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碳纳米纤维材料具有的超高比表面积、多级孔结构使其可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领域,但其机械强力不足且较脆,限制了其应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氨基化改性的碳纳米管(NC)与碳纳米纤维(CNFs)原位复合,制备出具有良好柔性和吸附性能的NC@CNFs[18]。
NC@CNFs的设计基于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前驱体必须转化成一维碳纳米纤维;二是NC和纳米纤维必须高度缠结组装成三维结构;三是NC@CNFs必须具有优良的柔性。制备流程如图8-5所示,将NC分散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随后加入PAN得到纺丝液,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出PAN/NC复合纳米纤维膜,经干燥后在空气中280℃预氧化1h,随后在800℃N2氛围中煅烧2h得到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的NC@CNFs,其中升温速率为2℃/min。
图8-5 NC@CNFs的制备过程示意图和柔性展示
NC@CNFs相比于纯碳纳米纤维膜,拥有更好的柔性和强度。碳纳米纤维在受力弯曲时,应力集中在弯曲区,导致裂纹在纤维上迅速扩展[19],最终导致碳纳米纤维断裂。然而在NC@CNFs受力弯曲时,纤维中均匀分散的碳纳米管作为缓冲物质阻止了裂纹的扩展[20],使得该纤维膜在弯曲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裂纹,从而使其可回复到原始状态,NC@CNFs的柔性原理如图8-6所示。
图8-6 NC@CNFs的柔性原理示意图
随后探讨了碳纳米管的长度和添加量对NC@CNFs孔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分别以20μm和50μm长度的碳纳米管制备得到NC-20@CNFs和NC-50@CNFs,当碳纳米管含量为1wt%~2wt%时(碳纳米管含量xwt%的样品命名为NC@CNFs-x),NC-20@CNFs的平均纤维直径为338~371nm,而NC-50@CNFs的平均纤维直径为411~440nm,当碳纳米管添加量超过2wt%时溶液不可纺。通过拉曼光谱研究碳化后碳纤维纳米结构的演变,发现随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其石墨化程度变高,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发现N—H的伸缩振动峰和弯曲振动峰[21],证明了表面氨基的存在。
图8-7(a)和(c)展示了NC@CNF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表现为典型的Ⅳ型曲线,其在相对压力P/P0<0.1时出现拐点,在高压区展现出弱回滞环,这说明了纤维膜同时存在介孔和微孔[22]。通过二维局部泛函理论(2D-NLDFT)计算孔径分布[23],如图8-7(b)和(d)所示,表明纤维上的孔主要分布在0.3~5nm,这进一步确定了介孔/微孔的存在。NC@CNF的结构参数详见表8-2,随着碳纳米管含量逐渐增加到2wt%,NC-50@CNFs和NC-20@CNFs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加到390m2/g和427m2/g。此外,纤维的介孔和微孔体积也随着碳纳米管含量增加而增加,其中NC-50@CNFs-2和NC-20@CNFs-2的介孔体积分别是0.06cm3/g和0.16cm3/g,微孔体积分别是0.33cm3/g和0.04cm3/g。由上述分析可知,碳纳米管的加入使得碳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明显提升,虽然NC-50@CNFs的比表面积略小于NC-20@CNFs,但是其微孔体积远大于NC-20@CNFs。
图8-7 CNF和NC-50@CNF的(a)N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b)2D-NLDFT孔分布曲线;NC-20@CNF的(c)N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d)2D-NLDFT孔分布曲线
表8-2 NC@CNF的结构参数
随后,对样品的CO2的吸附量进行了测试,如图8-8(a)所示,由于NC-50@CNFs具有更大的微孔体积,使得在相同条件下NC-50@CNFs比NC-20@CNFs拥有更高的CO2吸附量,并且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吸附量也同样增加。从图8-8(b)可以看出,随温度的增加,纤维膜对CO2的吸附量仅略微下降,说明了材料对CO2的吸附为稳固的化学吸附。
图8-8 (a)CNFs、NC-20@CNFs和NC-50@CNFs在298K时的CO2吸附等温线;(b)NC-50@CNFs在不同温度下的CO2吸附曲线(1bar=100kPa)
图8-9 静电纺丝与原位聚合法相结合制备A-Fe@CNF的示意图
随后,研究了BA-a/PVB的重量比对A-Fe@CNFs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BA-a/PVB重量比为1/3、1/1、3/1分别制得A-Fe@CNF-1、A-Fe@CNF-2和A-Fe@CNF-3。如图8-10所示,A-Fe@CNF-1和A-Fe@CNF-2呈现典型低长径比的纳米棒结构,而A-Fe@CNF-3呈弯曲结构且随机取向。由于BA-a单体在PVB纤维中均匀分布,当BA-a含量较低时,单体间相互距离较远,导致最终聚合得到的PBZ纤维具有较多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在活化时转变成大的裂缝和裂纹,并最终形成低长径比的纳米棒结构。当纤维中BA-a含量较高时,可以得到具有致密交联结构的PBZ纤维,碳化后得到的A-Fe@CNF-3呈纳米纤维形态,相较于碳化前的纳米纤维,其平均直径从660nm降低至130nm。
图8-10 (a)A-Fe@CNF-1,(b)A-Fe@CNF-2和(c)A-Fe@CNF-3的FE-SEM图(www.xing528.com)
活化前和活化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见表8-3,所有样品的介孔体积分数都高于70%,证明了纤维中主要是介孔结构。活化后碳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高于未活化的Fe@CNFs和传统PAN基碳纳米纤维,并且随着BA-a含量的增加,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逐渐增大,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可达1885m2/g和2.3cm3/g,这是由于BA-a含量较高时,PBZ纤维的结构更加完整、致密,使具有更高的活化程度,且在碳化过程中可保持尺寸稳定性,最终产生更多的孔结构。
表8-3 多级孔结构Fe3O4@CNFs的结构参数
为测试A-Fe@CNF的染料吸附性能,以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为目标物进行吸附性能测试,如图8-11所示,所有的样品均可在10~15min内完全吸附溶液中的亚甲基蓝,还可在15~25min内实现对溶液中罗丹明B的完全吸附,并且A-Fe@CNFs-3表现出最快的吸附速率,这是由于其介孔体积较大有利于吸附性能的提升。从图8-11插图可以看出,由于A-Fe@CNF具有良好的磁性,因此在材料吸附完成后可通过磁铁快速收集。
图8-11 A-Fe@CNF用于吸附(a)亚甲基蓝和(b)罗丹明B溶液的吸附速率曲线(插图是吸附和磁性回收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