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十分博大精深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人们的宇宙观﹑社会观以及科学技术和其他文化思想。其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在商周时代已有强烈的表现,在服装的服饰﹑色彩上表现尤为突出。
五行指的是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来代表宇宙一切物质,分别配上方位﹑颜色﹑季节﹑动物等,其间彼此相生相克,循环不已。后来不断扩大其范围,配上更多的事物,至战国末,由邹衍用之于朝代更替之中,形成“五德终始说”,但这种学说的原始观念在商周时就有反映。
《礼记·月令》中对四季四方及颜色与五行关系有明确的记载,同时也记载了天子在不同季节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以表明人们顺应天时节令,不得违时而服。原文说:“先立春三日太史谒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孟春之月……天子……衣(身着)青衣,服(佩)仓(同苍,青色)玉……。”
商周时对上衣下裳的色彩搭配也有相当多的规定。《礼记·玉藻》:“衣正色[1],裳间色,非列彩不入公门。”所谓正色,即五方之色,为青﹑赤﹑黄﹑白﹑黑;所谓间色,指五行中克与所克的色相调和的颜色,如青为木,木克土,土色黄,则青黄二色相调之色即间色。五间色即绿﹑红﹑碧﹑紫﹑骝黄。古代贵正色,贱间色。列采,指正服的彩色必须按尊卑品第排列,也就是说服装的颜色还与官职尊卑联系起来,不可乱穿。所以《礼记》又说:“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采。”一般的士大夫,不能穿染丝而织的衣,去位之臣的衣裳要与冠同色。这种规定把一种宗教式的信仰纳入了礼制之中,足见五行思想影响 之深。(www.xing528.com)
由于对色彩功能的极端重视,夏商周三代都崇尚不同的颜色,并在所有文化之中表现出来。《礼记》中记载三代国家有养老人的规定,按国老和庶老分别置于不同的地方,发给统一的服装。“有虞氏(舜)……深衣(白布衣)而养老,夏后氏……燕衣(黑色朝服)而养老,殷人……缟(ɡǎo)衣(白布衣)而养老,周人……玄衣(黑衣白裳)而养老。”(《王制篇》)夏代尚黑,商代尚白,周代尚赤,赤衣不可用于养老,故周代兼用前二代衣色,定为玄衣即上缁(zī)衣,下素裳。舜时,尚无染色之技,故衣白。自周代尚赤色始,已表现出五行相克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商尚白,白为西方金,克金者为火,火之五行色为赤,周克商自然选中赤色,以示火克金之意。而商之尚白,并未因夏代尚黑而来,其时五行的思想还未形成,或处在朦胧阶段,若已有五行观念,其应选克水(黑)的土色(黄)为国色,可见其时没有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夏商周的服装观念,深受原始信仰的影响,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又以国家的名义制定成制度,在礼服中体现出来。同时又因礼制的渗入,服装就尤其鲜明地突出了社会功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官服都保留了这种政治符号的特点。所以追溯服装上原始宗教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