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东西方所共同关注的对象,但由于对“人”的意义
对宇宙与人的不同思考,产生了东西方不同的服装理念,并最终导致了在服装这一实体上的显著差异。 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体文化滞后,同时在造型手段和审美观念上都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服装这一附着在人体上的“第二皮肤”的处理,表现出强烈的东方宽衣特征。 西方的人体文化源远流长。在欧洲文明中,人体是大自然最上乘的艺术,具有崇高的地位,对人体生理上的合规律性的研究卓有成就。这种“科学的”和“艺术的”人体意识,对人的“第二皮肤”的服装带来了另一类风格特征的显现。
在服装结构上中国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与此相应,在服装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肩部承受着整个上装,是重要的接触支点, 这样使得人体与衣料纤维之间空隙较大,显得宽松,具有一种“自然穿着的构成”,这种构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如服装表面的色彩与图案纹样,重工艺加工技术的精湛技巧,重服饰组合方式的整体效应。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穿着者的人格内涵,表现主体的人的精神意韵及社会属性。而在西方服装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限度上的合体,使身体与面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装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装外轮廓线,并注意整体表现的准确性以及服装物质科学性与艺术的综合反映。在以人体为中心进行服装艺术的创造中,一方面使服装随顺人体曲线走向形成不同的外轮廓;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服装塑造形体,使自然人体产生人为的变化。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去强调﹑夸张人体的不同部位,或胸﹑或肩﹑或臀部不等。
在服装的造型观念意识上,中国服装在其发展历程中具有强烈的稳固性。在先秦所形成的两种基本服装形制,延续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达数千年之久。历代的服装就在这两种基本形制的基础上去发展﹑演变,具有稳定﹑持久﹑少变异的特点,反映出这一服装造型观念注重的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内容,而不是单体﹑个人及物质的形式。而西方服装的造型观念,带来了服装形态的变异性﹑丰富性﹑复杂性与创新性,着装样式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变化表现出周期逐渐缩短﹑频率逐渐加快的特点。这必然导致时尚与流行的追求和设计师的出现,而流行现象又更进一步促进了服装发生变动。这不断地变动又使设计行为带来服装多样性的创造。
在服装构成的形式法则上,中国服装体现出强调和谐﹑对称﹑统一的表现手法。服装倾向于端庄﹑平衡,忌讳倾斜感和非对称性。服装纹饰两两相对,由于不用省道而无挺拔的皱褶,只有自然下垂﹑含蓄的衣纹。服装简洁﹑简约,服饰衣料追求飘逸﹑宁静;服装色彩清新淡雅,对比柔和,不强烈;服饰图案精致细腻,宛如秀美的工笔画。而西方服装的造型意识,是使服装以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使服装设计师对纯粹的形状﹑ 色彩﹑ 质感等形式因素有特殊的创造敏感。西方服装在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非对称性﹑ 不协调性的服装造型方式,常采取自由﹑ 拟动﹑ 与习惯的冲突﹑与和谐的对立等表现手法。
在对服装的审美中,中国十分注重服装的神韵与品位的表现。服装审美中包含了强烈的“善”的内容,使服装的美不具有纯粹意义上的美感,夹杂着许多非审美的因素。因此,服装用具体的东西表现抽象的美,最终指向的仍是伦理的精神意义。而西方服装的审美特征表现为一种物质性的审美实现。其文化形式与款式造型区别不大,较吻合,服装的审美追求“真”,注重“形”,具有单纯的审美意义。因此,服装的各构成因素较少受外力的影响。
以上我们仅就中西的服装文化所表现的差异现象,进行了有限的对比分析,从中体验到不同自然及人文环境给服装带来的显著区别。实际上,如果比较来自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服装时,我们会更深切地感受人类服饰行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由于文化习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自身存在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很少怀疑其合理性,并且认为它们似乎都很正确,而对于其他的文化习俗则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显然是不可取的。玛里琳·霍恩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看到进入神圣场所的犹太人带上他们的帽子,基督教徒脱下帽子,而穆斯林教徒却除去鞋子,我们就会意识到,除了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一种仪式的服饰行为并不比其他仪式的服饰行为更‘正确’”。我们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深入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服饰文化,以此帮助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让服饰行为向更为理性化的模式发展。
本章综评
人类服装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服装文化的发展,一靠自身的创造与更新能力,在自身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进步;二靠外来服装文化的不断补充、丰富、启发、刺激,在与外来服装文化的碰撞与摩擦、搏击与竞争、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壮大自己。这两者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正确认识服装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提则是对中西服装文化异与同进行比较分析,离开了这一点就会陷入盲目性。
我们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初步分析了中西服装文化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模式,这将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中西服装文化在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也将促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前途既不是固守本土文化,也不是所谓的全盘西化,而是走文化交流、中西融合之路。(www.xing528.com)
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是一项极其浩繁的工程,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我们只能就其中某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引起读者的关注,并能对人类服装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思考。
人类服装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服装既是个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密切的物质组成部分之一,又是深深根植于特定时代文化模式中的一种精神表现形式之一。
当读完本书后,我们会更深切地体验到,在人类文明史上,服装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它与人的身心形成一体,成为人的“第二皮肤”,它伴随着原始人从远古走来,又紧跟着现代人走向未来。它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向文明社会的迈进,它的演变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以及风尚变迁。
服装的发展历史记录人类在服装领域里智慧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一部服装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思考题
1. 服装发展分期与社会发展分期有密切关系,你认为哪种分法比较恰当,为什么?
2. 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处理我国服装变革中的传统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 西方服装发展的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所学专业谈谈你的看法。
4. 根据中西方服装发展的不同轨迹,比较它们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