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指江苏和安徽的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的江汉地区、太湖流域的宁绍平原等地。主要文化区系有安徽江淮地区的薛家岗文化,江苏宁镇地区的北阴阳文化,杭州湾以南的河姆渡文化,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这些文化区系、特别是河姆渡文化,对于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据研究,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两次发掘,仅发现5片彩陶片,其后的马家浜文化中只见个别陶器,轮制,但无彩陶。出土较多的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彩陶虽占陶器的20%以上,但纹饰简单。这说明,长江下游地区有陶器生产,但不是中国陶器、特别是彩陶艺术发展的中心地带。
总起来说,新石器时代陶器主要集中在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辐射地域的不同文化系统中,在这些文化区系中都有陶器的遗存,尤以北方鼎盛,且持续时间长久。同时,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一些文化系统中亦有陶器或陶片,如地处广东曲江县的石峡文化,地处福建闽候县、福清县的昙石山文化,地处内蒙古昭乌达盟、吉林的哲里木盟南部、辽宁朝阳等处的红山文化,都有陶器出土。而边远的新疆的天山南北、西南边疆的云南晋宁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陶器、陶片出土。可以说,西起青藏高原,东到沿海各地,南抵闽越港台,北至蒙古草原,陶器星罗旗布,遍及中华大地,构成范围极广的陶器空间。
新石器时代陶器器类大致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汲器,也就是汲水用的陶器皿,比较著名的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6],大汶口文化的背水壶等。第二类是饮器:比如罐、鼎、鬲、釜、甑、灶等。第三类是饮器,有觚、爵、角、杯等。第四类是食器,有碗、钵、豆、簋、盘等,第五类是盛储器,如壶、罐、瓮、瓶、尊、盆、缸等,第六类是造型各异的其它杂器。[7]总之,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形样式繁多,造型无拘无束,充分反映了陶器在这个时代的重要地位。
新石器时代陶器器表的修饰与纹饰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器表加工。或者是磨光器物的表面,使之光滑或稍有光泽,看起来美观;或者是在陶器胎体上涂刷陶衣。陶衣也可以说是一种彩,只是通体一色,没有图案而已,故又叫色衣。陶衣有各种呈色,主要有红、橙、黄、棕、白等颜色。(www.xing528.com)
再一种是在器物上进行花纹装饰,这种装饰也叫纹饰。主要有这样几种具体方法,第一种是拍印花纹及滚印花纹。就是用花纹拍或印模拍打器物表面形成纹饰,或者用卷缠绳索的木棍在器表滚印出花纹。第二种方法是附加堆纹。就是用泥饼或泥条以泥浆粘附于陶坯外壁组成平行或各种角度交叉的花纹,并加压指纹。附加堆纹的主要目的是加固器壁,有实用目的。第三种方法是剔刻纹,即用工具在陶坯上剔刻出种种花纹。第四种方法是镂刻纹。在陶器器座、圈足等部位镂刻花纹。第五种方法是加彩花纹,就是在陶器烧成后再施加色彩,这种陶器的纹饰方法和彩陶在工艺上正好相反,彩陶是先施彩后烧,彩绘是先烧后施彩。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繁多,不胜枚举,大致归类,有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以及它们的组合与变形纹样,还有一些是想象的形象和图案。这些纹样带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点,有些则带有神秘色彩。
我国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到中、晚期,陶器作为最重要的物质生活的用具和相当程度上的精神生活的象征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陶器的种类从灰陶、粗陶,到彩陶、黑陶、红陶、蛋壳陶,制陶方法从手制到轮制,器形从简单的实用生活器具,到逐渐具有观赏价值、宗教意义和反映原始文化的器物,色彩从单一的陶衣,到形成繁复的纹饰,构成了一个极为丰富庞大的陶器世界,可以说,这是一个陶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的数量极为丰富,延续时间久远,而且因为它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化遗存,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我国先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领域的主要内容,陶器既是这一时期历史的物证,又以“有意味的形式”显现着这个时代的心灵世界。特别是其中的彩陶艺术,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先民伟大的创造力和复杂的心路历程,不仅留下了至今仍熠熠生辉的艺术精品,而且也留下了许多意味无穷的千古之谜,成为我们探讨我国史前文化和艺术的极为重要的材料,也成为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的研究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