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照相打印是多用途、多步骤打印方法,其多用途性体现为打印的所有步骤都有若干技术得以实现,打印速度是决定采用哪种技术的首要因素。下文讨论的重点是机理而非技术本身。
电子照相与打印相关的第一步[21-25],是在感光导体表面进行均匀的电荷充电。感光导体是无光照时(暗时)电导率低,受光照射后电导率高的半导体材料。感光导体被电荷充电、暴光时的电位变化如图5-7所示,其中的水平坐标为时间,单位为几分之一秒。对感光导体进行电荷充电,目的是根据打印速度要求,给感光导体加以足够高的电位,使暴光后电荷图案(图文、空白)的调制,能完成感光导体的墨粉显影、墨粉向纸面转移、定影等主要后续打印步骤。
图5-7 电晕附加电荷和暴光放电
感光导体均匀的电荷充电,是按照电晕充电原理进行。电晕现象[26]是指常压条件下电场内产生空气放电。放电后空气的导电性大幅提高,带电离子向感光导体表面迁移。印刷中电晕现象还被用于其他用途,如承印物的表面能低,在印刷或光油上光前,用电晕方法提高承印物的表面能。
感光导体被均匀地电荷充电后,得到约500~1000V表面电位,按感光导体厚度等于20~100μm,相对介电常数为6计算,相当于0.5~1.5 10 -7C/cm2电荷密度。对于具体的表面电位,如果要求与之对应的电荷密度最大,感光导体的相对介电常数也要高。
电晕充电的过程中,充电之后,乃至感光导体被曝光前,表面电位会被所谓的暗电流放电。暗电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感光导体不是完全介电表面,即不是绝缘体,同时还具有导电性能。表面电位放电按指数速度进行,与电阻乘电容的积相关。
电晕充电时,感光导体和充电电极之间,有5~10kV初始电压差。电压电位使邻近的电子动能增大,空气中分子碰撞次数增多,电场强度足够高时,碰撞使分子发生电离,产生比如以下的带电颗粒:
电离与放电形式类似。电压值高于放电阈值(n个kV)时,空气电导率增大,电极流向感光导体的电流亦增大。电晕产生电流与电晕电压的关系如图5-8所示。
图5-8 电晕电压和电晕电流
电荷充电如何进行,可由电晕管技术解释。电晕导线是电晕管的充电电极,在感光导体上面平行延伸,且与电压相连,导线被安装在接地的屏蔽保护套内(见图5-9)。保护套用于消减电晕导线粗细不均导致的电晕电流波动,平衡电晕导线、感光导体间距不准导致的离子迁移波动。与图5-9之平面几何相比,利用电晕辊筒、感光导体间隙产生电晕的配置,能更好地控制臭氧的形成。
图5-9 电晕装置的设计原理(www.xing528.com)
用电晕管进行电荷充电时,接受表面如是金属表面,则不能聚集电荷,只能把电荷传导至别处,电晕管电压V产生的电流I为:
其中,A是表示电荷传导的常数,V0是放电发生、电导率跃增时的电压值。相对于电压与电流的基本关系,当电压值高于放电阈值时,空气电导率与电压值V成正比,可对此公式作出解释。电阻与(AV)-1成正比,(AV)-1代入V与I基本关系式,可得到以上式(5-41)。
电荷在理想介电表面聚集。当电荷被传输到介电表面时,产生电位Vs。电位Vs使离子电流(Is)变小,在某一个点,电流会降至零,电位Vs达到最大。
介电表面的最高电位,如果受充电电场电位影响而降低,此时介电表面属于电位限制表面,表面电容是预测其电荷电位形成的材料性能,其时间依赖曲线则与饱和指数曲线非常接近。
介电表面电导率如果不能被忽略,则电荷电位的形成,会受到与电荷充电同时发生的放电限制。放电暗电流Il与电晕电流Is相等时,介电表面电荷电位最高。这种情形属于暗电流限制的电荷充电。理想的电荷充电电流为:
通常,暗电流的增大与表面电位Vs升高,接近于指数关系,如图5-10所示。
图5-10 暗电流限制的介电表面
从过程控制角度,电位限制的电荷充电,比暗电流限制电荷充电更受青睐。第一代硒鼓一类的感光导体,即为暗电流限制的感光导体。感光导体在材料性能得到改善后,暗时电导率已经降低。
电晕管对感光导体电荷充电时,可在感光导体上连接与电晕电压相反的电压,这样电晕管性能会得到改善,能增强离子迁移,提高感光导体电荷电位。另一种SCOROTRON电晕装置,感光导体与电晕源间单独安装了栅极导线。栅极导线可稳定离子电流,防止感光导体过度电荷充电。但这两种情况下,电晕管的简约设计,都已消失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