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智能电网2.0的主网形态,广域互联能源网的典型特征如下:
(1)更广域的电力互联
更广域的电力互联是广域互联能源网的结构特征之一。更广域的互联互通可有效解决能源缺口,实现跨区域、跨洲际的能源共享。由于各国各洲间存在着时差,南北半球之间存在季节差,在更大范围(国际、洲际)构建更广域的电力互联互通,可以有效实现电力负荷的时空互补,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的峰谷平抑和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能源供应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欧盟已宣告正式成立能源共同体(Energy Union),以促进区域内各成员国更广域的电网互联与能源共享。欧盟要求到2020年各国电力互联比例必须达到本国发电容量的10%。因此,加强跨区域电力互联电网是一个发展趋势。欧洲超级电网连接北海沿岸清洁能源项目、横跨欧洲与非洲的北海超级电网是由数千公里的海底电缆连接而成,耗资300亿欧元,旨在将北海的海上风能以及南欧和非洲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能输送给电力消费者。
在世界各国积极探索智能电网和能源网融合战略之际,国家电网公司形成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将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构成,连接北极、赤道(一极一道)等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因此,我国未来电网需要实现更大范围、更广域(国际、洲际)的电力互联互通,构建洲际骨干网架、洲内跨国网架,与国内分层分级的电网协调发展,覆盖各个电压等级和电源接入、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www.xing528.com)
当然,这种更广域的电力互联必须适应电力流格局,与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负荷分布相适应,具备大规模远距离输电能力。受资源分布限制和可再生能源能源密度限制,基本趋势将是我国西部水电、西部和北部超大规模荒漠太阳能电站、北部和西北部大规模风电等将有很大发展。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水电资源80%分布在西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也主要分布在西部,而电力负荷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因此未来“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流格局没有改变,只是由目前以水电和煤电为主的大容量远距离外送,逐步转变为水电、煤电、大规模风电和荒漠太阳能电力并重。国家电网公司规划至2020年建成“三华”(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和19回特高压直流工程,统筹推进各级电网建设,合理分层分区,实现各电压等级电网有机衔接,形成结构清晰、功能明确、匹配合理的电网网架。坚强的电网网架有助于实现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电力互济互通。至2050年,虽然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未来电网的发展必须适应这种情况。
(2)广泛连接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
广域互联能源网的第二个特征是广泛连接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根据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未来风电资源开发布局,大规模风力发电未来将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内蒙古)和华北、东北、华东部分地区(即蒙西、甘肃、新疆、蒙东、吉林、河北和江苏七大风电基地)。受太阳能资源限制,未来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将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未来电网需要通过建设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实现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中开发和电力可靠送出,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