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PADS中完成布局之后,将重要信号网络先布好,绘制好平面分割层/CAM平面层边框,手工布好64Pin接口和存储电路模块如图11-49所示。
图11-49 手工布好64Pin接口和存储电路模块
(2)在菜单栏中执行“工具”→“PADS Router”命令,弹出如图11-50所示的“PADS Router链接”窗口。
(3)单击“布线策略”选项区域内的“设置”按钮,弹出如图11-51所示的“布线策略”对话框,在该对话框内选择布线策略。
(4)单击“确定”按钮退出“布线策略”对话框,单击图11-50所示的“PADSRouter链接”窗口中的“继续”按钮,进入PADS Router界面。
(5)也可以在PADS Router中设置布线策略,设置方法基本相同。单击标准工具栏上的图标按钮,打开“选项”窗口,选择“策略”选项卡,如图11-52所示。
图11-50 “PADS Router链接”窗口
图11-51 “布线策略”对话框
在对整个设计进行自动布线之前要先对布线策略进行设置,可以设置8个“通过类型”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在策略表格中,也可以设置元器件或者网络目标的布线顺序。“通过类型”设置具体介绍如下:
①扇出:对于SMD元器件,自动在元器件外通过一小段布线添加过孔与元器件引脚相连接。
②模式:找到未布线的模式将其按“Z”或“C”的模式完成。
③布线:完成布线。
④优化:对完成的布线图形进行优化,减少过孔和布线长度,使布线更平滑美观。
⑤中心:在元器件引脚和过孔之间的布线自动进行对中操作。
⑥测试点:对每个网络进行可测试性分析,按预先设置自动增加和指派测试点,目标是达到100%的可测试性。
⑦调整:利用最小、最大和匹配长度约束调节网络的布线长度。
⑧倒角:所有布线拐角按设置好的角度倾斜,以及对布线拐角增加倒角。
不同的设计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自动走线策略,但是对于大部分PCB来说,使用“布线”和“优化”类型就足够了。在“布线类型”列表中设置指定的布线顺序或对指定的目标进行“通过类型”的应用。
图11-52 “策略”选项卡
1)单击“扇出”栏的“布线顺序”区域。
2)在“布线顺序定义”区域,扩展元器件树,选择“U1”,然后按住<Ctrl>键,依次选择“U2”“U3”“U6”“U7”“U8”“U9”。
3)单击中间的“已选定”按钮,将这些元器件添加到右边的“布线顺序”列表框中。
4)在右边的“布线顺序”列表框中,选择“所有网络”及其他网络,单击“清除”按钮,将除刚才已选择的几个元器件外的所有网络从“布线顺序”列表框中删除。这样就禁止了对其他元器件进行“扇出”的操作。
5)在“通过定义”选项区,勾选“扇出”中的“通过”复选框。
6)在“通过定义”选项区,勾选“布线”“优化”“中心”“测试点”中的“通过”复选框。
7)单击“关闭”按钮,结束设置并关闭窗口。
(6)单击工具栏中的图标按钮,弹出如图11-53所示的“设计特性”窗口。(www.xing528.com)
1)打开“安全间距”选项卡,进行各种对象之间的安全距离设置。在此单击设置矩阵中的“所有”按钮,弹出如图11-54所示的对话框,在文本框中输入“8”,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
图11-53 “设计特性”窗口
2)打开“布线”选项卡,进行布线宽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推荐值设置。在此设置布线宽度的最大值为30mil,最小值为10mil,推荐值为10mil。
3)打开如图11-55所示的“设置布线层”选项卡,取消对中间两层的选择,即不允许在中间的两层布线(这个例子是4层PCB,其中中间层分别为GND、VCC层,是混合分割层,故不允许布线)。
图11-54 “安全间距值”对话框
图11-55 “设置布线层”选项卡的设置
4)打开如图11-56所示的“拓扑”选项卡,选择布线的拓扑类型。在此选中“平行”单选按钮。
5)打开“栅格”选项卡,设置栅格距离。本例设置如图11-57所示。
6)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计特性”窗口的设置。
(7)在PADS Router中,执行菜单栏中的“工具”→“自动布线”→“开始”命令,如图11-58所示。
(8)执行“开始”命令后,PADS Router开始自动布线,如图11-59所示。
(9)自动布线结束后的效果如图11-60所示。
图11-56 “拓扑”选项卡的设置
图11-57 “栅格”选项卡的设置
(10)自动布线结束后,保存设计。执行“文件”→“另存为”命令,弹出如图11-61所示的“文件另存为”对话框,在“文件名”文本框内输入文件名,保存类型为.pcb和.bre格式,单击“保存”按钮,退出该对话框。
图11-58 执行“开始”命令
图11-59 开始自动布线
图11-60 自动布线结束后的效果图
图11-61 “文件另存为”对话框
通常在自动布线器中完成自动布线后,还需要在PADS中打开并进行修改,使设计更加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