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仓面管理的弊端
目前,仓面工艺设计基本上采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编制和打印,甚至手工填写。浇筑过程中,盯仓员用笔和本在仓内人工对浇筑过程作记录,浇筑后很难有真实、详尽、准确的统计分析;仓面设计和记录资料均以纸张形式保存,由此带来如下弊端:
(1)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编制甚至手写的仓面设计,格式不统一,表述不规范,不利于查询、统计等信息管理。
(2)浇筑过程采用人工记录,记录人员往往做不到现场随即记录,而是事后写回忆录,甚至出现编造不实记录的行为,而且数据量少,难以保证过程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记录资料以纸张形式存放,给拷贝和保存带来很大困难,并且容易损毁和丢失。
(4)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量大,仓面多,需要记录的信息量大且复杂,以纸张形式保存的原始资料,采用人工统计和查询,工作量大,时间长,且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不利于信息的统计、发布、实时查询和传递。
总之,传统的水电施工管理方式和手段,在施工前不能形成规范的施工工艺方案,在施工中不能对过程进行详尽的施工过程信息记录,在施工后没有可靠、详细的施工过程资料来进行施工工艺质量评价、分析和总结,以便优化后续施工工艺。因此,传统的仓面管理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施工管理要求,必须有一个崭新、先进、科学的途径来取代它是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当务之急。
2.计算机程序化管理的必要性
碾压混凝土技术应用于大坝建筑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86年,全世界建成的碾压混凝土坝有15座,1985~1995年的10年间,碾压混凝土坝的数量增加不多,但筑坝技术得到了稳步发展和提高,坝型也突破了单纯重力坝的局限,出现了重力拱坝、拱坝、硬填坝等。从1995年开始,特别是近3年中,碾压混凝土坝的规模迅速增大,目前世界各国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坝平均坝高达到80~90m,平均方量达到40万~50万m3。龙滩水电站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216.5m),其混凝土浇筑高峰强度达到42.5万m3/月。我国碾压混凝土坝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和发展。(www.xing528.com)
多年来,国内外就碾压混凝土快速入仓、质量控制和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在一些施工技术专题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碾压混凝土的温控技术、防裂技术等。在施工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对施工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模拟和专用软件的开发,如基于进度的P3软件、CAD 辅助设计系统、工程量计算软件、结构计算及设计软件等。例如,三峡二期工程大坝混凝土浇筑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指导工程施工,促进了各工种、各工序的衔接,使资源分配、材料供应都能有节奏地进行,达到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效的结合,对三峡工程按预定目标顺利实施和建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上海正大商业广场项目进行了建筑施工虚拟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其核心是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模拟仿真施工全过程,针对大规模的复杂吊装施工进行施工仿真判断,提前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达到优化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的目的。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对施工管理信息化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但对水电工程混凝土浇筑仓面的综合施工管理、过程控制的研究一直十分缺乏,至今还没有形成采用信息技术在规范仓面设计前提下的综合性仓面管理系统。国外也没有计算机程序化的仓面管理系统,主要是靠过硬的组织管理和监控来保证施工质量,国内施工单位也在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施工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为强化碾压混凝土浇筑过程管理,减轻盯仓人员的工作量,确保仓面施工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统一性,实现原始资料信息快速、准确的统计和查询,实现浇筑质量客观、准确的评定,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有必要研制开发碾压混凝土浇筑仓面管理系统。
本系统研究开发成功后,可应用于大中型水电站碾压混凝土施工中,对提高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意义重大。
3.计算机程序化管理的可行性
为使混凝土浇筑仓面管理系统更贴近施工生产,该系统软件和硬件已经过几次升级改版,目前最新版本已经投入使用。
混凝土浇筑管理系统在施工生产中运行情况表明:系统数据采集灵活、方便且采集信息准确全面,系统输出的结果正确、操作方便、用户界面友好、响应速度快、数据完整、安全保密性均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混凝土浇筑仓面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仓面质检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了仓面的无纸化办公,并且盯仓器受到质检人员的普遍欢迎。从系统自动报告出的终仓分析和质量评定表,信息准确、科学,得到了施工单位、监理和业主的认同。
碾压混凝土施工工序和流程与常态混凝土有许多相似和类同之处,因此,在常态混凝土仓面管理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碾压混凝土的仓面管理信息化完全可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