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饰是指头发上的多种装饰品,最初男女束发为髻,用于固定头发的簪笄都是十分简单的树枝﹑竹棍﹑骨针﹑藤条等,还无装饰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簪笄的要求更高了,在固定头发的功用上增加了美化的功能。材质﹑花纹﹑雕饰都逐渐提高了,并发展出一些纯粹用于装饰用的发饰,大大增加了女性的美感。唐代的发饰也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包括簪﹑钗﹑步摇﹑钿等主要饰物。
1. 簪
簪是单股的长针,装饰部位在簪头,有錾花﹑镂花或用金银丝盘花,有鸟﹑兽形以及花﹑蝶形。材质也较丰富,有金﹑银﹑玉﹑玳瑁﹑犀角﹑翡翠等。贵族女子竞相奢华,在发簪上可见一斑。《唐语林·卷六》记有:“长庆(公元821~824年)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zhì,梳和篦)步摇,无不具美。”安徽合肥南唐墓出土的一批发饰中,有一件“双蝶花钿簪”,簪头的两只蝴蝶以金丝盘花而成,蝶身和两翅嵌以琥珀,异常精美,光彩夺目。
2. 钗
钗是双股或多股的长针,是簪的发展品。由于是双股,固发作用更强,装饰的部位也在钗头,最常见的为凤形,即金凤钗,另外还有金雀钗﹑燕钗等。唐诗中有“翠翘金雀玉搔头”(白居易)﹑“燕钗玉股照清渠”(李贺)﹑“头上玉燕钗,是妾嫁时物”(李白)﹑“水精鹦鹉钗头颤”(韩偓)﹑“鸾钗映月寒铮铮”(李商隐)等句,表明了装饰多以飞禽为主。钗名除了以雕饰形象命名外,还有以材质为名的,为玉钗﹑牙钗﹑金钗﹑骨钗﹑荆钗等。材质不同,也表明使用者身份地位或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贫家女则有木制钗的,荆钗即为木质,后成为贫家妇的代称(图6-25)。
3. 步摇
步摇是垂于钗头的饰物,上有珠玉,钗于头上,步行时随步而摇动,显得人婀娜多姿。步摇以金玉制成为多,较次的有银﹑鎏金﹑贴金﹑金镶玉等。垂珠为玉质,五色相间而贯穿,也有单色的。李贺《老夫采玉歌》中的“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诗句折射出唐人对玉的需求量之大,步摇也正是其制作的主要饰物之一。步摇的功用已纯为装饰,顶端也雕有凤﹑雀﹑花﹑蝶等形象,插于发之一侧,与人面交相映衬,款款行走时,娇容生辉。《长恨歌》中写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可见宫中也以步摇为尚(图6-26)。
4. 钿(diàn)
钿是装饰鬓发的薄形发饰。唐代钿镶嵌珠玉宝石和簪钗结合,称为花钿或宝钿,宫中的钿有标明贵妇品第的作用,如命妇一品花钿九树,依次递减为五品花钿五树,其下则无。关于钿,唐诗中也多有描述,岑参有“侧重高髻插金钿”﹑白居易有“花钿委地无人收”等诗句为证(图6-27)。
5. 梳篦(www.xing528.com)
齿疏者为梳,齿密者为篦,原为梳理头发的工具,后发展为发饰插于头上。梳篦为饰,始于南朝,传至中晚唐而盛行于世。王建《宫词》中的:“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髻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写出唐代女子插梳于髻的盛装。元稹也有“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的诗句(《恨妆成》)。唐代名画《捣练图》《宫乐图》中都可看到饰梳篦的妇女形象。插梳与高髻有必然关系,假髻自然也颇受欢迎,但都为青年妇女所好,少女与老妇则不饰之。贵妇们以插梳篦为美,质地有象牙﹑金﹑银﹑玉﹑翡翠等,雕镂龙凤﹑花鸟﹑人物等图案,更高级者则镶嵌珠玉宝石。庶民之妇则多以骨﹑木﹑铜制梳篦,这不光是服制有规定,也是受经济能力所限(图6-28)。
图6-25 唐代菊花花纹钗
图6-26 步摇
图6-27 花钿
图6-28 唐代铜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