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官服和东坡巾:一种典型的服饰文化现象

宋代官服和东坡巾:一种典型的服饰文化现象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坡巾自宋代以来,至明代都为文士﹑隐宦以至朝官所服,成为一种典型的服饰文化现象。

宋代官服和东坡巾:一种典型的服饰文化现象

宋代的服饰制度,大致沿袭唐制,但由于理学思想的蔓延,使服饰趋于保守,倾向于复古,出现了多次服饰改制,最终形成了宋代独特的服饰风格,成为典雅质朴﹑繁简适度﹑雅俗共济﹑古中求新的时代服饰。

1. 进贤冠、幞头、东 坡巾

宋代群臣上朝时戴进贤冠,装饰古朴,形制日趋复杂,冠梁分七梁﹑六梁至二梁,用以区别官阶,并配服各种官服。如七梁冠:“金涂银绫,貂蝉笼巾,犀簪导,银立笔,朱衣裳,白纱中单,并皂褾(biǎo,服饰的绲边)﹑襈(zhuàn,衣服的缘饰)﹑蔽膝随裳色,方心曲领,绯白罗大带,金涂银革带,金涂银装玉佩,天下乐晕锦绶,青丝网间施三玉环,白袜,黑履。三公﹑左辅﹑右弼﹑三少﹑太宰﹑少宰﹑亲王,开府仪同三司服之。”

宋代幞头演变成两种,一种是直脚幞头,方形,背后左右两侧伸出一角,用铁丝﹑竹篾﹑琴弦为骨,初时较短,后逐渐伸展加长。据说是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而创制。直角幞头已脱离了唐代的巾帕顺裹的形制,可以随时取戴,和帽子相同,所以君臣都可通用。另一种是软脚幞头,圆顶,为非官方场合或不同阶层人戴用。此外还有各式幞头,为下层人所用。

东坡巾又名高装巾子﹑乌角巾,相传为苏东坡常戴之巾帽,故名。形制为四棱方正形,棱角突出,内外四墙,内墙较外墙高出许多,戴上使人有一种端直﹑持重﹑高雅﹑庄穆之感,因而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东坡巾自宋代以来,至明代都为文士﹑隐宦以至朝官所服,成为一种典型的服饰文化现象(图6-9)。

2. 袍服

宋代的官服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即常服)﹑时服四种。祭服起用了古代全部六种祭服,略有省改,但长期处在群臣的争论中,多次改制,终无定制。朝服一般为朱衣朱裳,束大带,红色蔽膝,白袜黑履,挂玉剑﹑玉佩﹑锦绶,戴进贤冠等。冠顶一侧插羽,冠后簪白笔,手执笏板。尊卑贵贱以花纹和佩饰之有无来区别。

(www.xing528.com)

图6-9 着东坡巾的宋代文人(宋《会昌九老图》)

公服以袍为代表,袍服是官员在一般庆典官场和燕居时的常服,分为两种:一种为宽体大袖,另一种为紧身窄袖。官阶以质料﹑颜色﹑纹样来区分。如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公元1085年)改制,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服绯色,九品以上服绿色(图6-10),而民间庶人袍服则只许用白色和黑色两种。

3. 履与佩鱼

宋初承唐制而着靴,后因理学兴盛,指责靴不符古代礼制,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公元1117年)改为履,而至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又重新改用靴,但在形制上作了改革,成为靴式履制,即满足了百官复古心理,又保留了二者的优势。《宋史·舆服志》戴:“乾道七年,复改用靴,以黑革为之,大抵参用履制,惟加靿(靴筒)焉。其饰亦有(鞋头之饰)﹑(鞋底边滚条)﹑纯(鞋上滚条)﹑綦(鞋带),大夫以上具四饰,朝请﹑武功郎以下去,从义﹑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并去纯。底用麻再重(二层),革一重。里用素衲毡,高八寸。诸文武官通服之,惟以四饰为别。服绿者饰以绿,服绯﹑紫者饰亦如之,仿古随裳色之意。”

宋代佩饰也承唐制而佩鱼袋,凡衣紫色﹑绯色者皆有,但其作用不再是验明身份,而是区别贵贱的符号性饰物。

图6-10 戴直脚幞头穿袍服的 宋代皇帝(《历代帝王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