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表明,广告的形式在过去的50~60年中,朝着具有丰富符号内容的文化形式发展。最早的广告形式只包括简单的产品信息和购买的直接诉求,后来的广告形式在说服、暗示、引诱方面,表现得更加间接而不是公开的说服。着重于产品形象的广告形式,借助于将产品和先前与其无关的价值或特性关联而创建。个性化的广告形式中,产品被视为良好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随着消费模式的日益分化,着重于生活方式的广告形式应运而生:产品及产品的使用成为隶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志。
当具有相似的品味、生活情境、休闲兴趣的人,在虚拟社区和消费部落相聚的情况下,上述提到的最后一种广告形式最近得以被强调。上述所有的这些广告形式,事实上仍然并行存在,特别是在印刷广告中[75-76]。
经历了长期的情感诉求的印刷广告、电视广告之后,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时代,广告发展的趋势是否会回归到信息广告形式,我们将拭目以待。现在消费者可在互联网上主动搜寻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并且可以立即实施他们的购买计划。互联网销售类似于通过邮购目录的直邮销售,邮购目录中产品的展示不包含情感因素,也没有叙述性形式(但仍能满足较高的审美、技术标准)。但是,如果广告商作为产品形象塑造者和产品叙述者的角色将来被取代,消费者可能自己会接管这种产品形象塑造功能,并围绕一些休闲活动或喜欢的产品构建虚拟群体,而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交媒体,会有助于催生新的虚拟消费群体,对于产品形象的塑造则不会有太多的帮助。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其重要性将会凸显,但站在广告商的角度,控制新的社交媒体比控制传统媒体会困难得多。消费者关于产品、产品使用的讨论,往往只是互联网社交聚会的附带产品,而不是主要的兴趣目标。互联网上比较消费经验、听取他人的建议,未来将成为消费者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我们可以假设,20世纪50、60年代的人际影响、参照群体、群体规范、两级传播、创新扩散等被遗忘的理论,将会得到复苏。这些理论强调口碑相传的信息,而不是大众传播本身,或是试图解释两种传播方式之间如何互动[77-80]。当今的病毒式营销采取了相同的方法,广告商只是在营销的开始阶段,利用大众媒体联系主要的群体或个人,然后让消费者自己传播口碑信息。(www.xing528.com)
然而,这些理论也要首先作出调整,使之适合当前的文化条件,以及现在生活中的全球网络经济环境。实时、全球虚拟传播加快了传播的过程,会形成一个不可预测的人际互动关系网络。
以“媒体社会”为特征的社会传播理论,将会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社会传播理论强调在信息传播时信息解释、变异的长链。发生公共事件、私人事件后,最先是由大众媒体,再由媒体的直接读者、听众解释、介导传播(mediated),最后在没有得到事件第一手信息,也没有得到事件第二手媒体信息的人之间传播(私人讨论、博客、互联网群体)[81]。这一过程可能扭曲信息的本来面目,助长很难停止的虚假谣言传播。
有时人们担心会过多生活在媒体创造的超现实中,如Baudrillard[82]所述,在这种超现实中,想象的事物和事件即所谓的幻影,如戏剧、电影或对现实世界的人工模拟,或刻意播出的真实生活事件,如真人秀节目,被认为比真实事件本身更加可信和真实。与这种担心相反的是,消费领域的想象事物,如好的品牌、提供额外的“体验”等通常能被感觉到,并且能提高消费者的总体满意度。购买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产品、在舒适的咖啡厅里享用特别的咖啡、得到麦当娜演唱会的门票,价值会高于无名的产品和不知名的表演者。营销传播在这个意义上早已成为产品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体验方面,在我们学习、了解它们,赋予它们一定意义后,才会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