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企业7S管理理念与方法引进教室,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 7S规范管理制度的内容
(1)整理:区分必需和非必需品,现场不放置非必需品,将混乱的状态收拾成井然有序的状态。
(2)整顿:能在30秒内迅速取出要找的东西,将寻找必需品的时间减少为零。
(3)清扫:将环境保持在无垃圾、无灰尘、干净整洁的状态。
(4)清洁: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
(5)素养:严守标准,认真执行,养成良好的7S管理的习惯。
(6)安全:消除学习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杜绝一切不安全现象。
(7)节约:养成节省各种资源的意识,主动落实到人及物。
2.基本要求
教室环境的布置要注重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突显班级专业文化,具有文化内涵。
3.张贴板教学法
(1)张贴板教学法的概念
张贴板教学法是在张贴板面上钉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通纸片,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的研讨教学方法。由于张贴板教学法的结果总是一幅幅挂满各种卡通纸片的张贴板,因此也称为大计划法。
采用张贴板教学法的主要工具有下面几种。
① 展示板:可用硬泡床塑料、软木板等制成,一般高度为1~1.5m,宽度为1~2m。展示板可固定在墙壁上,也可以安置在专门的支架上。其书写用大厚纸,即面积与张贴板等大的书写用纸,必要时可以在上面书写、画图、制表或粘贴。
② 书写卡片:可采用多种颜色和形状,如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甚至云彩和箭头形状等的卡片进行书写。
③ 其他:如大头针、书写纸、剪刀、胶带等。
(2)张贴板教学法的特点
① 张贴板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写卡片、贴卡片、研究卡片,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 张贴板教学法可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可有效克服谈话法不能记录交谈信息和传统的黑板上文字内容难以更改、归类和加工整理的缺点。
③ 张贴板教学法可充分展示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张贴板上的内容既有讨论的过程,又有讨论的结果;既是学生集思广益和系统思维的过程,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
(3)张贴板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① 教师准备:包括本教学单元的题目、教学目标、各个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等。
② 开题:常用谈话或讨论方式。教师抽出要讨论或解决的课题,并将题目写在特殊形状的卡片上,用大头针钉在张贴板上。
③ 收集意见:学生把自己的意见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卡片上,并由教师、学生自己或某个学生代表钉在张贴板上。一般一张卡片只能写一条意见,允许每个学生写多张卡片。
④ 加工整理:师生共同通过添加、移动、取消、分组和归类等方法,将卡片进行整理合并及系统处理,得出必要的结论。
⑤ 总结: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必要时,可用各种着色的连线、箭头、边框等符号画在盖纸上,学生记录最终结果。
原则上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节制自己的主动行为,而只是通过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或介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采用张贴板教学法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所希望的、能够代表大多数同学意见的结果。因此,在教学结束时,应该使所有的学生都认同张贴板上的结果。应当注意保持卡片的匿名性,不要随便扔掉任何一张卡片或批评一个同学的意见。必要时,可暂不处理一些关系不大的意见或在一些卡片上打个问号。采用张贴板教学法,可同时利用投影仪等多种教学媒体。
(4)张贴板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① 提出一个议题,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明确目的。
② 教师讲清内容与要求,给出规则,明确规定时间让学生去做。
③ 发给学生卡片(可以小组形式),并填写思考结果的关键词。
④ 学生(小组)轮流上台展示,解释思考结果并把卡片张贴到墙上或黑板上,对每种观点或结果进行纵队排列,相同或相近的卡片可列入同一行列,此时可出现很多纵列。(www.xing528.com)
⑤ 根据第一轮展示的结果,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在师生共同探讨认可下,把各个纵列的卡片调整到经缩编的几个纵列,个别列入不了的不必考虑。
⑥ 给每个学生发一个不干胶彩色圆点(称评价圆点),对每一个卡片的观点进行评价(打点定主题),即每个学生把评价圆点贴到自认为好的主题内,再一次表示自己的观点。最后看哪些卡片(观点)贴的圆点多、哪些圆点贴得少,对得到圆点多的观点可作为下次工作的重点。
此时张贴板上的卡片经过调整,再经过学生贴上评价圆点,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学生们对此问题的思考认识,经对比,意见较集中的几张卡片即可认为是学生一致认同的思维结果。
这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先是开放式的思考,后是交流式的展示,接下来是探讨式的调整,最后达到了认同式的聚合(或称集中),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会总结、归纳,达成共识,对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工作很重要。
(5)张贴板教学法的使用场合
张贴板教学法主要适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用于以下教学目标:① 制订工作计划;② 收集解决问题的建议;③ 讨论和做出决定;④ 收集和界定问题;⑤ 征询意见。
4.头脑风暴法
(1)头脑风暴法的概念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与俗语中的“诸葛亮会”类似,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头脑风暴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企业管理和科研工作中。
在职教实践中,可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与建议(总称为建议集合)。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见图3-1)。
图3-1 头脑风暴法的目的是获得大量建议
(2)头脑风暴法的机理
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
② 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
③ 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和新奇观念。
④ 个人欲望。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和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3)头脑风暴法的运用场合和实施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头脑风暴法适用于解决没有固定答案的或者没有参考答案的问题,以及根据现有法规政策不能完全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商品营销中的买卖纠纷、导购、广告设计、加工专业的工作程序设计教学等。
头脑风暴法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① 起始阶段:教师解释方法,说明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并引导学生进入论题。
② 意见产生阶段:学生即兴表达各自想法和建议。教师应避免对学生的想法立刻发表意见,也应阻止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立刻发表评论。
③ 总结评价阶段:师生共同总结、分析实施或采纳每一条意见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经验表明,由头脑风暴法产生的建议约有5%~10%是可行的。当学生人数多于6人时,可把建议集合分成几部分进行分组讨论。
(4)头脑风暴法的组织形式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教学时,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新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需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一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进行讨论或提出批评。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一些似乎很唐突的想法,因为这极有可能引发出智慧的火花。所有意见均放在最后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教学应在一个开放、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时间很短,可将其插入任何一个教学单元或工作过程中。但是,对各种意见的评价和整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教学的注意事项见表3-1。
表3-1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教学的注意事项
(5)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技巧
① 自由联想,建立自由思考气氛。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
② 延迟评判。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做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
③ 禁止批评。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
④ 追求数量。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参加会议的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设想。至于设想的质量问题,自可留到会后的设想处理阶段去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