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粉显影阶段[30],感光导体表面的潜像,由于墨粉在其表面的黏附,被转变为可视图像。墨粉黏附于潜像的条件,可用以下一般显影条件表示:
墨粉颗粒的电荷量q,乘以潜像作用于墨粉的电场E,等于产生显影的力。与之相抵的力由显影方式决定。
静电复印方式的电子照相打印中,要求墨粉颗粒的电荷量恒定,确保墨粉颗粒被感光导体吸引,吸引力变化只受图像调制产生的电场控制。与之相反的还有感光颜料电子照相打印(PAPE)[25],PAPE打印由墨粉感光颜料的电荷量变化产生潜像,显影时作用于墨粉的电场与图像调制无关。但PAPE打印仍未得到商业应用。
墨粉显影阶段,带电墨粉颗粒被带入电场内,此时,作用于墨粉颗粒,但妨碍显影的力要求被降至最低,从而达到有效显影,确保墨粉颗粒黏附于感光导体,只受潜像产生的电场控制,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妨碍显影的力主要有[27,30]:
①黏性阻力;
②墨粉在载体、辊筒或其他表面的静电黏附;
③范德华(电动力学)黏附力;
④磁性黏附力;
⑤惯性力。
显影方式主要是以妨碍显影的力分类,而对墨粉的特征要求,主要是由作用于显影的力决定。按上述妨碍显影的力序号,主要显影方式如表5-1所示。
表5-1显影方式的分类
目前最常见的显影方式,是黏附力控制显影。电泳显影、液相墨粉早期也有应用,近期由于不断增长的速度需求,且墨粉粒径只有固态墨粉的1/10,分散于液体内行为可控,电泳显影和液相墨粉有复苏趋势,体现为市场已能提供适合专业用途的设备。
黏附力控制的双组分磁刷显影,是特别适合于中、高速机型的成熟工艺。双组分墨粉显影中,墨粉颗粒为绝缘型、非磁性颗粒;如果载体颗粒具有导电性,则显影属于“导电型双组分显影”。单组分的墨粉显影,早期用于低速打印,目前的应用在不断增多,且有往中、高速机型发展的趋势。
黏附力控制双组分墨粉显影中[25],球状载体(car-rier balls)内有磁性,载体通过磁力作用,运送墨粉到显影区。单组分墨粉颗粒本身有磁性,墨粉在磁力作用下,通过辊筒表面或皮带表面发生转移。皮带也用于运送双组分墨粉。
墨粉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力,使墨粉在载体表面黏附。墨粉在载体表面的黏附力,据初步估算,可假设是由与电荷无关的范德华黏附力Fnd、与电荷相关的静电黏附力k∗× q2组成,如图5-14所示。
图5-14 与感光导体接触前的墨粉粘附
在潜像作用下,墨粉颗粒被从载体释放,以下不等式必须成立:(www.xing528.com)
由公式(5-57)[3]求解q,可得最大和最小q(q1和q2),即显影条件(5-57)成立的q。因此,基于…[25],显影过程允许电荷量有一公差范围,如图5-15所示。
图5-15 黏附力控制显影的操作窗口见参考文献[25]
接触黏附力Fnd、系数k∗与墨粉粒径有关,即显影条件成立、电荷量的公差范围,也与粒径有关。这样,墨粉粒径越小,显影条件成立的潜像电场强度必须越小。此外,墨粉粒径变小后,显影公差范围变窄,即粒径变小后,过程变得不易控制。
除上述的接触黏附力外,妨碍墨粉显影的力,可能还包括墨粉的极化、墨粉与载体的磁性作用。
在显影阶段,转移到感光导体的墨粉量,已借用多个显影理论,基于若干假设进行解释[30],研究往纸面作墨粉转移时,对各种显影机理也有广泛研究。
其中最简便的路径是电荷中和理论。依据电荷中和理论,墨粉转移到感光导体表面,将完全中和感光导体的电荷。据此,感光导体的电荷密度σp(C/m2),与感光导体表面墨粉层的电荷密度σt(C/m2),在显影的最后阶段相等。感光导体的电荷密度为:
墨粉层的电荷密度为:
其中,q/m是墨粉的电荷质量比,m/A是单位面积转移的墨粉量。依据电荷中和理论:
需注意的是,单位面积转移的墨粉量,与墨粉的电荷质量比成反比,电荷中和理论可预测墨粉转移量的上限。
依据平衡理论,显影是在墨粉、载体、感光导体接触时发生。此一情形中,接触黏附因子、载体—墨粉、墨粉—感光导体会达到相互平衡,墨粉颗粒受到的潜像电场力,要大于黏附于载体的静电黏附力,符合这一条件的墨粉,都会被转移到感光导体。
依据电场带剥离理论,潜像电荷对墨粉颗粒产生的吸附力,要大于反向的黏附力因子,符合条件的墨粉,都会被转移到感光导体,据此,墨粉颗粒即使未与感光导体接触,也会发生转移。依据电场带剥离理论,首先,显影墨粉量与墨粉辊相对于感光导体的速度,有线性相关关系,即进入显影区的墨粉越多,转移到感光导体的墨粉也越多;其次,显影墨粉量的增加与墨粉的浓度ct成函数关系;第三,显影墨粉量的增加与感光导体的电荷电位,成非线性函数关系,而电荷电位与电场强度E成正比。
此外还有粉雾显影理论,假设墨粉由于惯性力作用被载体释放,顺着电荷的电场带与潜像作用发生显影。
转移到感光导体的墨粉量,最主要是受以下变量影响:墨粉的电荷质量比、双组分显影的墨粉浓度、感光导体的电荷电位、墨粉辊(磁刷辊、转移辊)与感光导体的速度比。
根据电荷中和理论及平衡理论,显影的墨粉量与墨粉的电荷质量比q/m成反比,潜像电场强度E在两个理论中作用相同,即电场强度越高,转移的墨粉量越大。输送到显影区的墨粉量受墨粉辊、感光导体速度比控制,这也是一个变量。墨粉辊速度比所起的作用,符合电场带剥离理论。
感光导体表面的墨粉沉积,使潜像的电场强度变弱,因此,实际显影的墨粉量,会小于电荷中和理论、电场带剥离理论、平衡理论预测的墨粉量。这样,由于感光导体表面的墨粉沉积,显影速度逐渐降低,显影可达到的饱和水平与显影结束的机理相关。
相对于上述的单色墨粉显影,在多层墨粉显影,即彩色墨粉显影中,感光导体表面显影的墨粉层,使潜像的电场强度减弱,调制传递特征也会受此影响。传统电子照相打印的感光鼓,是墨粉能在其表面显影、定影的感光导体。用这种感光鼓的电子照相打印,整个打印区域的电荷充电、暴光,仅被墨粉覆盖的位置产生电荷。若对前者作某种调整,则不会发生墨粉显影,感光导体表面的导电特征,是由温度进行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