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服的制定前后花了约三十年,从皇帝冠服到皇后﹑皇子﹑文武官员,逐渐完善,也不断修订。现将综合大类予以 介绍。
皇帝冠服一般承袭汉唐旧制,在形制﹑色彩﹑饰物等上大同小异。冕服自皇太子﹑亲王﹑郡王用之,其他公侯以下品官都不用,在穿着对象上大大缩小了范围。至于皮弁服﹑武弁服﹑通天冠等则在限制人的基础上扩大了皇帝的着服范围。如皮弁服,用乌纱冒之,前后十二缝,每缝缀五彩玉十二,服用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玉佩﹑白袜黑舄,皇帝御殿时服之,其他为谢恩﹑策士﹑传胪﹑亲征﹑四夷朝贡﹑朝觐典礼时服之。这种扩大了皮弁服的使用范围的做法,既是冕服制从简的表现,也是一种便于统治群臣的措施(图7-12)。
图7-12 明代龙袍服
文武官服是明代官服最有特点的服饰,也是封建社会官服的典型,数千年汉族官服中的各种文化符号都在明代官服中积淀成熟而外化。它在承袭周汉唐宋的传统官服制基础上,突出地表现了明代对服饰符号象征功能的充分挖掘,使明代政治﹑伦理观念在服饰上展现无遗。
1. 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hù)板也作了规定,如表7-1所示。
表7-1 明代朝服
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这种一律赤色的袍衫,齐聚于盛会之中,十分耀眼,喜气洋洋,对比唐代的五色交映的场面,又是一种气派。明代取法先秦的服色按五德之说,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尚黄,明自认为以火德王天下,色仿周汉而尚赤,是以有赤袍为朝服之制。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朱即赤色,即以赤色为国家政权的标志。这种以色彩象征某种政治和思想的观念,远承周秦,近取唐宋而由明代再次表现出来。其中也掺入了民间对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观念,两者巧妙地糅合在朝服之中 (图7-13)。
2. 公服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戴幞头有漆﹑纱二等,展角各长一尺二寸。腰带以质分品,着皂靴。具体分品如表7-2所示。
图7-13 佩方心曲领,穿朝服的 明代官吏
表7-2 明代公服(www.xing528.com)
公服吸收了唐代品色服的特点,但废除了紫色袍。朱元璋以朱色为正色,又因孔子曾说过“恶紫之夺朱也”,从此紫色地位下降。明代还修改了唐代以花径大小和几何纹来区别品级的服装纹饰,一律改为以花径大小来区别。这既简化了服装的分级形式,也突出以花别品的功能,是一种继承和发扬的服装形式(图7-14﹑图7-15)。
图7-14 穿织金蟒袍的明代官员
图7-15 明代各种实物官帽
图7-16 明代穿补服的官员
3. 常服
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与公服相同,乌纱帽﹑团领衫﹑束带。至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规定了新的服饰标准。之后继续修订,日益完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制后基本稳定。这次修订的最大创新就是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载:“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常服由各级官员按自身品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而不同于唐宋由中央统一制作定时分赐。常服的穿用,高品官可穿下品服,而下不得僭上。文官能遵此制服戴,武官却常下越上,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而低品常服少有人穿(图7-16﹑图7-17)。文武官常服中补子图案使用见表7-3。
图7-17 明代武官补子图案
表7-3 明代补子图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