场强度限值。
为使公众受到总照射剂量小于规定的限值,环保部《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10.3—1996)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YD 5039—2009)对单个项目(单项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天线发射电磁波的电磁辐射评估限值做了以下规定。
(1)对于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场强防护限值的或功率密度防护限值的1/2。
(2)对于其他项目,可取场强防护限值的或功率密度防护限值的1/5。
《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YD 5039—2009)
根据上述标准,本工程对于单个TD-LTE 基站电磁辐射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应小于0.08 W/m2,对于TD-LTE 和其他系统共站址的情况应满足上述多辐射体限制规定。
经核算,本工程基站设计符合国家规定的电磁辐射标准。
2)环境保护
通信工程对环境可能产生的污染是蓄电池酸污染,由于本工程拟采用密封防酸蓄电池,因此蓄电池的酸污染可以避免。
在工程中应采取措施使工程在投产后具有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卫生条件,采用电磁波辐射计量符合卫生标准的设备。
3.生产组织与进度安排
根据设备维护规程,对移动通信设备及网路运行进行监控、优化、维护和故障处理,保证设备完好和通信畅通。
本工程按本地网设置维护管理机构考虑,核心网及无线基站专业维护管理配置专门人员,传输、电源等配套专业基本利用现网设施,人员配置考虑适当增加。核心网设备实行24 h 值班,无线基站设备、电源设备原则上要求实行无人值守。
17.1.8 网络及信息安全
1.技术目标
中国移动网络安全的目标是将网络中存在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具体而言,该安全目标可以归纳为可用性、可控性、可信性、不可否认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监督性共7个安全目标。
中国移动网络的安全目标主要可分解为以下几个。
(1)可用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安全目标,因此要保证网络的畅通和可用,必须要防止拒绝服务攻击和大规模蠕虫扩散,并保证网络自身有一定入侵及灾难的容忍能力。在发生安全事件或检测到安全缺陷后,能在可接受的时间段内恢复到正常安全水平。对安全突发事件应具备完善的应急预案。
(2)可控性是保证只有合法用户才能接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网络。防止恶意接入或操作。网络安全架构应有一定弹性和可扩展性,能支持不同的安全策略,如根据实际需要支持不同强度的安全机制。
(3)可信性保证网络可以区分不同的用户,并使得接入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得到保证。
(4)不可否认性是能在网络中找到用户行为记录,保证所有用户能对自己(且仅对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负责。
(5)保密性是保证敏感数据在网络中存储和传输不被窃取。
(6)完整性是保证数据在网络中存储和传输不被篡改。
(7)可监督性是保证满足SOX 法案的要求,对系统管理员账号、口令和行为操作应具备管理措施,可以审计监督,并满足国家合法监听的需求。
(8)保证网络自身具有对未知异常情况的监测和自我保护能力。
2.遵循原则
为了建立全程的、长期的、合理的和有重点的安全措施体系,本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等级保护原则。该原则要求根据资产对象的重要程度及其实际安全需求,实行分级、分类、分阶段保护,突出重点。
(2)适度安全原则。该原则要求根据安全措施的投入成本与其规避的风险价值,结合安全目标要求,确定适当等级的安全措施,达到安全防护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3)全过程安全原则。该原则要求每个过程自始至终实施安全监控,要求每个环节都能始终贯彻安全原则,使得在全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
(4)动态安全原则。该原则要求安全措施体系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威胁和网络环境的变化,达到安全措施体系的长期适用性。
3.措施指定流程
网络安全防护的核心问题是对风险的控制。为达到控制安全风险的目的必须建立合理的安全措施体系。安全措施体系建立的过程如图17-6所示。
图17-6 核心方法
安全措施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静态评估、动态评估、措施评价和保护实施4个步骤。具体流程如下。
(1)通过静态评估评价各种威胁所引发的风险价值,以此建立威胁库。威胁库包括威胁类型、威胁名称、威胁所利用的脆弱性、涉及的实体和影响的安全属性、威胁发生的概率和威胁产生的影响。
(2)通过动态评估收集网络实际发生的安全事件为静态评估威胁概率和影响提供依据,并检测和分析异常未知安全威胁。
(3)对应威胁库建立可选安全措施库,根据安全措施所能规避的风险价值与其投入的成本进行比较,在最大限度满足安全目标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安全措施集合。
(4)安全措施集合依据措施体系组织过程要求实施,返回实施结果。
(5)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对已实施的安全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改进,使得网络系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提高安全水平。
4.威胁定级规则
本技术要求规定对威胁的管理应具备分级管理,对于威胁的处理遵从要事优先原则,对那些危害程度大、破坏力强,并且在被保护对象上容易发生的威胁优先实施保护。
威胁定级规定包括确定威胁造成的影响和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评估者应根据经验和(或)有关的统计数据来判断威胁发生的频率或者发生的概率。依据威胁对实体(用户、系统)的潜在影响(可能引起的损害),以及出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本要求将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如表17-25所示。
表17-25 威胁可能性分级表
本要求将威胁对实体(如用户、系统等)可能造成的影响大致分为高影响、中影响、低影响3个级别,如表17-26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相同威胁对不同实体(如实体用户A和实体系统B)造成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对实体用户A 影响高的威胁对实体B 影响可能很小;或反之。
表17-26 威胁影响分级表
基于威胁发生的场景、涉及实体及属性、发生概率、影响程度进行综合风险分析,针对实体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已有的安全措施,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脆弱性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议设计上的不严谨。
(2)软件出现的漏洞。
(3)资源受到限制。
(4)网络设计中的开放性、信任关系建立以及安全平面设计不合理。
(5)算法本身的脆弱性。
(6)人的因素。
5.动态评估系统要求
动态评估系统旨在给予静态评估模块实际数据作为参考,并对异常行为提前预警。
动态评估系统首先通过各类网络监控、事件采集等设备将各类网络事件收集并存储,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各类事件的统计信息,并提供已知威胁的发生概率和影响,对于发现的异常事件需提交报警,相应地,安全人员需对其进行分析。
动态评估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安全需求。
(1)动态评估系统必须能够收集当前威胁发生的状态和频率,并能够对以往历史进行统计分析。
(2)动态评估系统应具备对未知异常行为的预警能力。
(3)动态评估系统应具备区分不同网络安全环境调节其预警阈值的能力。
(4)动态评估系统应保证一定的预警准确性和及时性。
6.安全措施筛选规则
安全措施筛选规则旨在从满足安全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安全措施规避的风险及其投入成本进行比较,选择合理的安全措施。具体流程如下。
(1)确定安全目标和存在的风险。列举上述可选的安全措施,解决上述风险。
(2)评价全部安全措施所投入的成本。成本从以下四部分考虑。
①购置成本。购置成本是与购置设备本身单价和数量有关的,对于服务类型产品一般与服务内容和时间有关。
②运维成本。运维成本包括实施成本、运行维护带来的开销等。在具体计算过程中可能需要忽略一些与安全价值不在同一数量级的细节,但对于主要成分可能牵扯网络的割接、人员的配置等,需做全局考虑。
③引入威胁。任何措施的引入都有可能带来新的威胁,比如,在网络中加入防火墙,其实就防火墙自身的安全漏洞而言,串接方式本身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考虑引入某安全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引入该安全措施后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并计算其风险成本。
④消耗资源。在引入安全措施后可能带来网络和服务器资源消耗,如带宽消耗、延迟增加等。因安全措施引入而带来的资源消耗,应计算在安全措施的引入成本中。
(3)比较措施所规避的风险成本。与投入成本的大小相比较,选取投入成本较小的安全措施。
(4)根据附录中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实际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参数,从而最终选取出实际的安全措施。
7.措施体系组织过程
中国移动网络系统包括以下系统单元:
①用户单元:终端、卡。
②接入网:4G 接入。
③核心网:CS 核心网、CMNet、PS 核心网、EPC。
④业务网:SMS、MMS、WAP、移动梦网等。
⑤IT 支撑系统:网管系统、BOSS 系统、企业信息化系统。
安全属性是指系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且相互独立的安全因素。从安全属性出发,可以较好地分析各系统单元的安全目标和安全需求。参考国际标准ITU-T X.805,根据中国移动网络的特点,中国移动网络安全属性应包括以下七类。
①访问控制。防止对任何资源未经授权地使用、泄露、销毁以及发布等非法访问。
②身份认证。对网络系统中的主客体身份进行标识与判别。
③不可否认。提供证据防止个人或实体否认曾经实施过某操作。
④数据机密性。保护数据不被非授权实体所理解。
⑤数据完整性。保证数据的正确性,防止被非法修改、删除、创建或复制。
⑥可用性。保证对网络资源的合理授权访问不被拒绝。
⑦可监督性。保证管理面、控制面和数据面具备进行有效的、合法的审计追查能力。
中国移动网络安全技术措施贯穿于网络规划、建设以及运维的全过程,分网络安全规划、信息保密、信息控制、信息鉴别、业务安全规划、安全管理以及备份和应急响应7个方面,如图17-7所示。原则上,对于不同网络而言,其安全属性要求不同,在这七方面的保护侧重上存在差异。
图17-7 中国移动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层次
中国移动网络安全技术措施体系在首先保障网络传输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的保密、控制和鉴别三大手段,保障业务层面的安全,并在运维过程中,保证健全的安全管理和备份应急响应作为支撑。具体要求如下。
(1)网络安全规划的目的是确保良好的网络架构,这是应用层业务安全可靠的基础保障。在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网络容量、网络可靠性、安全通道、安全域划分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为运营维护奠定安全基础。
(2)本要求在保证网络层面的安全规划后,通过信息控制、信息保密和信息鉴别三大信息安全措施为端到端业务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在信息保密方面必须考虑密钥的协商、分发和销毁,信息加密算法的健壮性,以及敏感信息的隐藏技术;在信息控制方面必须考虑对信息的过滤、抗干扰、抗DoS、对授权信息的访问控制,以及必要的流量填充;在信息鉴别方面必须考虑对身份的验证、对完整性的保护以及消息来源的鉴别等。
(3)业务安全规划的目的是确保良好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实现,在该层面应保证业务逻辑(包括业务流程和算法)的合理性和业务数据存储安全性。
(4)网络层面和业务应用层面安全得到保证后,需要进一步加强运维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手段,包括内容审查、系统测试、安全审计、升级和漏洞修补、敏感信息管理以及安全评估等,确保运维过程中的安全。
对于上述措施体系仍然无法解决的安全问题和未知的安全隐患需要通过备份和应急响应预案进行准备,当出现特殊事件如灾害、意外、紧急事件发生时,可以通过备份对系统进行恢复,并通过应急预案有条不紊地将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