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曾流行过水田衣,又叫稻畦帔。衣为长衫,以各色零碎衣料拼缝而成。因拼出的衣服上颜色大小不一﹑交错不同,形似江南春日的水田,故名。这种衣衫在唐代就有出现,至明末而风行,为妇女所喜爱。好之者有的把整片衣料裁为零星小片而缀缝成水田衣,到清代不衰(图7-44)。
紧身衫是明代妇女中颇为时髦而妖冶的女子喜爱的服装,又叫扣身衫子。衣身狭窄,衣袖窄小,穿时紧裹身体,显出女性曲线柔美的身姿。《金瓶梅》第一回中写到潘金莲时,就以“着一件扣身衫子”来刻画人物的风流习性。这类衣衫虽未成为流行时装,但已表现出明代妇女中较开放的服装观念,是服装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图7-43 明清男子鞋履
图7-44 水田衣
本章综评
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变动较大,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有了深度的交融,在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催发下,服装的衣料和图案纹样也有了发展与变化。北方游牧民族从落后的生产力和文化状况一下跃入汉民族先进的文化环境之中,其保持本民族传统服装的思想渐渐削减,仅能以某一两个标志性的服装或头饰、发式来坚守本民族的服装阵地,汉族文化的同化力仍然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但毕竟民族文化的不同,在文化理念和政治思想紧密相关的时代,民族服装在冲突中虽然互相吸纳,促进了新的服装的产生,同时也不同程度上都做出了牺牲。尤其是男子服装,到清代满族统治汉族时,历经数千年的汉族服装已发展到腐熟,几乎一夕之间被易换。然而又由于满族文化落后于汉族文化,它不得不大量地从汉族文化中吸收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因子,服装在改制中仍旧保存有汉族服制的内涵。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吉祥纹样,凤冠,霞帔,云锦,髡发,顾姑冠,箭袖,蟒袍,水田衣。
2. 元代的衣料织物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哪里?其原因有哪些?
3. 简述明代衣料纹样图案的特点﹑种类及社会意义。
4. 简述辽﹑金﹑元各时期的服装状况。
5. 明代服饰在继承传统上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官服以及贵族妇女服饰的种类﹑形制﹑配件等方面的内容给予说明。
6. 简述补子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官定服制中的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
7. 清代是如何强制改冠易服的,它反映了服饰变化中怎样的规律?简述变异后清代官服的具体形制。
8. 简述清代女子服装的种类和特点,试分析满汉两族妇女为什么能够长期保持其原有服装 形式?
基础理论与应用训练(中国部分)——
近现代社会服装
课题名称:近现代社会服装
课题内容:晚清时期服装(www.xing528.com)
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
近代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时期服装
课题时间:3课时
训练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晚清时期服装多元共存现象出现的原因,深入了解辛亥革命后的男装和女装的特色与民族个性,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服装的时代风尚与政治形势、社会生活和审美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要求:1. 了解晚清服装出现了思想开明和西方风尚进入的变化趋势。
2. 深入了解辛亥革命后男装的新变化。
3. 重点了解辛亥革命后妇女服装的新样式。
4. 重点把握近代中国民族服装发展的状况。
5. 了解新中国不同时期服装的特点。
【注释】
[1]纳石失:元代的一种金锦,在织物中加入金线制造而成。
[2]吉祥纹样:是古代服装的一种传统装饰纹样,它以几种物象纹样配合在一起,或取其谐音,或取其图形,以寄托人们美好的希望,抒发着装者内心的情感或愿望。
[3]髡发: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发式,其样式为头顶﹑后脑去发,两鬓前额留发。
[4]补子:明清时期缝缀在官服上的一块图案,上面绣饰各种禽兽纹样,是用来区分文武官职和一至九品官阶的一种标志。
[5]凤冠:明代贵妇所戴的一种礼冠。用金丝网为胎,上点缀凤凰饰物,并挂有珠宝流苏。
[6]霞帔:明清时期贵妇穿用的一种礼服。帔是一种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由于上面的花纹图案美如彩霞,故称为“霞帔”。
[7]比甲:元明时期的服饰,其衣长过膝,无领,无袖﹑对襟,穿罩于衫裙之外。
[8]蟒袍:明清官员袍服的一种,上饰以蟒,故名,以蟒的爪数和袍上的蟒数来区别品级。
[9]巴鲁特坎肩:“巴鲁特”满语意为勇敢者,式样一字襟,缀有十三颗纽扣,所以也称十三太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