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理图,将各个元件位置初步确定下来,然后经过不断调整使布局更加合理,最后就需要对PCB中的各元件进行接线,元件之间的接线安排方式如下:
(1)印制电路中不允许有交叉电路,对于可能交叉的线条,可以用“钻”和“绕”两种办法解决。即让某引线从其他电阻、电容、晶体管引脚下的空隙处“钻”过去,或从可能交叉的某条引线的一端“绕”过去。在特殊情况下,如果电路很复杂,为简化设计也允许用导线跨接,解决交叉电路问题。
(2)电阻、二极管、管状电容器等元器件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安装方式。立式指的是元器件垂直于电路板安装、焊接,其优点是节省空间;卧式指的是元器件平行并紧贴于电路板安装、焊接,其优点是元器件安装的机械强度较好。对这两种不同的安装方式,PCB上的元器件孔距是不一样的。
(3)同一级电路的接地点应尽量靠近,并且本级电路的电源滤波电容也应接在该级接地点上。特别是本级晶体管基极、发射极的接地不能离得太远,否则因两个接地间的铜箔太长会引起干扰与自激,采用这样“一点接地法”的电路,工作较稳定,不易自激。
(4)总地线必须严格按高频—中频—低频、逐级按弱电到强电的顺序原则排列,切不可随便翻来覆去乱接,级间宁可接线长点,也要遵守这一规定。特别是变频头、再生头、调频头的接地线安排要求更为严格,若有不当,就会产生自激以致无法工作。调频头等高频电路常采用大面积包围式地线,以保证有良好的屏蔽效果。
(5)强电流引线(公共地线、功放电源引线等)应尽可能宽些,以降低布线电阻及其电压降,可减小寄生耦合产生的自激。
(6)阻抗高的走线尽量短,阻抗低的走线可长一些,因为阻抗高的走线容易发射和吸收信号,引起电路不稳定。电源线、地线、无反馈元件的基极走线、发射极引线等均属低阻抗走线。(www.xing528.com)
(7)电位器安放位置应当满足整机结构安装及面板布局的要求,因此应尽可能放在PCB的边缘,旋转柄朝外。
(8)设计PCB图样时,在使用IC座的场合下,一定要特别注意IC座上定位槽放置的方位是否正确,并注意各个IC引脚位置是否正确,如第1引脚只能位于IC座的右下角或者左上角,而且紧靠定位槽(从焊接面看)。
(9)在对进出接线端布置时,相关联的两引线端的距离不要太大,一般为2/10~3/10in左右较合适。进出接线端尽可能集中在1~2个侧面,不要过于分散。
(10)在保证电路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时应力求合理走线,少用外接跨线,并按一定顺序要求走线,力求直观,便于安装和检修。
(11)设计应按一定顺序方向进行,如可以按由左到右和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