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袍服:领﹑袖﹑襟﹑裾的缀边与穿着特点

汉代袍服:领﹑袖﹑襟﹑裾的缀边与穿着特点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初承秦制,以袀玄为祭祀之服。袍服的衣领口坦露,穿着时其衣领的两襟相交,称为交领,能露出里衣。交领的领口形状不求一致,袍服在领﹑袖﹑襟﹑裾等部位缀以缘边。图5-8陕西西安出土身着三重衣 的秦代陶俑汉代服饰中最具代表的服饰是袍服,袍服在当时最具有普遍意义。袍服,以大袖为多。直裾是楚袍的延续,自西汉至东汉逐渐普及,而最终取代曲裾,成为全社会都可穿的服装。这种短裤有裆,不必用袍服罩于外,又便于劳作。

汉代袍服:领﹑袖﹑襟﹑裾的缀边与穿着特点

秦统一全国后,为了清除周王朝遗下的繁缛礼制,秦始皇废掉了冕服中的前五种,并定袍为礼服(图5-8)。《中华古今注》:“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多为白袍。”

西汉建立,在秦文化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汉文化, 其主流是史官文化,特点为写实性多,朴厚,宏伟而飞动,礼文化中的儒学上升到经学地位,有一种破除陈旧创建新风的精神,有一种独尊天下迈视群雄的气势。司马迁的《史记》创史书之体例为史书之冠,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汉赋从楚辞发展而来兴盛于两汉,华丽的辞藻,流露出一种自豪和博大的情绪;汉代壁画和漆画中强烈的动感,表现出时代的生命力和飞扬跋扈的神采;汉代向西域的扩张,也是一种宏大精神的表现。总之,汉文化是一种具有宏伟气魄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文化。作为服装,自然会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展示出自身的特点。

汉初承秦制,以袀玄为祭祀之服。至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历法,以正月为岁首,定服色,以黄为上,但还没有制定详细的章服制度。直到东汉明帝永平2年(公元59年),才制定了官服制度,使儒家学说的衣冠制度开始在全国全面施行。

图5-8 陕西西安出土身着三重衣 的秦代陶俑

汉代服饰中最具代表的服饰是袍服,袍服在当时最具有普遍意义。上自帝王,下及百官,礼见朝会都可穿着。《后汉书·舆服志》中云:“乘舆(皇帝)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王时色。……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袍服虽被视作礼服,士庶百姓也能穿着,只是质料较为粗劣。史籍中常出现“绨袍”“麻袍”“布袍”等名称,大多指百姓所穿之袍。袍服,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紧窄部分为 “祛[4](qū)”,袖身宽大部分为“袂[5](mèi)”。袍服的衣领口坦露,穿着时其衣领的两襟相交,称为交领,能露出里衣。交领的领口形状不求一致,袍服在领﹑袖﹑襟﹑裾等部位缀以缘边。一般其色彩﹑纹样上较之衣身有所变化,所以有“衣做绣,锦为缘[6]”之说。

图5-9 长沙马王堆出土曲裾袍服及款式结构图

汉袍在原楚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在花纹图案上发展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从对称规矩的图案一变成为飞扬流动活泼灵巧的不对称图案,同时吸收西域民族织物中的图案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服装图案的审美内容。(www.xing528.com)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袍服是汉袍遗存至今最重要的实物,随之出土的还有大量的丝织品,其中前面提到的那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足见汉代南方丝织工艺的精细水平。汉袍中按照裾的变化,可分为曲裾袍服和直裾袍服,其中尤以曲裾袍服最有特色(图5-9)。

曲裾袍是在衣襟右侧连缀一块三角形的帛,使衣襟延长,尖端绕至身后再从左腋下绕至身前,也有稍短的曲裾只绕至身后止。曲裾袍服在东周时就已出现,流行于西汉时期,当时不分男女贵贱,都喜穿这种服饰,特别是女性穿着更为普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妇女都穿的曲裾袍,下摆宽大,纹样华美(图5-10)。出土的墓主人的12件袍服中,其中有九件都为曲裾样式。

直裾是楚袍的延续,自西汉至东汉逐渐普及,而最终取代曲裾,成为全社会都可穿的服装。究其原因,是下衣的变化所带来的。西汉时,下层劳动者流行穿一种短裤,名叫裈(kūn),形似犊鼻,故又叫犊鼻裈。相关史料记载,司马相如在市上当垆卖酒,就穿着这种犊鼻和杂役一起干活。这种短裤有裆,不必用袍服罩于外,又便于劳作。下衣的发展使曲裾袍逐渐退出,而较为方便的直裾受到重视,并广为流行起来(图5-11)。

图5-10

袍为长衣,包裹身体从上到下严严实实,有种深沉而庄严的气度。汉袍褒衣博带,宽袂如荫,曲裾如翼,纹绣体美,是对前朝袍服的发扬,又是汉风宏大深博精神的一种表现。

图5-10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