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S设计的哲学目的与可持续设计的目的是相同的。同样是在发展的同时,满足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同时减轻环境冲突。
PSS设计是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PSS从功能经济思想出发,将“提供产品给顾客”的传统商业模式转变为“向顾客提供功能”的全新模式。在PSS中,服务作为提供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产品紧密结合,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也丰富了设计师的工作内容。
更加重要的是,PSS获得高可持续性的方法突破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框架,它利用服务和产品结合,在提供功能的同时增强系统的可持续性。这种脱离LCM的框架、依靠产品与服务结合而提高可持续性的途径或手段正是研究的重点。在PSS设计项目中,设计对象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产品加服务。设计创新不能仅仅围绕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而应将服务与产品创造性地结合,以产生高可持续性的系统。
PSS不仅要求企业做出改变,同时也要求顾客的消费方式做出改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建设PSS是引导人类走向“可持续型消费社会”的重要步骤。[2]从设计的角度看,引导与促使顾客改变消费方式,接受PSS,是设计师与企业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从先导性研究中得出,企业认为实施PSS建设的主要目的有三项:
(1)作为改变企业发展方向的尝试。
(2)作为建立企业与顾客更紧密联系的手段。
(3)主动引导市场发展的方向。
在文献研究中关于企业实施PSS建设的动机已经分析得较为透彻,也符合先导性研究得出的结论。
从广义的企业发展战略角度进行观察,企业的这三项要求反映的是企业在战略上有着改变发展方向的愿望。企业希望PSS能够将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向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希望扩大产业链,改变企业单纯的产品提供商的身份,演变成为系统的提供商。这种系统包含非标设计与系统设计服务、系统成套设备提供、系统运行服务、产品使用后寿命阶段服务等领域。
(2)在企业财务方面,利润中心发生分散。利润中心从产品销售环节分散至特定顾客的系统设计服务、产品租赁、系统运行管理服务、产品再利用等环节。
(3)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将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与销售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扩展到包括系统设计服务、产品系统运行管理服务等方面。
(4)在市场策略方面,为了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希望PSS承担引导市场消费方式转变的任务,尝试引导顾客能够比较传统产品与PSS带给顾客的功能品质上的差异,改变消费习惯,建立从产品持有成本计算的角度判断产品与系统在经济性方面的优劣的概念。特别是利用PSS中的服务功能,加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联系,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以下从上述各项企业战略目的出发,分析在可持续设计哲学目的指导下,PSS设计的目的侧重于哪些方面。这些设计目的既能满足企业在建设PSS中希望达到的战略意图,又能满足顾客以及环境资源消耗等方面的需要。
设计理论中,在处理产品与顾客的关系方面主要的理论工具是格罗斯图。格罗斯图将产品设计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分成四个主要方面:第一是实用功能;第二是美学形式法则。格罗斯将之称为产品语言体系中的语法部分;第三是产品语义中的符号与标识部分,这可以看作产品语言含义中偏功能性的部分;第四是产品语义中的象征部分。在产品设计中,象征功能体现了设计者对于产品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对于顾客社会地位、财富、价值观、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认识与表达,以及顾客的认同。[68]
1.实用功能方面
与传统的产品—销售商业模式比较,在PSS商业模式中,企业与顾客的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中,产品的价值实现发生在顾客购买产品的时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顾客愿意付出的金额,产品提供方是价值的提供者,顾客是价值的消耗者。提供方的利润中心与产品的销售相连接。在PSS商业模式中,提供方是价值的提供者,顾客成为价值的使用者。价值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成为联结提供方与顾客的一条纽带,双方共同维系这条纽带,保证功能可以持续地从提供方流向顾客。利润中心与功能的提供相连接,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顾客购买了多少功能,持续了多长时间。
从企业希望PSS达到的战略意图分析,在PSS的实用功能方面,设计目的应该是满足PSS长期、低成本、高可靠地运行,以不断地维系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价值纽带。而在传统的产品商业模式中,设计目的更倾向于促使销售的实现。为了促使销售实现,在传统产品的设计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追求功能最大化的倾向。设计者不断地在产品功能的多样化方面进行“创新”,其最终目的并不是方便顾客购买产品后使用,而是希望这些功能成为促使顾客做出购买行为的“卖点”。商业竞争的激烈与技术同质化的瓶颈为这种倾向推波助澜,其结果是顾客付出金钱,购买了一大堆极少或者根本不需要使用的功能。企业在这些功能上投入了资源与金钱,而或主动或被动地在顾客看不见或不了解的方面“偷工减料”,造成产品的可靠性降低、安全性降低、日常运行中的能源消耗提高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更使企业为了压低成本,不能向生产工人提供应有的劳动条件与安全保障,不能对原材料产地的生态与资源提供保护与复建。让我们再看一下世界工业设计协会所给出的设计目的。
设计致力于发现和评估与下列项目在结构、组织、功能、表现和经济上的关系:(www.xing528.com)
——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全球道德规范)。
——给全人类社会、个人和集体带来利益和自由。
——最终用户、制造者和市场经营者(社会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认为,现存的产品—销售商业模式有将这个崇高的目的异化的倾向。
在PSS商业模式下,这种倾向有所改善。为了建立与顾客长期而紧密的联系,设计目的应该回到其本源,即产品应该是好用的、美观的、经济而耐用的。花哨的功能不应提供给顾客,因为顾客购买的是最终的“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他们也更加容易接受真正的可持续性高的产品与系统。这样的产品服务系统应该具有高品质、高可靠性、使用成本低、维护成本低、通过回收再利用创造新价值的特点;在产品与服务的结合方面积极进行设计概念创新,使顾客乐于接受。这些特点与企业追求的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产品或系统的美学形式法则方面
PSS设计追求的目标与传统产品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服务设计领域的设计内容。在产品设计方面,对形式美的追求目标没有变。不能认为在PSS中,顾客往往在所有权方面并不拥有产品,其对产品审美方面的要求就有所降低。而在服务设计领域,对于与顾客发生交互的所有服务界面都存在形式美学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存在对服务心理、服务流程方面的体验性审美的追求。
3.产品语义中的符号与标识方面
格罗斯将这部分内容归于实用功能的一部分加以考虑。[68]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形态的符号性与标识性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顾客对产品的使用方法、使用流程、安全操作等事项进行理解、记忆、提示和指导。这些目的在PSS设计中依然存在。PSS中的服务与运行维护部分往往涉及运用网络技术与顾客交互,所以在交互设计方面有较多的工作。
4.产品语义中的象征部分
顾客选择购买产品的理由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产品功能和品质上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该产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给顾客带来哪些社会象征意义。对于传统产品设计,这个问题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在产品设计中也运用得比较充分了。一个人用什么样的产品,选择什么品牌,可以折射出其性格、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价值取向、社会地位、财富多寡等多方面的社会特征。而设计师的任务是将产品的属性、企业的战略形象追求与对潜在顾客的社会特征的理解相结合,用设计手段塑造出产品的象征意义,满足顾客与企业的共同需求。对于PSS的潜在顾客,赋予PSS什么样的社会特征含义能够契合他们?不同的PSS设计项目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潜在顾客。作者认为从PSS的共性出发是进行象征特性设计的基础。PSS的共性主要是其可持续性、服务与产品结合而产生的高品质的功能与效率、经济上的合理性。在设计中应该以体现出这三个基本特点作为塑造系统象征性的目的,通过产品形态塑造、服务模式架构、服务界面的细节设计等手段加以实现。同时,通过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塑造的手段如企业形象设计、公共关系设计等,塑造相应的企业形象,共同对顾客施加影响。
这里可以再回顾一下设计与企业的关系。
(1)设计是企业的策略之一。设计过程中要对企业的品牌、核心技术优势、发展战略等条件加以综合,形成高质量的产品需求界定,使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取得成功。
(2)设计是加强企业竞争力的手段。通过设计,应创造并保持住新的消费群体。在与竞争对手接近的技术条件下,通过产品宜用性和形式美的改善取得竞争优势。
(3)设计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手段。将产品技术上的高品质通过产品外观在视觉上表现出来,为企业取得市场成功创造机会。
(4)设计是产生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有建设性的相互批评和相互帮助下,工程师与设计师能够一起创造出新的革新性的解决方案,形成“社会创造力”,善于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
(5)设计塑造企业形象。企业形象设计与企业视觉传达设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6)设计能降低成本。设计要点之一就是在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降低成本。[60]
对照以上六条设计对企业担负的任务,作者认为,在PSS设计中,应该重点注意第(2)条和第(4)条,即“通过设计,应创造并保持住新的消费群体。”“在有建设性的相互批评和相互帮助下,工程师与设计师善于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能够一起创造出新的革新性的解决方案,形成‘社会创造力’”。在PSS设计团队中,不仅有设计师团队与工程师团队的交流,还有产品设计师与服务设计师的交流。如果组织得当,不乏创新的机会与动力。第(5)条指出,PSS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并且不限于视觉传达领域,要扩展到服务形象设计和产品形象设计以及网络交互设计领域,形成合力。第(6)条完全符合可持续设计的要求。在PSS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利益关系改变得较为合理之后,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将进展得更加顺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