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袍褂
作为礼服,袍褂是最常用的服装。袍长至足,圆领,右衽,除皇袍外,正前与两侧的下襟都开衩,衩口至下腹。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开两衩,此系游牧民族为了便于上下马而设置。袖口为箭袖,因似马蹄形,故称马蹄袖,平时向上翻起,行礼时则翻下,罩住手指。箭袖也是便于战时或狩猎时射箭与搏击而设计。皇帝袍服上前后共绣有九条龙纹,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蝠纹,下端为海浪﹑八宝及斜向排列的彩条曲纹,俗称龙袍。官员则着蟒袍[8],袍上绣蟒,以蟒的爪数和袍上的蟒数来区别品级。如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龙与蟒在明代有所区别,至清代则混而为一,实为龙形。其与龙袍区别在于皇帝龙袍底色为明黄,蟒袍则非明黄,百官一般为石青或绀色 (图7-25)。
图7-25
图7-25 清代朝服
褂又称行褂,为袍之外的服装,圆领对襟﹑平袖,袖长仅至肘,长与坐齐。门襟缀有五纽,自皇帝至各品文武官员以至营兵皆可穿用,但以石青﹑黄﹑白﹑红﹑蓝及镶边等色彩加以区别。其中明黄色尤为贵重,非皇帝赐服者不得穿用。行褂在康熙末年传至民间,演变为马褂,长仅齐腰,下摆开衩,衣袖有长短两式,长仅齐腕,短则至肘,平袖口,以对襟为主,间有大襟和缺襟等式。官服中也吸收此形式,并以色分品级和职任。民服马褂颜色在清初崇尚天青,乾隆间尚红紫,嘉庆时尚泥金及浅灰等。马褂形式一直沿用至民国,成为礼服的一种。
马褂中有一种黄马褂,为清代侍臣及有功人员出行时所穿,以明黄色绸缎为之,素而无纹,不加缘饰。一类为大臣﹑侍卫随皇帝出巡时所穿,属于职任褂,任职期满或职务解除,即不许再穿。另一类为皇帝赐穿,对狩猎行围中射中猎物者“赏给黄马褂”,对有功勋的文武高级官员“赏穿黄马褂”。前者只能行猎时穿,平时不得服之,后者则随时可穿,并允许依式自制。为了区别大臣﹑侍卫的黄马褂,则规定职任褂为黑色纽袢,赏穿褂为黄色纽袢。赏穿黄马褂是一种国家赏予的最高荣誉,其事迹均会载入史书之中 (图7-26)。
2. 补服
图7-26 清代马褂(www.xing528.com)
补服是区别官员品级的又一重要官服,其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左右,门襟有5颗纽,色为石青色。补服胸前﹑背后各补缀一块绣有禽鸟或动物的丝织物,较明代为小,约30厘米见方,另有圆补为皇亲所用。补子又因为衣是对襟,则前面补子一分为二,扣好衣襟则合二为一(图7-27)。
补服上的图案有的与明代相同,有的则为新增。补子底色为深色,如绀色﹑黑色﹑深红,绣以彩色丝线,图案艳丽,较明代补子的素色更为醒目美观。补子四周增饰有花边,并把禽鸟定为单只。清代官职繁多,故补子的图案也较明代多(图7-28﹑图7-29),清代官服中补子图案使用见表7-5。
图7-27 清代补服
图7-28 清代团龙补子图案
图7-29 清代文官补子纹样
表7-5 清代补子图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