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风轮空气动力学必须要考虑风轮下游的流场。风电场中风轮距离较近,以至于下游风轮受到上游风轮尾流的影响:
(1)减少风轮尾流的平均速度会降低下游风轮的能量输出。
(2)尾流中的紊流不可避免地增加,增大了下游风力机的紊流负载,导致风力机疲劳载荷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上游平均风速减少,导致稳态负载减少。
(3)在较差条件下,风轮尾流会影响叶片桨距角,从而以一种不理想的方式控制风轮功率输出。
处理风轮尾流需要有计算单一风轮尾流物理数学模型的概念。近几年,风轮尾流的数学模型经多步修改和各数值模型的建立,被逐步地被完善。第一个常用的模型是Lissaman在1977年发表的,模型是建立在叶片叶素理论和Betz定律之上。Lissaman基于叶素理论,应用风洞测量的经验值,计算了风轮后的速度轮廓,形成了半经验计算方法,能够有效提供数据。Lissaman也建立了风轮后尾流扩展量的概念,如图6-56所示。
图6-56 风轮尾流模型
d—风轮直径(www.xing528.com)
靠近风轮的区域是核心区域,其大小由风轮后环境压力变化和叶片周围流场的旋涡决定。压力补偿导致核心区域扩大。尾流中最小速度点发生在风轮后1~2倍风轮直径距离的区域。
在过渡区域,风轮尾流的边界层中产生了大量的紊流,并与周围的高速空气流相混合。随着距离增加,风速不断增加,风轮叶片产生的旋涡大部分消失。
在远尾流区域,距离风轮5倍直径时,尾流速度轮廓发展成Gaubian分布,其形状主要由周围湍流确定。周围空气的湍流密度越大,那么尾流中降速被平衡的越快。
对风轮尾流条件的定量理解有助于建立更复杂的尾流模型。早在1988年Ainslie就基于N-S方程数值方法为湍流边界层建立了数学模型,因此可很好地模拟尾流的物理条件。Ainslie应用黏度的解析式对周围湍流影响进行了描述,也就是紊流传递的剪切力。为了确定风轮尾流产生额外的湍流,Crespo建立了相似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湍流流动扩散更精确的数学模型。
对风轮尾流的理论分析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风轮的推力系数对风轮后的推力损失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尾流。风轮尾流随着风力机运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如叶尖速比,叶片桨距角等状态。相对而言,定桨距风轮在整个运行负荷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剪切力,因而风轮尾流也相应比较显著。
有相当规模的湍流是由尾流自身产生的。下游的风力机就伴随着周围空气的湍流。附加的湍流密度是周围环境值的130%~150%。这极大地影响了风力机疲劳载荷。
与周围风速相比,风轮尾流中心最大降速可从图6-56中看出,如:在2倍风轮直径距离时,速度减少为60%;在4倍风轮直径距离时,速度减少为30%;在6倍风轮直径距离时,速度减少为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