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裁剪技巧:裙子推板计算与裁剪详解

裁剪技巧:裙子推板计算与裁剪详解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确定裙子的长度方向基准线为臀围线,围度方向基准线为前、后中基础线,下面分前片和后片计算各推板点的长度方向和围度方向的推板数值。图4-5前片裁剪纸样推板A3、F点的变化量裙长档差为2.5cm,臀围以上已变化了0.5cm,则臀围以下就变化2.0cm,因A3点和F点位于裙摆线上,故A3、F点变化量为2.0cm。确定出各推板点后,使用中间规格裙原型纸样绘制出放大规格和缩小规格的纸样。

裁剪技巧:裙子推板计算与裁剪详解

在附录F中已经分析了男子5·4系列背宽和胸宽的变化量约为0.7cm,袖窿宽的变化量就是0.6cm,从男子人体的体型特征看,这组数据的变化是比较合理的,同时也能保证体型的相对稳定。根据前面女西服的袖窿宽深及袖窿深的计算和确定方法(计算过程不赘述),为了计算方便和推板的合理性,袖窿深的变化量采用0.7cm,计算放大规格的袖窿宽深比为(15.0+0.6)/(20.9+0.7)=0.722,缩小规格的袖窿宽深比为(15.0-0.6)/(20.9-0.7)=0.713,而中间规格的袖窿宽深比为15.0/20.9=0.718。通过这三个数值的比较,反映在推板时,放大规格有向B体型发展的趋势,而缩小规格则有向Y体型发展的趋势,说明这样的推板数据较合理。以下各纸样的推板数据均在上述分析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处理。

(一)后片面的分析与推板(图4-147)

后片面长度方向的基准线约定为胸围线(虽然经过纱向的确定胸围线已非水平线,但其偏差很小,可忽略),围度方向的基准线采用后中线AL。

图4-147 后片面裁剪纸样推板

1.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

F1、G点的变化量 这两点都在基准线胸围线上,所以,它们的变化量都为0。

D点的变化量 D点为肩点,根据前面的分析,D点变化量=0.7cm。

C点的变化量 C点为颈侧点,由于落肩量在推板时可以变化0.1cm,则C点变化量=D点变化量+0.1=0.8(cm)。

A点的变化量 A点为后领中点,在绘制后片纸样时,后领深的变化量取0.05cm,因此A点变化量=C点变化量-0.05=0.75(cm)。

E、E1点的变化量 E、E1点为背宽横线上的点,根据图4-137后片纸样中背宽横线的绘制过程,E、E1点变化量=0.75/2≈0.4(cm)。

H1点的变化量 H1点为后袖窿弧线与后片侧缝线的交点,也是背宽横线与胸围线之间垂线的中点,因此,H1点变化量=0.75/4≈0.2(cm)。

I1、J1点的变化量 I1、J1点为腰线上的点,由于背长档差等于1.2cm,而胸围线以上已变化了0.75cm,所以I1、J1点变化量=1.2-0.75=0.45(cm)。

K1、M点的变化量 K1、M点为臀围线上的点,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说明了腰臀深的变化量约为0.5cm,这样,K1、M点变化量=0.45+0.5=0.95(cm)。

L、N点的变化量 L、N点为底边线上的点,在表4-16中衣长档差是2cm,胸围线以上已变化了0.75cm,因此L、N点变化量=2-0.75=1.25(cm)。

2.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

A、E、F1、I1、K1、L点的变化量 这些点都在基准线后中线上,所以,它们的变化量都为0。

D点的变化量 D点为肩点,由于肩宽档差是1.2cm,因此,D点变化量=1.2/2=0.6(cm)。

E1点的变化量 E1点为背宽横线与后袖窿弧线的交点,根据前面的分析,背宽的变化量是0.7cm,所以E1点变化量=0.7cm。

H1点的变化量 H1点为后袖窿弧线与后片侧缝线的交点,且该点与背宽相关,因此H1点变化量=0.7cm。

G点的变化量 G点为胸围线与后片侧缝线的交点,根据制图方法,G点在后片背宽线上,则G点变化量=0.7cm。

J1、M、N点的变化量 此三点均位于后片侧缝上,且这些点均与背宽相关,因此,Jl、M、N点变化量=G点变化量=0.7cm。

确定好各推板点后,使用中间规格纸样绘制出放大规格和缩小规格的裁剪纸样。

(二)腋下片面的分析与推板(图4-148)

图4-148 腋下片面裁剪纸样推板

1.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

腋下片面选取胸围线为长度方向的基准线,则胸围线上的点G′和L′长度方向保持不变,即G′、L′点变化量=0。

S点的变化量 S点为袖窿线与后侧缝线的交点,该点与后片上的H1点对应,则其长度方向变化量也是0.2cm。

H′、N点的变化量 H′、N点为腰围线上的点,与后片腰围线上的J1点变化相同,即H′、N点变化量=1.2-0.75=0.45(cm)。

R1、M′点的变化量 R1、M′点为臀围线上的点,与后片臀围线上的M点变化相同,即R1、M′点变化量=0.45+0.5=0.95(cm)。

T′、T点的变化量 T′、T点为底边线上的点,与后片底边线上的N点变化相同,即T′、T点变化量=2-0.75=1.25(cm)。

2.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

在以前侧缝为基准线时,需要用一条辅助基准线,它的使用方法与本章第六节分割线夹克前、后侧片中以侧缝线为基准线时使用辅助基准线的方法相同,注意三个规格的侧缝线G′T′不重叠。然后就可以进行腋下片围度方向的推板。

L′点的变化量 L′点为胸围线与后侧缝线的交点,根据前面的分析,袖窿宽的变化量等于0.6cm,即L′点变化量=0.6cm。

S点的变化量 S点为袖窿线与后侧缝线的交点,该点与胸围线和后侧缝线的交点L′相关,所以S点变化量=L′点变化量=0.6cm。

N点的变化量 N点为腰围线与后侧缝线的交点,为了保证后侧缝线的“形”一致,N点的变化量应采用与L′点相同的变化量,即N点变化量=L′点变化量=0.6cm。

M′、T点的变化量 M′点为臀围线与后侧缝线的交点,T点为底边线与后侧缝线的交点,这两点与腰围线和后侧缝线的交点N相同,也变化0.6cm。

确定好各推板点后,使用中间规格纸样绘制出放大规格和缩小规格的裁剪纸样。

(三)前片面的分析与推板(图4-149)

前片面长度方向的基准线约定为胸围线,围度方向的基准线采用门襟线S′S1

1.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

G点的变化量 该点在基准线胸围线上,所以G点变化量为0。

A′点的变化量 A′点为颈侧点,该点与后片上A点相关,所以,A′点变化量=0.75cm。

F点的变化量 该点在长度方向由颈侧点A′和前落肩量确定,前落肩的变化量为0.05cm,则F点变化量=0.75-0.05=0.7(cm)。

C′点的变化量 C′点为袖窿对合点,由于该点到胸围线的距离保持不变,变化量为0。

H点的变化量 H点为腰围线与侧缝线的交点,与腋下片中腰围线上的H′点相同,即H点变化量=1.2-0.75=0.45(cm)。

R′点的变化量 R′点为臀围线与侧缝线的交点,其与腋下片中臀围线上的R1点变化相同,即R′点变化量=0.45+0.5=0.95(cm)。

I、I′点的变化量 这两点为侧缝线上“肚省”处的点,介于腰围线和臀围线之间,可以采用以下的近似变化量,I、I′点变化量=0.7cm。

Q′点的变化量 Q′点为底边线与侧缝线的交点,采用腋下片和后片中底边的变化量,则Q′点变化量=2-0.75=1.25(cm)。

S1点的变化量 S1点为底边线与前门襟的交点,该点与Q′的变化量相同,即S1点变化量=Q′点变化量=1.25cm。

S′点的变化量 S′点为驳点(翻折点),采用与“肚省”处的I点相同的变化量,即S′点变化量=I点变化量=0.7cm。

L、M、O点的变化量 L、M点为扣位点,O点为口袋处的点,这些点与S′基本处于同一位置,因此它们的变化量均为0.7cm。

N点的变化量 N点为装饰扣点,该点的变化可以跟随腰围线的变化而变化,则N点变化量=0.45cm。

图4-149 前片面裁剪纸样推板

V点的变化量 V点为腰省省尖点,省尖点到胸围线的距离可以保持不变,则V点变化量=0。

手巾袋 由于手巾袋位置以胸围线为基础,而且以2.5cm的宽度为定数,因此手巾袋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保持不变。

2.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

S′、S1点的变化量 这两点都在基准线门襟线上,所以,它们的变化量都为0;与门襟线相关的扣位L、M、N点变化量也为0。(www.xing528.com)

A′点的变化量 在前面已经分析知道胸宽的变化量是0.7cm,虽然该点是由胸宽的一半确定,但实际变化量略微比胸宽的一半小,因此,A′点变化量可以取0.3cm。

F点的变化量 F点为肩点,为了保持前肩长与后肩长的变化相匹配,取F点变化量=0.3+1.2/2-0.2=0.7(cm)。

C′点的变化量 C′点为袖窿对合点,该点随胸宽而变,即C′点变化量=0.7cm。

G点的变化量 G点为袖窿线与侧缝线的交点,为了保持前片纸样的侧缝线与袖窿线的“形”一致,G点的变化量与胸宽相同,即G点变化量=0.7cm;同样,前片侧缝上的H、I、I′、R′和Q′点在围度方向的变化量与G点相等,均为0.7cm。

V、O点的变化量 V点为腰省省尖点,O点为口袋端点,这两点均与胸宽的一半有关,因此,V、O点变化量=0.7/2=0.35(cm);另外,胸省上的其他各点的变化量也为0.35cm。 

手巾袋位 手巾袋两端的变化量根据省中心线位置以及袋口大小的变化来进行考虑,靠近袖窿一端的手巾袋变化量采用0.5cm,靠近前中线一端的变化量等于0.5-0.3=0.2(cm),这样,手巾袋实际变化0.3cm。

确定好已经计算出的推板点,除西服的驳头外,将前片的肩线、袖窿线、侧缝线、底边线和门襟线等均按放缩后相应点进行绘制。

放大规格驳头的推板步骤:

(1)用中间规格的颈侧点A′与放大规格的颈侧点重合,并使延长的中间规格的翻折线与放大规格的对应点S′在同一条直线上。

(2)依中间规格的纸样形状,绘制前领口线A′Y和串口线XY。

(3)依照一般颈围的档差1cm,后领口变化了约0.2cm,放大规格的领口线沿中间规格的领口线A′Y加长0.3cm。

(4)再次移动中间规格纸样,使中间规格的领口点Y与已加长放大规格的对应领口点重合,依中间规格的串口线绘制出放大规格的串口线。

(5)通常在推板时,驳头的宽度保持不变,按图3-9的方法连顺驳头止口线。缩小规格驳头的推板过程与放大规格的过程相同,注意三条领口线A′Y和驳头止口线ZS′都不重叠。

(四)挂面的分析与推板(图4-150)

图4-150 挂面裁剪纸样推板

过面宽度不变,长度方向的基准线是胸围线。

串口线XY和驳角点Z的变化量 沿过面与前身里的分割线方向取Y点的变化0.3cm;将中间规格纸样中的串口线XY、XZ线与翻折点W′复制在放大和缩小规格上。

S′点的变化量 S′点为驳点,长度方向的变化量与前片上该点的变化量相同,也为0.7cm,围度方向保持不变。

S1、Q1点的变化量 S1、Q1点为底边线上的点,在长度方向的变化量依旧是1.25cm,通常挂面的宽度保持不变,所以围度的变化量是0。

绘制出各推板点,然后连接相应的线条。各规格挂面驳头的推板过程与前片的推板过程相同。

(五)前片里、腋下片里和后片里的分析与推板(图4-151)

后片里裁剪纸样的推板与后片面裁剪纸样推板的过程相同。

腋下片里裁剪纸样的推板与腋下片面裁剪纸样推板的过程相同。

前片里裁剪纸样推板时,上里袋长度方向不变,围度方向靠近侧缝的一端采用了0.5cm,另一端位置不变;笔袋的长和宽均不变;下里袋的长和宽也保持不变,但长度方向随前身面的口袋位而变化,数值为0.7cm。

图4-151 前片里、腋下片里和后片里裁剪纸样推板

(六)大、小袖面的分析与推板(图4-152)

根据绘制两片袖的方法,选取袖肥线为大、小袖的长度方向基准线,选取袖长基础线为围度方向基准线,但需要做两条辅助基准线,大袖的辅助基准线通常采用经过对合点作袖肥的基准线,小袖的辅助基准线在靠近前袖缝处作袖肥的垂线。根据纸样的拟合,袖窿的变化量约为2cm。

1.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

G点的变化量 G点为大袖袖山顶点,通常,当胸围档差等于4cm时,袖窿档差等于2cm,袖山高的变化量为0.5cm,则G点变化量=0.5cm。

图4-152 大、小袖面裁剪纸样推板

B1、L点的变化量 B1、L点为大袖袖口上的点,袖长档差是1.5cm,而袖肥线以上部分已经变化了0.5cm,所以B1、L点变化量=1.5-0.5=1.0(cm)。

J、K1点的变化量 J、K1点为大袖袖肘线上的点,根据袖肘线的绘制过程,J、K1点变化量=(1.5-0.5)/2=0.5(cm)。

C1点的变化量 C1点为大袖前袖缝与袖山线的交点,根据制图过程,该点可以不变,即C1点变化量=0。

H1点的变化量 H1点为大袖后袖缝与袖山线的交点,根据制板的方法,该点可近似取为0.4cm。

大袖袖衩上点的变化量 由于袖衩的长度保持不变,所以大袖袖衩上的点随L点变化1.0cm。

C2点的变化量 C2点为小袖前袖缝与小袖深弧线的交点,与大袖片上的C1点相对应,C2点变化量=C1点变化量=0。

H2点的变化量 H2点为小袖后袖缝与小袖袖窿弧线的交点,与大袖片相同,H2点变化量=H1点变化量=0.4cm。

J1、K2点的变化量 J1、K2点为小袖袖肘线上的点,与大袖上的点J和K1变化量相同,J1、K2点变化量=0.5cm。

B2、L点的变化量 B2、L点为小袖袖口上的点,与大袖口上的点变化相同,B2、L点变化量=1.5-0.5=1.0(cm)。

小袖袖衩上点的变化量 由于袖衩的长度保持不变,所以袖衩上的点随L点变化1.0cm。

2.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

根据制图过程中袖肥的确定方法,袖肥的变化量也由实际作图得到:根据前面分析的袖山高变化量,分别从放大、缩小规格的袖山顶点作水平线,并从对合点C点向袖山顶点水平线斜量出放大、缩小规格的袖山斜线长(袖窿变化量/2),从而确定袖肥的变化量,以符号“■”表示。

E1点的变化量 E1点为大袖袖肥线上的点,根据前面的分析,E1点变化量=■。

G点的变化量 G点为大袖袖山顶点,该点由袖肥的中点来确定,因此G点变化量=img/2。

H1点的变化量 H1点为大袖后袖缝与大袖袖山线的交点,该点随袖肥变化,即H1点变化量=img

C、C1、J、B1点的变化量 C点为大袖对合点,C1、J、B1点为前袖缝上的点,这些点与围度方向基准线距离保持不变,则C、C1、J、B1点变化量=0。

L点的变化量 L点为大袖袖口上的点,由于表4-16中袖口档差是0.5cm,所以L点变化量=0.5cm。

K1点的变化量 K1点为大袖后袖缝与袖肘线的交点,在绘制出放大和缩小规格的H1点、E1点和袖口线后,利用中间规格纸样的后袖缝线分别拟合出放大和缩小规格的后袖缝,进而得到K1点在围度方向的变化量。

C2、J1、B2点的变化量 C2、J1、B2点为小袖前袖缝上的点,这些点在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均为0。

L点的变化量 L点为小袖袖口上的点,由于表4-16中袖口档差是0.5cm,所以L点变化量=0.5cm。

H2、E2点的变化量 H2、E2点为小袖后袖缝上的点,与大袖上的H1、E1点相对应,所以H2、E2点变化量=H1点变化量=img

K2点的变化量 K2点为小袖后袖缝与袖肘线的交点,采用与大袖后袖缝线相同的推放方法,得到小袖的后袖缝,然后与中间规格的K2点比较,计算出K2点在围度方向的变化量。

确定各推板点后,使用中间规格纸样绘制出放大规格和缩小规格的裁剪纸样。本例的大、小袖里没有绘制,其推板数据分析过程与大、小袖面的变化相同。

(七)领子的分析与推板

根据领子的绘制过程和特点,可参照第八节女西装领子的推板,图4-153中“将领中线剪开放缩1cm”的操作过程与女西装中领子的推放处理相同。

图4-153 领底呢、领面裁剪纸样推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