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形成过程是一个自底而上的过程,可见信息自然的从眼睛传递到大脑的高级区域。这个处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眼睛有其特有的结构。在人眼视网膜的锥体细胞集中的区域,这个区域在光线明亮的条件下执行着颜色视觉功能。因此,在观察颜色时需要眼睛进行调节,尽量调节到视网膜中央窝工作。高级信息处理是通过将人眼看到的不同方向的信息聚集进行处理[3]。
因此,所有图像上的可见信息不是立即可见。当观察者观察到可见信息时,刚开始处于一个没有感知的状态(反应需要一段时间),此时尽管客观的图像信息很清晰,但是大脑还未接受到信息,所以对于信息处理不细致,这就是所谓的盲区现象。眼球在不停运动,类似滤色片的工作原理,对于周围环境观察进行信息捕捉,之后到达大脑进行信息处理。眼球的运动主要包括捕捉信息、定位、阅读、浏览等,因此可见信息处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颜色测量过程中,只要突出测量区域的重点部分,没有必要将所有细节考虑在内,测量时没有必要过于关注某些特定区域,同时要考虑到平时不太注意的区域[4]。
图像感性认知如图像的细节、图像特点及图像的表现形式等对于观察者来说都是本能的自发反应,这些信息也需要按照某一方式进行信息解释,但是这种信息解释都是即时的,更多的是依靠观察者以前的经验和长期形成的经验。理性图像特征的认知,更多的是考虑人的心理感受[5]。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形成图像感知流程如图10-1所示,是观察者获取感知的图像信息并进一步处理图像信息的过程,该图像信息处理的过程取决于该观察者之前的经验及所看到的图像本身的内涵信息。解释的过程除了可见信息之外,同时还需要眼睛捕捉周围的相关信息,然后对观察目标图像周围相关的信息也需要获取,这个过程一般是快速、自动并且是自发的。(www.xing528.com)
图10-1 图像质量视觉感知的简单图[6]。除了从人眼感知的前馈信息流(粗箭头),还有几个反馈连接到低层次的视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