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少、可快速充放电及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航空航天、电动汽车等领域[11]。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11-1所示[12],其实质是锂离子(Li+)在正负极之间嵌入和脱出的过程,充电时,Li+从正极(一般为石墨)脱出,在电解液中穿过隔膜嵌入负极,此时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放电时,Li+从负极脱出,在电解液中穿过隔膜嵌入正极,此时正极处于富锂态,负极处于贫锂态。与此同时,同等数量的电子经外电路传递以保持电荷的平衡。
有“第三电极”之称的隔膜,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使正负极分开,避免正负极相互接触而发生内部短路的现象;第二,可以允许锂离子通过,但隔膜不参与电池反应。隔膜的性能决定着电池的界面结构和内阻,进而影响电池的放电容量、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理想的隔膜材料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良好的机械强度,以在电池组装卷绕过程中保持尺寸稳定;稳定的化学性质,不与电极材料、电解液发生反应;电解液浸润性好,提高离子电导率;热稳定性好,耐高温,具有热熔断隔离性;孔径必须小于电池组分中的颗粒尺寸,以有效阻止颗粒、胶体等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孔隙率高,方便离子传输。
图11-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12](www.xing528.com)
目前,商品化锂离子电池隔膜主要为聚乙烯(PE)膜,聚丙烯(PP)膜及PE/PP复合膜,这些隔膜虽然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热熔断隔离性[13],但是普遍存在孔隙率低、电解液润湿性差、热稳定性差的问题,限制了其在高能量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具有孔隙率高、孔径分布均匀、结构可调性强等优点,可作为浸润性好、离子电导率高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有望提升电池的放电容量、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