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宁的高顶帽与家徽纹章的历史背景与时尚文化

汉宁的高顶帽与家徽纹章的历史背景与时尚文化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宁为圆锥形的高顶帽,用布粘成长长的圆锥,然后裱上高级面料,帽口又加长及肩部的披饰,帽尖也装饰长长的饰物,和男子的一样拖垂于下。家徽纹章原来是13世纪时宗教战争的军装﹑军旗及武器等物品上,用来区分敌我的标志,后来成为表示身份的纹饰。

汉宁的高顶帽与家徽纹章的历史背景与时尚文化

哥特建筑中尖耸的高塔,是中世纪宗教和审美的集中反映,这种思想在服饰装扮中,则从尖顶高帽和尖头鞋中体现出来。一种男子的尖顶高帽叫做夏普仑(chaperon),帽尖呈细长的管状,可以披在肩上或垂于脑后,也可以缠在头上,其长无比,最长的甚至达于地面(图10-26)。女子的帽饰十分丰富,最具特色的有汉宁(hennin)和艾斯科菲恩(escoffion)。汉宁为圆锥形的高顶帽,用布粘成长长的圆锥,然后裱上高级面料,帽口又加长及肩部的披饰,帽尖也装饰长长的饰物,和男子的一样拖垂于下。全帽高度以身份高低来区别,据说最高的可达1米以上。一般都要把头发全部盖住,不能盖住的头发,除额头留少量卷发外,一律剃除干净。另一种帽子艾斯科菲恩为发网,是罩在横向张开的发结上,网外面还要套上金属丝折成的骨架,再披一层纱。由于金属架可以折成各种样式,因此艾斯科菲恩也就有许多不同款式。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帽饰,充分表现出女性对头部美的创造力和当时社会对女性审美的开放性(图10-27﹑ 图10-28)。

图10-25 穿不同颜色巧斯的男子

图10-26 男帽夏普仑

图10-27 戴汉宁的女子

图10-28 女帽艾斯科菲恩

中世纪后期,社会对门第和身份特别看重,出现把家族的家徽图案装饰在服装上的风气。家徽纹章原来是13世纪时宗教战争的军装﹑军旗武器等物品上,用来区分敌我的标志,后来成为表示身份的纹饰。14世纪后,一般平民也流行这种家徽,并装饰在衣服上。家徽都用规定的盾形为外框,然后在其中设计不同题材的纹样,有动物植物﹑天体﹑人物等,鹰和狮最为常见。家徽在衣服上的装饰方法十分有趣,自前中心线和腰围线把全身服装分为上下左右四个区间,一般以左右为主,配上不同色地,然后从上至下通身补上或刺绣上放大的家徽图案。两袖颜色不能相同,并与衣身形成对比。已婚女子则要把娘家和婆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的左右两侧,家族门第高的居左,门第低的居右(图10-29)。

图10-29 哥特时期的家族徽章

鞋子是尖头而翘起的,法语称为波兰那(poulaine),英语称为克拉科(cracow)。这种尖头鞋早在12世纪就出现了,到14世纪末达到高峰,一般鞋尖长达60厘米以上,最长的有1米左右。鞋尖的长度用来区分人物身份地位,王族的长度是脚长的2.5倍,高级贵族的是脚长的2倍,骑士的为1.5倍,富商的为1倍,平民却只有脚长的一半。鞋尖部分用鲸须和其他填充物支撑。鞋尖过长,不便行走,只得把鞋尖向上弯曲,再用金属链拴回到膝下或脚踝处。这种陋习曾在1365年遭到查理五世的禁止,但世风太炽,未能阻住,一直延续到15世纪中叶(图10-30)。

图10-30 鞋子波兰那

本章综评

中世纪跨度千余年,其中最具代表性有三大文化,即拜占庭文化、罗马式文化和哥特式文化,从东至西,从古到近,一线贯穿。服装的演变也清晰地表现出这三大文化的脉络,拜占庭服装中融合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风格、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宗教文化的禁欲精神,以衣料丰赡华美极尽奢华的形式表现出来,被称为“奢华时代”,帕鲁达门托姆、帕纽姆和罗鲁姆这些装饰性服装为其集中的代表。民族大迁徙和中世纪宗教战争,使南、北、西、东四方服装出现了融合,为西方服装带来了根本性变化。罗马式时期封闭的理念,带来了男女服装同形的着装现象,颇具特色的布里奥,在后期出现收腰的样式,可以说是后来哥特式服装的先驱。哥特式艺术以其新颖丰富的样式成为中世纪艺术的杰出代表,服装也是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其受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影响,出现的高高帽子,尖头形的长鞋子,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哥特式服装中的优质因子在世界服装史上有其独特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新颖丰富的样式是中世纪服饰光辉成就的代表,同时也是西方服装由古代跨越到近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哥特式服装出现的立体裁剪的运用,是服装技术上的重大革命,宽衣时代的平面性、直线性的裁剪方式从此受到颠覆,由于省道技巧的使用,服装从此走入了三维立体裁剪的天地,为窄衣形服装大行其道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也使东西方的男女服装观念出现分道扬镳的现象。女性服装在性别特征上线条的勾勒和男性分体式服装的确立,直接体现了男女性别特征对服装造型上的要求,从此两性服装的外部特征拉开了距离,为后来西方服装突出男女性别开拓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中世纪文化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宗教性,它渗透于中世纪文明的各个层面。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都是围绕着宗教而展开的。服装作为社会生活的生动显现,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服装的发展也势必反映着这种宗教性质和特点。在中世纪,基督教与世俗权力的结合,使得服装成为维护他们宗教权力、世俗统治的最有力的工具,宗教思想禁锢着人性桎梏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服装脱离了与人体密切结合的关系。基督教的神职人员的衣着服饰竭尽夸饰与华美,通过装扮,使得他们在外观形象上超越了自我,甚至超越了人间俗世,升华到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灵般地位,赋予神圣的威仪,让千万信徒肃然起敬。其后果却又导致了人们以其服装之华美艳丽与否来衡量人的地位高下。华服的美饰一方面为基督教的艺术带来了光明而美丽的色彩,另一方面,又使人们沦为服装的奴隶。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进行、物质生产及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得到极大丰富和提高,他们开始把服装作为一种时尚,一种愉悦人心,在多方面提高人之魅力的时尚。尽管在这一时期,人们仍处在宗教的迷雾里,这种时尚也深深地烙上了宗教的迷狂,但与过去相比,就其产生而言,表现出人们服装观念的又一次扩展。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达尔玛提卡,布里奥,哥特式,格陵兰袍裙,波尔普安,汉宁。(www.xing528.com)

2. 简述拜占庭时期的服饰特征。

3. 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宗教战争对西方服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有什么意义?

4. 简述哥特式艺术及其影响下的服装形态与特征?为什么说哥特式服装是由古代向近代跨越的重要转折点?

5. 宗教对中世纪的服装产生了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

6. 根据哥特式艺术的风格进行服装模拟设计。

基础理论与应用训练(西方部分)——

近代前期服装

课题名称:近代前期服装

课题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

巴洛克时期服装

洛可可时期服装

课题时间:4课时

训练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服装史与艺术史、文化史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加深对西方服装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要求:1. 掌握塑造服装外观理想形态的工艺技术与表现手法。

2. 深入了解巴洛克服装艺术风格及其发展。

3. 深入了解洛可可服装艺术风格及其发展。

【注释】

[1]民族大迁徏:公元4~5世纪时,居住在欧洲北部的民族向南迁移的过程,由于这次民族大迁徏,致使北方体系的服装在欧洲逐步占据了主流,并得到全面发展。

[2]中世纪宗教战争:发生在公元11~13世纪的一场宗教战争,这是罗马教皇为进一步扩大势力,向地中海东岸各国发动的侵略远征,参战者在服装上缝有“红十字”,故也称“十字军东征”。它给欧洲服饰带来了东西方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

[3]哥特式: 欧洲12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的一种艺术风格。以大教堂建筑为主,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式样,以广泛运用交叉肋拱﹑高扶壁﹑飞扶壁﹑尖拱结构和新装饰体系为特征。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林肯教堂和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