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补子图案:官服中的文化象征

补子图案:官服中的文化象征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官服中补子[4]的出现,一直影响到清代官服,其形式和纹样在服装上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补子的出现,已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对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这些都表现了补子图案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理和审美意识。

补子图案:官服中的文化象征

明代官服中补子[4]的出现,一直影响到清代官服,其形式和纹样在服装上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

1. 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

武则天时,为赏赐文武大臣,特绣制绣袍,袍上绣以禽兽和文字。《唐会要》卷三十二载:“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正月二十二日,内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史,其袍皆刺绣作山形,绕山勒四文铭曰:‘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意思是勉励都督刺史从政时要光明正大,行使政令时要公正无偏,工作中要做到清廉﹑谨慎﹑忠诚﹑勤敏,对本职要有荣誉感,不断进取并且亲自参入。这是以明确的文字对委以重任的官员提出明确要求的最早服装表现形式。文字绣于袍服背上,回文排列,表明了皇帝对臣僚们的希望和要求,装饰意义还不明显。其后三年间,又以绣袍赐官,在铭文基础上增加了图案。“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绣袍以赐文武官三品以上,其袍文仍各有训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铃卫饰以对鹘,左右监门卫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铭皆各为八字回文,其辞曰:‘忠贞正直,崇庆荣职,文昌翊(yì,辅佐)政,勋彰庆陟(zhì),懿冲顺彰,义忠慎光,廉正躬奉,谦感忠勇’。”(《唐会要》卷三十二)文字内容仍寄托了皇帝对受赐者的希望,而图案则标识着服者的身份,这是服装史上较突出的一种职位符号化的表现 形式。

明代官服吸收了唐绣袍的形式和意义,把绣于袍上的纹饰图案改为可以补缀于袍上的补子,在区别官阶品级的同时,也注入了皇帝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这样明确传达任职要求的文字不再出现于服装上了,而以不同动物飞禽来象征官阶和任官要求,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不同符号之中,高度概括地表现了朝廷对官员的任职要求和品级管理。如以雁行列有序,象征官员应有威仪,处事不乱。天性喜食短脚狐狸,有逐害之义,象征官员应为民除害之意。

补子的出现,已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对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2. 补子表现了官服制作和管理的先进思想

以前官服上绣不同纹样图案,制作工期长,成本高,稍有不慎则会使全衣废弃。补子的出现,使标志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同时便于更换。加上明代并不统一补子的具体图案,只对图案内容作出要求,各级官员可自行制作,这样更提高了官服的工效,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明代补子为40厘米见方的丝织物,可以在织机上成批地织成绣底,再由人工加以绣制,从生产方式来看,也颇为先进。所以至清代,官服继承了补子的这种先进的方式,使其发扬光大。

3. 补子是明代社会服饰中吉祥图案在宫廷中的反映

明代的审美心理趋向喜庆而又朴实的风格,民间衣料上的吉祥图案是这种心理的直接反映。用动物﹑禽鸟﹑植物﹑器皿来象征某种祝福和祈愿的心理和服装表达方式,影响到官服的设计,直接形成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官服的结合。(www.xing528.com)

吉祥图案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出现,用于玉雕青铜器物之上,春秋战国铜镜秦汉瓦当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石窟壁画隋唐碑刻石雕﹑宋代陶瓷织锦都多有出现,至元代吉祥图案广泛流行,除建筑﹑车舆和日用器物之上出现外,在服装中饰以吉祥图案也成为一时风尚。这一习俗至明代已趋成熟,形成很多搭配模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其符号功能较为系统,因此某些动物﹑飞禽﹑花卉﹑草虫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吉祥图案在社会广泛的使用,使官服中的图案设计在继承前代唐宋服制的基础上,创意出补子的形式,融进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祈福愿望。如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和水浪构成,浪寓潮意,潮谐朝字音,取意为“一品当朝”。明补子皆为红底金线无边饰,其喜庆之情与民间用于喜庆的颜色颇为相似。文官鸟禽图案多为双鸟,与民间成双成对的祝愿不谋而合。这些都表现了补子图案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理和审美意识。

明代官服吸收了唐绣袍的形式和意义,把绣于袍上的纹饰图案改为可以补缀于袍上的补子,在区别官阶品级的同时,也注入了皇帝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这样明确传达任职要求的文字不再出现于服装上了,而以不同动物飞禽来象征官阶和任官要求,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不同符号之中,高度概括地表现了朝廷对官员的任职要求和品级管理。如以雁行列有序,象征官员应有威仪,处事不乱。天性喜食短脚狐狸,有逐害之义,象征官员应为民除害之意。

补子的出现,已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对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2. 补子表现了官服制作和管理的先进思想

以前官服上绣不同纹样图案,制作工期长,成本高,稍有不慎则会使全衣废弃。补子的出现,使标志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同时便于更换。加上明代并不统一补子的具体图案,只对图案内容作出要求,各级官员可自行制作,这样更提高了官服的工效,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明代补子为40厘米见方的丝织物,可以在织机上成批地织成绣底,再由人工加以绣制,从生产方式来看,也颇为先进。所以至清代,官服继承了补子的这种先进的方式,使其发扬光大。

3. 补子是明代社会服饰中吉祥图案在宫廷中的反映

明代的审美心理趋向喜庆而又朴实的风格,民间衣料上的吉祥图案是这种心理的直接反映。用动物﹑禽鸟﹑植物﹑器皿来象征某种祝福和祈愿的心理和服装表达方式,影响到官服的设计,直接形成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官服的结合。

吉祥图案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出现,用于玉雕和青铜器物之上,春秋战国的铜镜﹑秦汉瓦当与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石窟壁画﹑隋唐碑刻石雕﹑宋代陶瓷织锦都多有出现,至元代吉祥图案广泛流行,除建筑﹑车舆和日用器物之上出现外,在服装中饰以吉祥图案也成为一时风尚。这一习俗至明代已趋成熟,形成很多搭配模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其符号功能较为系统,因此某些动物﹑飞禽﹑花卉﹑草虫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吉祥图案在社会广泛的使用,使官服中的图案设计在继承前代唐宋服制的基础上,创意出补子的形式,融进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祈福愿望。如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和水浪构成,浪寓潮意,潮谐朝字音,取意为“一品当朝”。明补子皆为红底金线无边饰,其喜庆之情与民间用于喜庆的颜色颇为相似。文官鸟禽图案多为双鸟,与民间成双成对的祝愿不谋而合。这些都表现了补子图案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理和审美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