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机械类人才的需求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均建有不同规模的实训基地,配置了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形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以及机床典型部件装拆、数控系统调试和维护维修综合实验台。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有些专业基础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得到各级政府较多的财政支持,实训设备的种类较齐全、设备技术水平较高、数量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求。但还有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数量不足、种类较单一,影响了实训教学的开展。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以教学型数控设备为主,少数学校逐步开始采用工业级数控加工设备,但由于设备非常昂贵,投入数量有限,反而制约了实训效果。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已不能充分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要,主要反映在: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教学学制、技能考核评定单一,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片面强调学科的传统体系,忽视相关学科的渗透、综合和创新;教学过程中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状况仍很普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渠道不畅;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等。这些问题影响着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专业改革与师资培训迫在眉睫。
制造企业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最大的用户,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专业教学和实训与企业接轨等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被企业接受的重要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已深刻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一些学校依托省内外丰富的制造企业资源,结合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探索了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下面几种模式。
(1)实习就业基地模式。这是一种最必需、最基本、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实训,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2)订单培养模式。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简单易行、成效明显的“委培”模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向招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3)产学研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或创办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建立融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为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生产实习基地,又为学生勤工俭学、工学交替创造了条件,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www.xing528.com)
(4)实训基地模式。这是一种通过校企共建或吸纳企业资金、设备,建设技能培养、培训基地的一种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短缺从来就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这种模式有利于改善实训条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可以利用实训基地开展企业培训,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
(5)职教集团模式。这是一种以职教集团为组织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职教集团是以龙头中职学校和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和校企“自愿参加、优势互补、权责对等”的原则,在不改变原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联合组建而成的。职教集团具有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等多项功能,具有良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6)专业建设模式。这是一种以加强专业建设为主要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为指导思想,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培养培训师资。建立专业建设模式,是校企合作进入深层次合作的主要表现。
(7)与区城产业群全方位合作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着眼点不在于一个或几个企业,而是整个产业群,并且实行全方位的合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校企合作的规模也存在很大差异,加上社会经济体制、学校体制、办学条件、办学思路等问题,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能常态有序地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