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指针式万用表使用方法详解

指针式万用表使用方法详解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池是万用表检测电阻时用的直流电源,在检测电压、电流时不需要电池参与工作,但利用电阻挡可以查看表头动作状况,是检查指针式万用表是否正常的常用方法。若不指在Ω线的右端刻度0,可调节表盘左下角的调零电位器,使指针对准刻度0。检测电阻时,被测元件或电路不允许带电,万用表内有电池作为电阻检测时的标准电源。

指针式万用表使用方法详解

1.使用前的检查和准备

(1)按表盘标注的放置方式符号放置万用表

(2)万用表使用前要认真核对指针是否指在刻度左端的零点,如果偏离,可用小号一字螺钉旋具(俗称螺丝刀、改锥)调节表盘罩下中部的机械调零旋钮,如图1-5所示。

(3)新购置的万用表使用前应打开电池盒盖,正确地装好电池,如图1-6a所示。

电池是万用表检测电阻时用的直流电源,在检测电压、电流时不需要电池参与工作,但利用电阻挡(也称欧姆挡)可以查看表头动作状况,是检查指针式万用表是否正常的常用方法。

(4)万用表的必备配件是黑、红两条表笔线,把黑表笔插在公共端插孔,红表笔插在标有红色“+”的插孔。

(5)检验指针动作。将挡位转换开关先拨到电阻挡的最低(×1)挡,然后将两表笔的金属头相互接触(短接),正常状态应是指针以平缓的速度从表盘左端偏转到右端,如图1-6b所示。若不指在Ω线的右端刻度0,可调节表盘左下角的调零电位器,使指针对准刻度0。

若出现下述四种不正常情况之一,必须进行及时纠正或处理。

1)指针反打:电池装反了。

2)指针猛打到右端:表头分流电路发生断路损坏,不能使用。若是新购表应找商家更换;若是旧表,则需请专业人员修理或再购买新表。

978-7-111-38472-4-Chapter01-5.jpg

图1-5 万用表指针调零

978-7-111-38472-4-Chapter01-6.jpg

图1-6 万用表安装电池和电阻挡调零

a)给万用表装电池 b)电阻挡调零

3)指针打不到右端,且调零电位器也调不到右端:电池电力不足,更换电池。

4)指针不动:表笔断线或表内熔丝管内熔丝(俗称保险丝)熔断。表笔断线是常有的事,要学会自己焊接表笔;熔丝熔断要及时更换。

如果指针动作正常,再拨到最高(×10k)挡检验9V积层电池的电力及安装情况。

2.万用表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万用表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三部分内容。

(1)确保检测者的人身安全

1)检测电网电压时不能用绝缘皮开裂、破损的表笔。

2)插孔中表笔要插到底,不能露出金属部分。

3)检测操作要用单手同时拿两支表笔,如握筷子方式。

(2)确保万用表的安全

1)万用表使用后,转换开关要置于交流电压挡最高量程位置(有的表设有“OFF”即关闭挡)。

2)每次检测操作前要仔细核对检测项目与量程,切不可用置于电流或电阻挡的万用表去检测交流电压。

3)对未知电压、电流进行检测时,要选最高挡试测,再依据试测情况选择适当挡位。

4)对未知极性的(即高低方向)的直流电压,要先用点测方式确定电压极性。测直流电流之前也要用这种方法确定电流方向。

5)检测电压、电流时若需要换挡,电路必须先断电或让表脱离线路。

6)使用电阻挡检测时,要关闭被测电路电源,并等待电路中各个电容完全放电后方可进行检测。

7)检测时若出现指针向左反打或向右猛打并超出刻度范围的现象,要立即停止检测。

(3)确保检测数据准确

1)选择适当量程,尽量避开指针指示在两端的情况,要让针指示在刻度线中部范围。

2)每次检测读数时要找准刻度与量程,并借助表盘设置的反光镜找准眼睛观测位置(反光镜内外的指针重合是眼睛正确的观测、读数位置)。

3)对非正弦波形或频率超出限定的交流电压的检测只能供参考。

3.万用表的基本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万用表就要解决“检测什么”、“怎样测”和“怎样读数”三个问题。(www.xing528.com)

(1)交流、直流电压检测:电压是电路的基本参数之一,检测电路电压有以下几个操作要点:

1)万用表与被测电路用并联连接方式,即直接将表笔点接在电路的两个被测点上。

2)被测电路要处于加电状态。

3)测直流电压时红表笔要接高电位,黑表笔接低电位。测交流电压时,表笔无高低之分。但对于交流、直流共存的电路,用“红高、黑低”接法,测出的是交流、直流平均值,用“黑高、红低”接法,可阻断直流,测出电路中的纯交流值,也可串接电容隔直流。要观察交流信号的实际波形,还要用示波器做显示检测。

4)万用表电压挡的内阻随量程增大而提高。在保证读数准确的前提下,尽量用高电压挡,这样可减小表对电路的分流,测量更准确。

5)在直流电压、电流的黑色刻度线与交流电压的红色刻度线之间有3组左起为0的数字,每组数字右端的终值对应量程可测的最大值。这3组数值是直流电压、电流和交流电压共用的,黑、红刻度线都是50分度(5个大格、每大格分为10小格)。弄清楚刻度标值与量程的对应关系以及大格、小格代表的量值,就可以正确读数。若指针处于两小格之间则估计得出。

(2)直流电流检测:电流也是电路的基本参数之一,普通万用表上只有直流电流挡,不设置交流电流挡。对电路进行直流电流检测要注意以下几个操作要点。

1)万用表与被测电路用串联连接方式,要先在断电状态下将被测电路断开,按电路的电流方向把表笔接在两个断点上(建议将表笔改为夹子或用导线焊接),电流要从表的正极(红表笔)流入,从负极(黑表笔)流出。

2)电路处理后,先选大电流量程,再对通电电路试测。若指针反向偏转,说明表笔接反;若指针偏转角度微小,说明量程较大,需换较小量程。但变换量程之前要先将被测电路断电。万用表电流挡的内阻随量程增大而降低,在保证读数准确的前提下,尽量用大电流挡,这样可减小表对电路的串入电阻,使测量更准确。

3)检测完成或检测中出现异常要及时断电,恢复电路断点时要注意焊接质量。

4)由于电流检测操作复杂,建议尽量回避电流检测,如借助电压检测计算电流。

另外,交流电流表(供电业工人专用的MF14型万用表设有交流电流挡)的两表笔没有极性。在电器维修中很少检测交流电流,电业工人检测电网交流电流多用感应式钳形电流表。

(3)电阻检测:检测电阻的操作如图1-7a所示。检测电阻时,被测元件或电路不允许带电,万用表内有电池作为电阻检测时的标准电源。把万用表的挡位转换开关拨到电阻挡时,设置在表内的电池就与电阻挡电路接通,万用表电阻挡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7b所示。

图1-7b中的R叫做中值电阻,是指针指在表盘正中位置时指示的阻值,它是表头内阻、电阻挡结构电阻R1R2及电池内阻R3的总和(R=R1+R2+R3)。其中,电池内阻R3是变化的(随电池衰老而增大),所以设置了一个调零电位器R2补偿电池内阻的变化,随时调整R2,让R 维持定值,以保证电阻测量的准确。

MF368型万用表内装有两个串接的5号电池(3V)为×1、×10、×100、×1k四个挡位供电,1个9V积层电池为×10k挡供电。低阻挡使用3V电源,为电阻挡的扩展检测扩宽了范围,可用来直接检测发光二极管(LED)。

1)检测操作前被测电路要断电,电容要放电。

2)使用电阻挡时每次变换倍率挡位,都要做调零。方法是将两表笔的测试端短接,调节表盘罩左下角的调零调节钮,使指针指在Ω刻度线右端0的位置。

3)当出现电阻挡不能调零时,要及时更换表内电池。

4)检测单个元件时不要用双手分别捏两表笔的金属端与元件引脚接触,以避免把人体电阻并入被测电路,影响测量结果。

5)检测未知电阻时应选中间挡位试测,再依指针指示值变换挡位。

6)由图1-7b可知,黑表笔接表内电池正极,红表笔接电池负极,这在检测有极性元件时要特别注意。

7)电阻刻度线分度是不等分的,并有专用的标识数值。检测结果等于指针指示数值乘以转换开关所指倍率,单位为Ω(欧姆)。

各类电子元器件在直流状态下都有电阻特征表现出来,这是用万用表电阻挡检测各种元器件好坏的依据。

978-7-111-38472-4-Chapter01-7.jpg

图1-7 电阻检测和电阻挡电路示意图

a)电阻的检测方法 b)电阻挡电路结构示意图

(4)交流电压增益检测:在电子技术中,常用“增益”表述电路对信号的放大与衰减作用,正增益表示信号被放大,负增益表示信号被衰减。增益的单位为贝尔(BL),实用单位为分贝(dB,1dB=0.1BL)。增益的计算方法是对电路输出功率Po与输入功率Pi的比值(即功率放大倍数Ap)取常用对数再乘10。功率增益用Gp表示。

978-7-111-38472-4-Chapter01-8.jpg

电路对信号的增益也可利用电压或电流计算,称为电压增益Gu或电流增益Gi,计算公式如下:

Gu=20lgAu(dB)

式中,Au为电压放大倍数。

Gi=20lgAi(dB)

式中,Ai为电流放大倍数。

实践使用更多的是电压增益。为了便于实际检测,确定在600Ω负载上产生1mW功率消耗的正弦交流电压有效值(约为0.77V)为0dB。指针式万用表的交流增益刻度就是这样设定的,需强调两点:

1)检测操作要在电路输入限定频率的正弦波信号状态下进行,要检测纯交流信号。

2)万用表检测交流电压增益属于交流电压检测的扩展功能,实质是检测交流电压,在表盘最下面设有一条把电压值转换为增益值的分贝刻度(红色)。检测时万用表要选用相应的交流电压挡,但在分贝刻度线上读值。交流电压有多个量程,分贝刻度只与交流0~10V量程对应,其他量程的测试值按表盘右下角的修正值表进行加、减修正。如用50V交流挡检测,示数为15dB,修正值表中对应50V量程的是“+14”,实测增益值应是(15+14)dB,即29d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