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社会以积累和创造财富的生产为中心,消费型社会以实现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的消费为中心,当今社会已从生产型社会发展为消费型社会。消费社会刺激消费、回笼资金以扩大生产的性质决定了消费产品的绝对饱和性与相对不饱和性。所谓绝对饱和性即生产总量大于消费总量的性质,所谓相对不饱和性即消费需求大于消费总量的性质。
由此可见,生产者可以把握一个消费弹性空间,即扩大生产总量中消费者乐于消费的比例以扩大消费总量。而把握此弹性空间的方式就是从“满足市场需要策略”向“创造市场策略”[9]转型。消费社会商家纷纷争取消费弹性空间的行为促使消费品竞争日渐激烈。流行服装行业进驻门槛较低、行业技术垄断较少,流行服装相对普通服装具有非必须消费的奢侈品性质。这些决定了当今社会中流行服装竞争的进一步激烈。
流行的先驱作品叫做“Mode”,“普及开来是Fashion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新的Mode成为那个时代的Fashion,其中要经过社会生活的许多层次。”[10]流行服装具有文化性本质,要使“Mode”在消费品的激烈竞争中经过社会生活诸多层次普及开来形成“Fashion”,根本途径就是提升流行服装的文化影响力,以争取文化竞争优势和收入弹性空间。
当今流行服装的文化影响力处于文化消费品激烈竞争的文化语境中。在流行服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念,避免生产与消费的亚健康,平衡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杠杆,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良性循环,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需共同面对的文化课题和共同拥有的道德良知。
【注释】
[1]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23.
[2]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216.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97.(www.xing528.com)
[4]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13.
[5]“一般所说的民族服装,是指与世界通用的国际性服装相对的各民族独自的服装,而民俗服装则意味着与城市流行的一般服装相对的地方性传统服装。也就是说,民族服装是在共有一种语言、宗教、历史和风俗习惯的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大社会集团中人们所特有的服装,它在世界上的分布大致可按地理和国家来分为大集团,这些大集团又可按环境和生活习惯分为小集团。大集团的服装即民族服装,而小集团的服装即为民俗服装。所以民俗服装是被包含在民族服装中的。”引自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4.
[6]钱孟尧.现代男装设计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2:序言.
[7]1960年代英国亚文化群体.引自包铭新,涂蓉,沈牧.最新装扮概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4.
[8]傅华.论商品文化与价值传播(上)[J].商业时代,2008,11:9.
[9]“要完全准确地预测市场、准确地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每样新产品从开始研究、设计,到市场投放都需要一段时间,而市场本身是一个变化的因素,所以会出现产品开发时没有的问题,到投放时却会因为市场因素改变而出现错位和过时的情况,市场上原来的市场机会、消费需求都已经消失了。因此,跟着一种潮流跑的设计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被动。为了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索尼提出‘创造市场’的策略,从而取代了旧的‘满足市场需要’的生产开发策略。”引自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57.
[10]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